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版本 >> 读庄子之人与思想的缘起和意义
先秦诸子的思想是在人类文明的最初阶段有文字记载的人们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理解认识。其达到的深刻程度,后世学人虽一代一代挖掘,却不能道尽其中的妙处,虽不断阐释和发挥,却也难以超越它的高度。这不能不说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迹。
先秦是中国文化的根
要了解中国文化不能不从先秦开始,因为它是根,是元典,是中国文化的基因。基于此种想法,便产生了深入了解的愿望,在诸子中我尤其对庄子更有兴趣一些。这种兴趣,只是隐约觉得庄子思想与自己的心性暗合,有一种本能的喜好。每每读及庄子,常常不禁掩卷唏嘘。
时而被引入那渺远空灵之境,神思俱飞;时而陶醉于那山林水色之中,流连忘返、怡然自得;时而惊诧于那昂扬的文字、玄妙的寓言,叹为观止;时而慨叹于那世事的艰辛、人生的悲苦,悲沧难禁。
而于人生的迷茫困惑中又有几许希冀,仿佛有一种声响在时刻叩击着你的心灵:“人究竟应该怎样活着?”引着你去思索。
从庄子及其现实人生中我们可以读出悠然自适、超脱率真;可以读出些许无奈、些许心酸、些许颓废、些许凄凉甚至是悲哀来;也可以感受到其内心充满着处世的忧患感、生存的危机感;当然更有那苦苦的寻觅、探索和对自由的炽烈的向往、对终极幸福的强烈的追求。
庄子作为一个现实的人、一个活生生的人以其特立独行的个性和博大精深的思想而迥异于其他诸子。他让人感到世态的斑驳和人性的张狂,亦让人无从寻觅其内在心灵的甘美,而在其“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中,思想的迷茫之下,却无声地涌动着浓浓的深情和强大的潜流。
庄子的思想
庄子思想庞杂博大,进入庄子就犹如从各个城门进入北京城一般,所见所感各不相同,其中有的又有所相通,也就是说其思想真正为某个人所了解并理解的也许只是其中的部分。因而想要真正进入庄子的思想世界的话,就不能满足于泛泛的议论,不能够简单地以一句消极的或积极的人生哲学而给以定论。
因为在以“直观”和“体悟”为主要方法的中国古代哲学中哲学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思维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方式。人作为一社会存在物总是在与外界的各种联系中展现自己,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个体通过对内、外世界的探寻思索而形成了思想,并在日常中践行着其思想。
人的思想有其独特性,和自然物质的性质是不同的。因为人的思想是不稳定的,是多变的,昨天悲观厌世的人,今天可能异常的热爱生活。诚如张松辉先生所言:“社会是复杂的,人的思想是活跃的。
由于人的欲望的多样性和看问题的方法角度不同等原因,一个人的思想、感情会产生各种矛盾,这些矛盾不仅会出现在他一生的不同阶段,也会发生在他一生的同一时刻。”并且他对此等心理矛盾状况作了较形象的说明,即“一心处两端”。
庄子就描写过这种心理现象:“身在江湖之上,心居乎魏闻之下,奈何?”既想远离世俗,又想当高官;孟子说的更明白:“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既想要鱼,也想要熊掌。其实任何人都是一个充满矛盾冲突的统一体,思想中犹如有两队小兵在交战,时有消长,但无胜负而己。
亦如荀悦所言:“有人于此,嗜酒嗜肉,肉胜则食焉,酒胜则饮焉。此二者相与争,则只取重焉。若二好钧平,无分轻重,则一俯一仰,乍进乍退。”诚然,一个现实的人的一生正是在面临着各种冲突矛盾时不断的思索探寻,以求调和、解决冲突;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个体的人不断的丰富发展了自己,获得了自身的价值。
而且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以及自身学识修养的提高,一个人的思想观点也会不断变化,这是一个不断否定自我、修正和涂改自我的过程。庄子如是说,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庄子己清楚地认识到一个人一生的思想都在变化中,是在不断自我否定中成熟,这一点对于我们解剖庄子大有启益,即不能将之简单化。
