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版本 >> 文苑多情剑客无情剑浅谈庄子与庄子
有这样一位剑客。
他遗世独立,傲岸无俦。
他处世怪诞,浪迹江湖。
他对生对死,投以冷眼。
他平等万物,一视同仁。
他剑术诡谲,无形无影。
他斩妖除魔,兵不血刃。
他叫庄周。
大道的护法,自然的信徒。
王霸的死敌,尘俗的对手。
在那个文化屈从于政治的年代中,他是一个格格不入的自由灵魂。清静无为,顺应自然,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游无穷,无所待。他言辞荒唐,语出惊人,在庸碌俗子眼中活得像一个笑话。而芸芸众生的碌碌奔波在他眼中,又何尝不是如此?感慨过后,他认为有必要将自己毕生修炼的心得记录下来,于是,一部《庄子》就在混杂了追捧、不解、谩骂的各种叫嚣声中诞生。
我很庆幸当时的庄子没有坚决贯彻他“无为”的主张,否则后人便看不到这部瑰丽的奇书,因为庄子不曾“有为”地将它写出。
如果说庄子的哲学是一把利剑,那么《庄子》一书便是与之匹配的剑谱。它是明晰的纲领,是浓缩的精髓。今天,当我们想摆脱现世的痛苦而无法逃离时,当我们迷失自我发现无路可走时,翻开《庄子》,你会看到,这位看似玩世不恭的剑客,早已为我们铺好了一条救赎之路……
“顺其自然。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可以斩断从古至今之人几乎所有的烦恼。
”首先,世人最恐惧忧愁的便是死亡。而庄子的观点是“万物一府,死生同状(《庄子·天地》)”。此外,《庄子·大宗师》有言:“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接受了自然赋予的生命而欣悦,忘却了生死变化而又回归,不以私心损害自然之道,不以人力辅助天命之常。庄子认为,大自然“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生死都是自然的恩赐,没有什么值得悲伤的。如果人们都能以这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老病死,那么心灵的创伤就会大大减少,也更加符合自然原本的规律。
其次,人们的痛苦还来自永不知足的物欲。得到了最想要的,就去想其次想要的,哪怕毫无用处,也要据为己有。人,是最贪心的动物。对此,庄子深感痛心,使用了怜悯与责备语气交融的排比感叹句:“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其为形也亦愚哉!……其为形也亦外矣!……其为形也亦疏矣!”接下来庄子还谈了自己对社会扭曲的价值观的质疑,大致意为:“现在世俗所追求的快乐,是真的吗?我看见他们竞相追逐,兴致高亢,为什么呢?我认为无为才是真正的快乐,而世人认为那是最大的痛苦。”反观我们当今的社会,虽与庄子差了两千多年,但病态的社会心理不依旧如此吗?前几年《非诚勿扰》里某女嘉宾“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言论,赤裸裸袒露了“亘古不变”的社会病。我不禁想问此女:坐宝马就是为了笑,如果不能,你为何还要坐?你生活的目标究竟是坐宝马还是笑?当然,她的回答八成是前者,于是我还是谨遵庄子教诲,顺其自然,不再理睬她为好。生命不息,物欲不止,违背自然的行为就会不断。只有用庄子传授我们的无为之剑,斩杀掉贪得无厌的心魔,才能挣脱心灵的枷锁,知足常乐,享受生命。
不仅对待自身需要顺其自然,对待他人、对待万物都要坚持顺其自然这一原则。《庄子·应帝王》中有一篇怪诞的寓言,讲述南海和北海帝王为了报答中央帝王,给他凿开七窍,导致中央帝王死去。《庄子·至乐》也讲述了一只海鸟飞到鲁国栖息,鲁侯摆酒设宴盛情款待,将海鸟吓死的荒唐故事。这两则寓言都告诫人们“无为”,凡事顺应自然,不能违反客观规律。中央帝王本不需七窍,海鸟本不喝酒,不能因为你认为七窍和酒是好东西,就把这些强加在他们身上。人不可以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他人,即使是出于善意。就像好心帮助挣扎出茧的蝴蝶,结果使蝴蝶夭折一样,这就是典型的“有为”,即逆天而行。
