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我读庄子17解读逍遥游之五

发布时间:2021/4/25 13:01:05   点击数:
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既谓御风而行的列子仍为有所待,则无所待是何状态?这一段话说的玄虚缥缈,让人摸不到头脑,不免怒从心起,想要抓住庄子一顿猛摇,能不能说人话?其实这也怪不得老庄,所谓言语道断,到了根本性的问题,言语就无能为力,只好道可道非常道,只好强为之名。我不揣冒昧也来强为之名几句。你要是有慧根,自然可以拈花微笑。不懂就跟着傻笑好了。

我想庄子的意思,是要彻底超脱现实世界、物质世界甚至生命的藩篱。所谓“外天下,外物,外生”是也。

这是要教人修仙吗?非也非也!

要知道庄子虽然同老子一样被后来的神仙家、道士、方士们奉为教祖、大神,其实他从不提倡修生炼丹,不求长生不老,不谈羽化登仙。尽管庄子也讲“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可是他强调的无非是尽其天年——自然寿命而已。庄先生生活的那个年代,就有一帮人——“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天天去健身房撸铁,按卡路里算摄入量,上朋友圈秀马甲线人鱼线的,庄先生对此不以为然,何以故?太刻意。道家讲究顺势而为,随遇而安,死生,命也!何足挂齿?要什么长命百岁?要啥自行车!

那么,这是要教人不接地气,假清高,脱离群众或者看破红尘,隐遁山林吗?大谬特谬!庄周同志一贯是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的。

在《庄子.刻意》篇中总结了五种人,其中有人“刻意尚行,离世异俗,高论怨诽,为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渊者之好也”,也有人“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对这两种人,庄周同志的态度是装什么B呀。他要的是“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这段话什么意思?无所待也。从容自然,随遇而安,不刻意不装神,不苦大仇深,不脸红筋涨,不是说没有好酒好菜饭就不吃了,不是说没有手机信号日子就没法过了,不是说没上重点就输在起跑线了,不是说没有大神指点品种产地水质手法器具体感这茶就不能喝了,不是说不放弃白领高薪跑去山村里爆改农家小院心就不能闲下来了。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东坡年轻时曾写词:“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一股漂泊流离的燥郁之气跃然。多年以后,老来更见落魄客居他乡的东坡,终于体悟了庄子“无所待”的意境,何必回故乡?“此心安处是吾乡”啊。哪里需要什么外在客观条件?境由心生,自带诗和远方可也。

看看篇名《逍遥游》,庄子的态度已经昭揭,他要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独与天地精神往来,逍遥也;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游也。对于庄子来说,一方面我想超越这平凡的生活,在精神层面飞升于宇宙,另一方面却并不急于涅槃寂灭,跳出三界之外,逃离六道轮回。盖庄子并不以为众生皆苦(请参看前文《不亦乐乎》),观观鱼、捕捕黄雀,跟惠施斗斗嘴,到菜市场里咸鱼铺、杀牛场溜达溜达,有钱大赌、没钱小赌一番,没事了到处旅旅游,观察一下大树,困了路边抓个髑髅做枕头梦蝴蝶,老婆死了鼓盆而歌,自己 了就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多么欢脱的人生啊!怎么舍得做神仙呢?

大乘佛教也主张入世。如立雪断臂求法的禅宗二祖慧可,晚年曾韬光混迹,变易仪相,或入诸酒肆,或过于屠门,或习街谈,或随厮役。但要注意的是,虽皆入世,佛门是要以大慈悲心普渡众生,庄子却只是好玩,只是游于尘世罢了。或谓境界有差,却也未必。譬如见人海中浮沉,佛门以为溺水急于施救,庄子却以为度假水中嬉戏,如此而已。

简单总结一下,庄子的逍遥游,无所待,是这样一种状态——貌似与常人无异,人字拖大裤衩,脏兮兮霉戳戳的小巷里撸串,的小麻将,柴米油盐,上班打卡,老婆骂孩子吵,操心 操心北极圈温度操心强哥的家庭幸福,一副人畜无害的样子。其实根本是少林扫地僧,内心里,早已鹏飞九天,早已秋水著月,境界澄明,不以世间万事萦心,是非、毁誉、安危、成败、贫寒、穷达乃至生死皆不足以滑其和,既无所待乃无所伤,通乎神明,与物无忤,乃可无往而不逍遥,乃可无江海而闲。

这样一种境界,就是至人无己。

孔子讲“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意思不要太自以为是,太自我中心。

佛家讲无我,乃言万法皆因缘和合而造。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又言“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四缘假合,妄有六根。”这个无我,乃彻底不承认“我”之真实存在。连这个“我”都是虚幻的,则加诸我身的种种遭遇岂非幻中之幻,梦中之梦?

