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版本 >> 学术的江湖中国各家各派眼中的老子庄子
老子:残存在中国读书人心底的帝王之梦(五)
老子是这个世界上最敏锐的观察者。他用其入微的方式,揭示着世界上被表象所掩盖的真相。
或许,是因为老子一眼将这个世界看穿,并大声地说出来,打破了中国文人看破不说破的惯例,让许多人处在尴尬之中,有人因此断定老子是一个悲观主义者。
比如今天的一位学者如是描述他的悲观与绝望,唯有逃避,一走了之:
“一切把戏他都了如指掌,各色人物他也都似曾相识,周朝的大厦将倾,山河将崩,九州幅裂,小小的守藏室应将面临一场浩劫,‘金玉满堂,莫之能守’。那些厚重的典籍守不住也藏不住了。他抬头看看西天的晚云,去意满怀,是的,该走了。”(《风流去》)
其实,是这位学者自己想多了。他想借助老子,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
从学术史上看,有多少位研究道德经的学者,就有多少个版本的道德经。在每个研究者的眼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老子——有的被研究者顶礼膜拜,有的对老子显示出特有的怜悯与同情,有的却被研究者破口大骂,置之死地而后快。
最早研究老子的名人,孔子当之无愧。在中国,关于老子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打开知网,以“老子”为主题词进行搜索,就会出现3万多条信息——这些都是不过20年左右的信息。千百年来,人们从自己的立场出发,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老子构建的世界,即以儒解老、以法解老、以佛解老、以庄解老、以老解老……不一而足。
庄子对老子的崇拜,似乎天经地义——后世的学者都认为他是老子的门徒,作为道家的创始人,老庄一直被捆绑在一起。在《庄子·天下篇》里,庄子对老子的评价很高,他认为关尹和老聃是古代博学、伟大的真人(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
在庄子的话语体系之中,“真人”是一般人不可能占据的位置。关尹和老聃,也是文笔犀利、满身是刺的庄子唯一没有提出批评意见的一家。他对老子思想的理解,很有见地地概括为重道德,轻物质,以有为不足,性情恬淡,皈依自然之道,追求自我完善。(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或许,这正是庄子自己所追求的方向。对老子的学问,崇敬有加,认为老子将道作为唯一的核心,看似外表柔弱,实际上虚怀若谷,包容万物,德行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人皆取先,己独取后,曰“受天下之垢”;人皆取实,己独取虚,无藏也故有馀,岿然而有馀;其行身也,徐而不费,无为也而笑巧;人皆求福,己独曲全,曰“苟免于咎”;以深为根,以约为纪,曰“坚则毁矣,锐则挫矣”。常宽容于物,不削于人,可谓至极。)
不过,在庄子的眼中,与自己的学说相比,老子并没有达到道的最高境界。究其原因,是老子过于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bb/25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