顺其自然,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学会放弃。炼就顽强的内心,不因外物的得失而产生悲喜。舍得舍得,顾名思义,有舍才有得。庄子自己,想必是“不自由毋宁死”的极端自由主义者。这从《庄子·秋水》便能明显看出。我个人十分喜欢庄子与楚国两位大夫的这段对话。面对楚王“愿以境内累矣”的请求,面对如此巨大的人生机遇,庄子的反应,居然是“持竿不顾”!初读至此,我心中已是肃然起敬。再看下去,庄子却提出一个毫不相干的问题:“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两位大夫摸不着头脑地回答当然是愿意活着在泥里摇尾巴。而下一句庄子的回答,是“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毫无修饰、甚至是粗俗的一句话,却令我不止生敬,更是生爱!正如鲍鹏山所评:“这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这是自由无拘的庄子,逍遥遨游的庄子,可敬可爱的庄子!后文中,庄子将放弃的价值又拔上一个高度,认为放弃不仅能获得自由,有时甚至能保全性命。在《庄子·山木》中,他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娓娓道来,批评了只顾看守外物,忘记自身安危的行为。换言之,如果螳螂、黄雀之流懂得顺应自然,凡事不强求,坚持无为,学会放弃眼前利益,它们就不至于丧命。见利忘本,祸不远矣。
与放弃类似的做法还有一种,叫做不争。欲无为,必先不争。先秦诸子百家纷纷立说辩论,而庄子恰恰反其道而行之。《庄子·齐物论》中对善辩者进行了深刻剖析:“与接为构,日以心斗……其发若机栝,其司是非之谓也;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最终得出的结论是这些雄辩家们“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没有人能在争吵中获胜,争辩会使人偏激,使人固执,使人好斗。老子所言“大辩若讷”,也是指最善于辩论的人其实是讷口不言的。《庄子·齐物论》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即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你辩胜了我,你真就对吗?我真就错吗?这有力的一问,刺中了古往今来所有争辩者的软肋。试看他们无不唾沫飞溅唇焦口燥,面红耳赤风度尽失,这是懂得养生的人该做的事情吗?为什么非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只有精神空虚百无聊赖之人才去做这等蠢事。心灵强大充实的人,海纳百川,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是善待他人,更是善待自己。
然而庄子的剑,不仅指向人内心的种种魔障,也指向了广阔的社会。对待扭曲变形的世态,他的剑更狠、更快、更厉,剑法诡谲,见血封喉。《庄子·则阳》中,庄子借柏矩之口,哀悼受刑示众的尸体,发出悲叹:“夫力不足则伪,知不足则欺,财不足则盗。盗窃之行,于谁责而可乎?”上层统治者天天弄虚作假,使百姓筋疲力尽,只好也以虚假应付。财力不足被逼无奈去偷盗。请问盗窃的风气,究竟该责备谁呢?虽无正面描写,统治者暴劣嘴脸跃然纸上,读来令人生憎。这正是庄子的剑术:无形无影,却能召集天下有形之剑共讨伐之。对于人情冷暖,庄子的剑也异常犀利。他并不开门见山,而是隐含深意于寓言之中,暗潮翻涌而波澜不惊。《庄子·外物》中,庄子没有痛骂找托词不借他粮食的监河侯,而是借鲋鱼一句“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辛辣讽刺了人情的虚伪。
一死生,齐万物。如此之人,必定无情。庄子自己在《庄子·德充符》一篇中也说:“有人之形,无人之情。”有人的形体,所以与人群居;没有人的情绪,所以是非不会沾身。庄子还阐释了“无情”的含义:“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即不因爱憎情绪损害自己的本性,顺任自然,摒弃人为。
