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庄子的自然无为,对于疲于奔命的现代人

发布时间:2023/12/9 10:47:02   点击数:
重庆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nvrenjkw.com/nxzx/5713.html
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中,儒家孔孟提倡仁义礼智;法家注重法规对人民社会的重要性;墨家的兼爱和非攻;还有其他主张各异的各家学派,而最受统治者欢迎的是法家思想。道家思想在当时算是冷门学问,因为在各国君王在加强自己国力之际,老庄却倡导清淡无为、一切顺从自然平和,谁会对这样的思想加以注目呢?想要有所事业,老庄却尊崇无为;想要有用而治,老庄却说无用为上;想强调仁义礼智与社会规范,老庄却反对人为束缚;在注重人本主义思想的社会里,老庄反而提倡大自然之美;在互相竞争比较的时代中,老庄偏偏揭破了对比的假象,说明回归本一的终极思想。如此思想主张,在战国时代偏离当时的主流思想意识甚远。庄子崇尚大自然,许多篇章都是以大自然事物如动物、山水、林木、大地、太阳、气候、星辰等来做寓写,对生活忙碌、奔走人际,疲命于物质世界的现代人来说,颇为玩味,好像在酷热环境中看到一个清凉天地,沉淀心灵、清理思绪,毫无压力地思考与游想。庄子的思想可大致分为以下五点来探讨:1.自然无为庄子自然无为的思想,对当时的社会是完全反向思考。每个人都在萧萧竞逐,弄得天下疲于奔命,庄子明晰根源,认为凡是若能顺其自然,不强行妄为,天下自然趋于安定,所以庄子自然无为的主张,是鉴于过度人为所引起的。举凡刑法、仁义道德、功名利禄、知识巧辩及权谋术数,都违反了自然人性,压抑了自发性的发展。对人类天性来说,人是不愿意被这些礼俗、规范和制度所拘束的。在庄子看来,凡事都要适其性,不可拔苗助长,任何强制的规矩限制都是造成苦痛纷扰的来源。不顺乎人性而强加的法度是不合人的本性的。庄子说若能顺应事物自然变化,此乃「自然无为」之旨意。「无为」就是指掌握权力的管理者不以私欲强加于民。在《应帝王凿浑沌》,中央之帝浑沌代表人性质朴纯真的一面。生于春秋战国时代,战火纷扰,百姓疾苦,这是庄子亲眼所见。究其原因,都是由于君王们的烦扰政举所导致。这篇寓言,对于此一观点来说,尤有其特殊意义。庄子的「自然」,谕示人性的自由伸展与人格的充分发展,不受人和外界的强制力量压缩约束,这样才能培养一个人健全的自我。但是自我的意志却不能过分对外伸张,若影响到别人的活动和自由意志,就会造成侵犯他人的现象,所以才有「无为」思想。无为教人不要以一己意志强加诸在他人身上,人和人之间是并列共存的,不是相互比较、征服与臣服的关系。在无为中,每个人都可以发挥自己的意志和自由,不过分互相影响,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真实的存在。顺从该进行的道路,顺从「自然」运行,让一切在默默中「无为」进行着。自然的宁静优美,可以医治粉饰虚伪的人事所带来的烦嚣混乱,这就是庄子「自然无为」的基本观念。2.无用之用对世人来说,实用往往被用来作为衡量价值的标准。直接而实际有效,就认为有价值;反之,就认为没价值,却不知其实有很多内涵虽然不显著,然而其重要性却远超过直接而显著有效的事物。庄子透悉此论,他揭露了一般人目光如豆、急功好利,只知斤斤计较于眼前事物,于是阐述了「无用之用」的意义。《人间世社树》中指出了「无用之用」的道理。世俗对于贤能者不择手段去打压排挤,实在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生于战乱时代的庄子,唤醒才智能士要能看得深远,不必急于显露自己的才华,更不可恃才傲物,否则遭人忌妒,或被人利用而牺牲。庄子认为自我的显现或炫耀,都将导致自我毁灭,所以庄子强调「无用」的道理。庄子所说的无用,并不是提倡我们今天所嗤之以鼻的「懒人、loser」,而是提醒世人不可急功近利,反被人事物所役用。