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庄子二则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

发布时间:2023/12/10 9:35:43   点击数:
文言文教学的四个要素和四个方面的融合尝试《庄子二则

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学设计设计构想:紧扣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语文核心素养四个要素进行设计。将教师讲解和学生学习活动相结合,尽量体现文言文的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四面一体”的特征。《北冥有鱼》文本认识:《北冥有鱼》:选自《逍遥游》。大的层面上,《逍遥游》总体思路与主题思想:文章先是通过大鹏与蜩、学鸠等小动物的对比,阐述了“小”与“大”的区别;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无论是不善飞翔的蜩与学鸠,还是能借风力飞到九万里高空的大鹏,甚至是可以御风而行的列子,它们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从而引出并阐述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道理;最后通过惠子与庄子的“有用”“无用”之辩,说明不为世所用才能“逍遥”。此文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作者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百度百科)作为节选篇目《北冥有鱼》,整体解读应该在原文基础上进行理解。关于对大鹏形象的认识。原文认为大鹏虽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展翅高飞,但“去以六月息者也”,凭借风力飞行,算不上真正的逍遥游。但教材选用此文,似乎在肯定大鹏能展翅高飞、志向远大这样的特点,如课文前预习提示说大鹏形象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和课后作业四李白一生以大鹏自比,都有明显的导向。这似乎和原文矛盾。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没错。大鹏不算逍遥游,但似乎可以理解为,它在以高飞的姿态追求自由。精神仍然值得赞赏。或许这也是后世很多推崇大鹏的原因。在教学中也应该让学生明确这一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一、庄子和《庄子》庄子(约公元前年—约公元前年),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内篇7篇、外篇15、杂篇11。行文汪洋恣肆,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二、朗读与理解(一)朗读1.学生粗读课文,根据注释读准字音,划分节奏。2.教师呈现节奏规范,对学生争议之处进行解析。3.齐读课文,读好字音节奏。北冥有鱼,其名为鲲(kūn)。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二)理解·疏通全文学生转移注释至课文中,自己口译一遍,圈出疑难字句——教师点拨疑难——学生同桌之间对译全文。疑难字词:如,一词多义:是,(词语:口是心非,)三、体会大鹏形象1.朗读课文,用3个四字词语形容大鹏。短文写出了()的大鹏。引导学生分层概括大鹏特点。体积庞大(硕大无比)飞得高远(志存高远)凭借风力(乘风破浪,善借长风)2.文中是如何塑造大鹏形象的?分三个层次,从外形,活动、活动的方式及眼中景象,运用重言(庄子三言:寓言重言卮言)比喻、夸张、顶真、想象等技巧。分层:外形/活动/眼中景象手法:想象/夸张/顶真3.文中写大鹏有何目的?是赞美吗?本文出自《逍遥游》,在原作里,大鹏飞行借风,是受束缚受限制的。所以,作者对大鹏飞行借风是否定的,写出万物皆有所待,不是绝对自由。4.体会想象奇特和富有浪漫色彩的艺术特色朗读课文,基于以上对大鹏形象的把握,体会想象、夸张手法(鲲鹏形象、野马尘埃等),可引入庄子作品提到的其他形象。如彭祖,大椿,列子、蜩与学鸠、斥鴳等。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庄子·大宗师》:所谓至人者,盖指超凡脱俗,达到无我境界的人。“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风振海而不能惊。”——《庄子·齐物论》:“唯至人乃能游于世而不僻,顺人而不失己。”——《庄子·外物》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四、拓展积累大鹏对后世影响?1.下面两位诗人以大鹏自比,分别借大鹏表达了什么感情?对大鹏态度和庄子一样吗?上李邕作者:李白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渔家傲作者: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2.找出和鲲鹏有关的成语鹏程万里《庄子·逍遥游》中说,大鹏从北溟往南海迁徙,水击三千里,乘风上行达九万里。后用以比喻前程远大。鹏游蝶梦指变幻夸诞之谈。鹏抟鹢退[péngtuányìtuì]喻指宦海的浮沉,仕途的进退。鹏路翱翔[pénglùáoxiáng]鹏路:远大前程;翱翔:飞翔。比喻人奋进在远大前程上。鹏抟九天[péngtuánjiǔtiān]比喻人奋发有为。鹏鴳齐致[péngyànqízhì]指两种不同的事物一并而来。鹏举鸿飞信口而来,才思敏捷。志高鹏远只要有理想有志气,就一定会象大鹏一样飞的高远。鹏抟鹍运[péngtuánkūnyùn]谓高远。鹍鹏得志[kūnpéngdézhì]鹍鹏:传说中的极大的鱼和鸟。比喻有大志的人得到施展的机会。鲲鹏展翅/大鹏展翅形容很有气势的姿势或者是动作。鲲鹏之志出自《逍遥游》,其实鲲鹏是一种传说中的动物,当鱼的时候很大的鱼,当鸟的时候还是很大的鸟,古人用鲲鹏之志形容志向远大。《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朗读1.学生粗读课文,根据注释读准字音,划分节奏2.教师呈现节奏规范,对学生争议之处进行解析。3.齐读课文,读好字音节奏。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知“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道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内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字词处理同上。二、理解字句学生转移注释至课文中,自己口译一遍,圈出疑难字句——教师点拨疑难——学生同桌之间对译全文。三、整体理解复述故事——分角色模拟课文对话——概述故事(可先在学生同桌之间进行,然后再班上展示)四、讨论:这个论辩谁胜了?趁讨论,赏析二人论辩艺术。引导纵向分层。惠子质问——庄子反问——惠子以退为进——庄子偷换概念五、分析论辩产生的原因从二人思想、性格、气质差异,引导学生理解论辩背后反应的文化内涵。惠子:名家,好辩论,穷根究底,但却少对美的欣赏。(方向:科学与理性)庄子:认为人可以感知鱼的快乐,物我为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六、拓展延伸1.庄子“鱼之乐”对后世影响:文学艺术审美方面,文学中移情说。将主观的感情移到事物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能够更好地表达人的强烈感情,发挥修辞效果。语出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简单的说就是“情景交融”。“以我观物,则物与我尽著我之色彩也。”2.收集相关诗句例:孤帆远影碧空净,惟见长江天际流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作者近期作品:散文|夏书杰:一念之间的选择夏书杰: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中心利用教材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与思考语文工作室第59期教学设计

夏书杰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bb/2526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