另外,由于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是多重的;有时观察问题的角度、方法也不一样,就会出现在不同的时刻、不同的地方强调点、侧重点不一样的情形。如孔子,当受困于陈蔡时,他放在第一位的是生命;而当衣食丰足后,其强调的则是仁义礼乐。像这样的情况反映到理论中难免有冲突的地方。
这是很正常的,我们不能将之视之为错误或者说不是为一人所言。相反,若是一个人的思想言行毫无抵触之处倒是令人奇怪的、不正常的了。就拿先秦最后一位思想大家韩非来说吧。
他曾在《韩非子·难一》中用了一个精辟的故事—“自相矛盾”来讽刺儒家学说中自相矛盾的现象,其实他自己又何尝不然呢?他在《五蠢》中说:“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剪,采椽不祈,物巢之食,是去监门之服养而离臣虏之劳也,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
可在《忠孝》中他又说:“今舜以贤取君之国,而汤、武以义放拭其君,此皆以贤而危主者也”这里,先说尧是因为觉得当天子受罪,不愿为;后却说舜以自己之贤能而夺之。究竟尧、舜对于天子之位是让还是夺呢?两处不一,其实只是因为韩非的需要不同,论述侧重不一样罢了。
上述只是为了说明人作为道德的载体,是社会性的,是活生生的、思想感情相当复杂矛盾的人。读庄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内心的冲突,并且反映到他的人生哲学中也充满冲突。社会是人的社会,人始终处于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各种冲突中,面临着各种困境。
面对着生活现实,人不同于其他动物,不是动物式的顺应自然,而是悬着一个理想来调合心界与物界以求完成自己的生活、完善自己的生命。因着这样的关系,现实中的种种冲突反映到思想中也冲突重重,而这诸多冲突,根源无疑是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冲突,亦即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理想是一个应然范畴。理想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来源于现实,以对现实的批判性和否定性评价为基础,同时它又超越于现实,内在地蕴含着建构者的价值取向。正如现实并下指所有现存的事物一样,理想也并」卜指所有的观念和设想。
理想的理想形态反映着现实的可能性、体现着人的合乎人性的要求并能运用想象力构想出来。它可以起到推动社会进步、提升个体精神境界的作用。需要指出的是,理想并非一经形成就凝固不变,而是在过程中展开和实现。
可是理想总是和现实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现实的世界也远非是心中的理想境界,人类总也走不出理想与现实对立的困境。尤其在当今,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自身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每天都面临新的挑战、新的机遇,也面临着新的等待。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活得不容易,都要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竞争。
如何在社会中保全自己,又不在现实的冲突中迷失自己?如何才能更好的生存、生活于世间呢?庄子这个平淡、平凡而又伟大的哲人对此作过深刻的思索,他不断地探寻着、追问着,执着而坚定地致力于在物欲横流、人为物役的现实世界之中为人们寻找到一个宁静的心灵港湾。
庄子的人生哲学最具思辨性和灵性,庄子的人生智慧对人们的心理调适、精神修养具有独特的启迪作用。庄子之自由体现着人类向往个体自由的精神,他自然而活,因自然而获得生命。
其思想建立在自然变化的基础上,不求永恒,只述相对,反而使自己的哲学超脱了时空的限制,更具恒在意义。庄子哲学不仅为处于迷惑缠陷、为外物所困的遭受“天刑”的困境的后人提供了精神解脱的普遍性资源,更为后人寻求更为合理的生活方式提供了可资借鉴处。
庄子站在“道”的高度,以他对宇宙极的哲学玄想,对现实的冷峻审视和对人生的深刻体验,给人类留下了一笔难得的精神财富,是绵延几千年的中国文明史上一座兀立的高峰。
结语
因此,以现实中人及思想的冲突为抓手,不仅有助于研究庄子的对人生的思索、认知及超越,分析并展现其在现实中的“在”世状态,还可以拓展我们的思维空间,以寻求一种更为合理的生存、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