历史上有许多人受此教训,如三国时代的杨修被曹操借故杀死,就是因为杨修处处与曹操争芒,反而导致杀身之祸。庄子也体会到才智人士多怀才不遇而忿忿不平,因此提出「无用之用」。「无用」于人,其实是「有用」于己。世人要反过来想,不被汲汲私利的统治者所役,对自己来说,其实有很大益处。巧妙避开他们,自己才不会受伤,更能免去杀身之祸。3.反对仁义规范的束缚庄子道家的自适与自得其乐心境,悠闲意远、广大宽贤的气氛,对别家来说独树一格。对庄子来说,凡是人为的规范都是持反对态度。庄子并不反对道德本身,他所反对的是违失人本性情的宗法礼制与礼教规范。在庄子的时代,仁义变成国君戕贼人民的工具,祸害甚深。现实环境下,仁义强制人心的规范、成为所谓圣人的假面具、大盗的护身符,正如今天网络上常见的道德绑架。《胠箧篇》明白点出如此社会弊病,世人汲汲以仁义规束人,激起人的反感,随天下祸乱滋生。有心人假借「仁义」之名,掩盖矫饰自己的谎言和丑行。在战乱纷扰的春秋战国,庄子构画出当时社会的真实状况,所以道家视仁义为对人性的纷扰而评之、去之。所以才有“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说法。4.大自然之美庄子是一位崇尚自然的哲学家,他的眼界放于广大的自然界中,不像其他家仅限于世俗的人、事、物里。庄子认为自然是一切基本之源,是生我、养我、息我的场所。人的衣食住行取之于自然,人的嬉乐凭借着自然界的阳光空气、春夏秋冬、日月星辰等等,这些都是大自然给我们的「无穷尽」宝物,所以人和自然界根本没有冲突可言,而是和谐相处。自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乃至于人身,是一个大和谐状态。这种思想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在后世文人「游于万化」的艺术精神和「返于自然」的呼声中,都可以找到庄子哲学的踪迹。庄子眼中,自然是美丽的,自然之美蕴含生命活泼的生机,大自然孕育万物、欣欣向荣,展现无穷无尽的生意、生生不息。对于世人忙碌营利、尽穷利禄荣耀,陷于世俗羁绊而无法自拔,庄子的自然观就像沙漠中的绿洲清泉,让人心旷神怡。5.比较与同一庄子对于「比较」的看法,认为比较是人类主观的意念产物,是在特定时空下的相对差别,这些差别只有相对价值,对于人事物本身来说,并没有好与坏、是与非的差别。就庄子看来,世上的人事物都是因为时间、环境及主观认识的不同,而造成不同的价值判断。世俗的种种价值观念,都是无意义的,所以「比较」对庄子道家来说,是根本没有的,人事物之间的分别乃不必要。庄子基于以上思想,而发展出「同一」的观念,万有性质齐同的观点。《齐物论》以无所偏的心境与同情思维来关照事物的态度。「同一」的思想打破唯我独尊的态度,不要自私去认识解读别的人事物,说明人应要站在他人与他物的立场照见自己的偏狭,作为自我内心的反省与觉悟,更进一步去除自我偏执,在待人处世上才不至于偏私固蔽而以自我为中心,展现庄子民胞物与的精神。庄子哲学的思想和境界,令人向往,但在繁忙复杂、信息沉冗的现代社会中,还能够适用吗?庄子的时代跟现代相比还是较为单纯,若把道家思想拿来完全用在现代,或许有些是不合时宜的。如自然无为反对礼法约束的态度,若不以道德法规和法治来约束社会,在人心复杂、物欲高涨的今天,祸乱将会更加放肆丛生。不过老庄思想对现代社会来说,应该是以精神层面为主。在高唱物质主义的今天,现代人更应该以清净无为的态度来看待世俗诱惑。虽然物质生活对现代人来说已经是无可替代的必要,但世人仍应保持自身人性,克制无穷的欲望;从不拘于人事物的角度出发,体会万物感觉,超凡脱俗,清净无为,回归同一。由于庄子的这种包容释放的思想观点,人性悟性的自我可以与外在外物相互震荡、交感共鸣,同情和谐的境界,正是大自然之美的彼此辉映。最终回归同一,就是老庄道家思想所谓的「道」矣。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bb/2525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