《庄子·齐物论》看透了生命的本质:“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浮生不过是一场“大梦”而已。敏感的庄子捕捉到这一事实,他的心即使不忧郁伤感,也不会高兴欣悦。梦见化蝶醒来后,他问:“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这是对生命存在方式的疑惑,令人捉摸不透,心生怅惘。在那个诸侯相争杀戮不止的时代,多情的庄子却在参悟蝴蝶与自己的关系。世人的心在战火中锻造成了坚硬的钢铁,而庄子的心,却被战火融化成了柔软的水流。能静下心来对生命进行深入思考的人定不无情,因为这种行为的动力是爱,是说不清对象的情愫。《庄子·大宗师》以悲悯的情怀道出:“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这句话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指出了“大道”是人类安生立命的真正场所,更在于提出了一个残忍又现实的不等式:物质>情感。相濡以沫的感情,不如充足的湖水。这样的结局当然不是庄子愿意看到的,所以之后他加了一句:“不如两忘而化其道。”不如忘掉彼此,同化于大道中。忘记了曾经的美好,就不会因失去而悲伤;共同幻化进入无穷的大道,也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圆满。至此,庄子才一笑释然。这是何等温柔的悲悯!
所以胡文英如此说庄子:“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这,便是庄子的哲学困境。他有冷酷犀利的剑,更有温柔慈爱的心。他矛盾徘徊,动摇不定。正如鲍鹏山所言:“对人世间的种种荒唐与罪恶,他自知不能用书生的秃笔来与之叫阵,只好冷眼相看,但终于耿耿而不能释怀,于是,随着诸侯们的剑锋残忍到极致,他的笔锋也就荒唐到极致;因着世界黑暗到了极致,他的态度也就偏激到极致。……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赖,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更无聊,谁更无所顾忌,谁更无所关爱。谁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从而谁更能破罐子破摔。”这种怪诞的与时代抗争的方式是不会得到所有人的理解的。有人将他“无用之用”“有失必有得”的理念归为消极虚无,那是因为忽略了庄子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那是昏君乱臣当道的混乱时期,“方今之时,仅免刑焉”,在重税与苦役双重压榨下的百姓,能够避免尸横荒野就算是万幸了。对此,庄子不仅给予了无限的同情,还为他们提供了“处浊世避患害之术”。所以,这些理论非但不是消极的,反而是积极的、符合特定环境规律的。这,也正是庄子的伟大之处。
很多人说,“在一个文化屈从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人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并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固然是一种不可企及的风雅,但我更愿意形容庄子为一名剑客而不是植物,因为他的思想博大精深,言辞凛冽犀利,招式变幻莫测,这些都不是一株孱弱的植物可以达到的。无论是斩杀心魔,还是屠戮时弊,他的剑术,招招致命,步步见血。这把剑叫做无情,它应自然之道而生,顺自然之意而动,无为而无不为。只要掌握了它,平民可以永生摆脱烦恼,君王可以万世安守太平。
可是,拥有无情剑的剑客,却是如此多情。庄子做不到对这个灰暗的世界袖手旁观,做不到“无为”的事不关己。他终究是没耐住性子独善其身,动笔写下了治国养生的秘诀,希望世人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减轻痛苦。结果是,无数苍生在他的指引下找到了救赎灵魂的道路,而他自己,却坠入了由悲悯造成的痛苦深渊。
拯救得了天下,却拯救不了自己。这,就是剑客的宿命。
翻开《庄子》,你会看见一位白衣素袍的剑客傲然孑立,手中握着那把寒芒锋利的无情剑。
然而他的目光,却是那样温柔。
作者:级文化产业管理路新杰
来自《山海风》杂志
编辑:咖啡因子审核:柚子
赞赏
长按白癜风初期症状金花转移因子胶囊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bb/16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