庄子的无己,则更近于吠陀“梵我一如”的思想,即宇宙大道与“我”本是一体无二,万物与我并生,天地与我为一。

我们的文化中本有天人合一之观念,源起《尚书.洪范》,大概意思说人体自为一小宇宙,与外在之大宇宙有对应与关联。这个思想在儒家那边,发展到董仲舒的手上,就结合阴阳家的五行学说,炮制了一套“天人感应”的思想体系出来,其核心观念大致是说举凡星相变幻、日月运行、季节更迭、水旱灾异等等自然现象,均与战争、政治、社会、刑罚等等 事态有着一一对应的强关联。此后的儒学大师每逢灾异,比如地震、流星等等,便要出来引经据典、言之凿凿、义正词严的做出分析解释,对皇帝进行一番不要专宠后宫啦、要亲贤臣远小人啦、要轻赋役薄刑罚啦这般的谆谆劝谏。

这套学说以今天的眼光看,当然是不科学甚至是荒唐的。但其实,古代儒学的思想家们远不是我们所以为的那般迂腐不堪,他们才不傻,他们精明得很呢!他们凭借天人感应学说成功的把儒学上升到了神学和宗教的层面,摇身一变成了儒教,从此独霸意识形态的神坛直到西方的巨炮轰击国门。更深一个层次,儒生们在不断强化以皇权为中心的秩序体系时,产生了新的担忧——至高无上的皇权变得无法制约, 的不受约束的权力是危险的。于是,把上天塑造成为凌驾于皇权的 法则,而儒家的士大夫们通过掌握上天意志的解释权,与皇权达成微妙的权力制衡。这跟西方教权与世俗权力的平衡有异曲同工之妙。

庄子的至人无己,实在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大异其趣,应该是“你看多么蓝的天啊,走过去,就会融化在这片蓝天里”的状态。

德国人赫尔曼.黑塞的短篇小说《呼风唤雨大师》,我以为相当精确并且诗意地还原了万物与我并生,天地与我为一的境界。文中的主人公克乃西特是一个原始部落中跟随上一代巫师学习的少年,在师傅的教导下逐步成长为新一代大师。摘录几段文字如下:

克乃西特感到好似进入了一个广阔无垠的太空,一个充满了奇迹却又秩序井然的世界。一瞬间,克乃西特觉得自己的心灵似乎可以感应世上的万事万物,懂得一切东西,听得到一切事物的窃窃私语——天上日月星辰那浅浅淡淡却又确确实实的轨道,人类和兽类的生活,一切生命之间的亲合与矛盾,和睦与仇视,一切伟大和渺小都聚集在每一个生命中与死亡锁在一起,克乃西特在一阵最初的震颤中看到或者感到了一切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他听任自己被纳入秩序之中,成为这种秩序的一部分,让自己的心灵受到自然法则的统治。年轻的克乃西特有生以来 次感知宇宙的这些伟大秘密,它们的威严和深邃,以及它们的可知性,这是这位少年在黑夜与清晨交替之际,在寒冷的森林里蹲在岩石上倾听风儿刮过树梢的千百种声息时产生的感觉,好似有一只幽灵之手拨动了他的心弦。

然而在眼前这一时刻里,他感到的却是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新东西,这是一种浑然整体的感觉,感到一切事物无不相互关连,这是一种把他自己也包容在内、并要他也分担责任的秩序。

他学习潜伏,期待,谛听,潜行,观察,提防,警醒,追踪和探寻。然而克乃西特和他的师傅悄悄追踪的猎物,并不只是狐狸和穴熊,水獭和蟾蜍,飞鸟和游鱼,他们还同时追踪灵魂,整体,生命的意义,以及万物间的相互关联。他们努力判断、辨认、揣测和预测瞬间万变的气候,他们努力认识一枚浆果和一只毒蛇咬伤动物体内隐藏的死亡因素。他们倾听云层以及暴风雨与月亮盈亏圆缺之间的神秘联带关系,他们研究这种神秘关系对谷物成长的影响,就如同其对人类和动物的繁荣和衰亡也具有同样影响一样。他们从不与自然背道而驰,也从不用暴力手段以获知自然的奥秘。他们从不与自然作对,而始终以自然的一部分自居,对自然采取敬畏的态度。

他把气候的种种变化汇聚在自己的内心,尽可能地予以掌握,使自己有能力控制风云变幻,当然他不可能随心所欲,然则由于他与它们之间的这种密不可分,互相关连,使克乃西特得以完全消除了客观世界与自己,外界与内在之间的差别。每逢这类时刻,克乃西特就欢喜得如痴如醉,他狂喜地站着倾听,蹲着静候,他不仅感受到风与云如何在他心中共享生命,而且觉得可以指挥和改造它们,就如同我们能够从内心再现和背诵一首我们十分熟悉的乐曲一样。于是,克乃西特只消屏住呼吸——那么风声或者雷鸣便也缄默无声;他只消与点头或者摇摇头——那么冰雹便倾盆而下或者停止;他只消微微一笑以表示内心矛盾冲突已获得协凋,——那么天上的云层便四下分散,露出了亮晶晶的蓝天。某些时候,他觉得特别有把握预测未来几天的气候,似乎具有万无一失的先知能力,似乎外面世界的总乐谱都已精确地细细谱写在他的血液之中,外界的一切都必须按照这个乐谱逐一演出似的。这才正是他的美好日子,他获得的 报酬,他的极大快乐。

我想,这个叫做克乃西特的部落少年的感受,正是寄身陋巷,心游无穷的庄子所欲阐发的逍遥游的状态吧。

我读庄子系列:

老子与道家源流

荀彧之死

庄子不是贫下中农

逍遥于世

不亦乐乎

无用之用

用与不用(上)

用与不用(下)

用心若镜之上善若水

庄禅一味(上)

庄禅一味(中)

庄禅一味(下)

解读《逍遥游》之一

解读《逍遥游》之二

解读《逍遥游》之三

解读《逍遥游》之四

……

精彩图文点击首页下方导航条“卮言集”

精彩语音点击首页下方导航条“微电台”

卮言堂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bb/2040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