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哲学庄子思想与生命之解

发布时间:2018/6/7 4:51:43   点击数:

老庄之道,向来为落魄文人所倾慕,庄子的哲学又是老子的哲学思想的再发扬。一般而言,庄子的哲学,包括这些方面,即:“道论(道既天地万物所生的总原理,有物既有道,无始无终而永存。)万物之变,勋勋不绝;顺其自然,主张绝对自由,绝对平等;以及绝对精神,绝对逍遥”的思想内容。庄子哲学既有诗意的表现,又有自由的表现,亦有人与自然的有寄情怀,及精神自在。

1庄子哲学诗意的表现

哲学的力量

前文已述说,《庄子》哲学思想源于老子,长于老子。“道”作为道家哲学的本源,既是对世界起源的认识,又是对“至人”境界的体悟。“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主张会通万物,讲究诗意智慧的纯粹体验,穿越时空的局限,进入无古今、无生死,超越感知的“坐忘”境界,这种人生,犹如“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一般,花香本自心中,与我为一。庄子的体道人生,实为一种艺术的人生,与艺术家所达到的精神状态有相通之处。这种哲学思想的表现形式,既是文学特色,又是诗意境界。

庄子以寓言为主,讲述他的人生观,且用寓言故事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构成了超越性灵之外的性灵境界。同时,从“道”德立场来看待万物,万物等齐一体,物与物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及时间的无限,空间的无限,宇宙的无限,他不仅站在个人的立场看待世界万物,也站在宇宙的高度看待世界万物,因而,《庄子》的想象虚构,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恢诡谲怪,奇幻异常,变化万千。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此段语句抒情意味十分浓厚,不仅回答了惠子的“无用”之辩,而且十分形象,情感浓郁地描述出全篇所追求的心灵自由,精神无待的至人境界,真是得鱼忘筌,大辩不言。其超越了形式逻辑的规则,进入了“无言无意之域”。语言充满力量,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既有赋的铺陈,又有诗的节奏,展示出庄子以诗意的眼光超越人的态度,超越科学,超越功利世俗的视角,“通于天地”,以“天心”穿梭世间的别样诗意人生。

2庄子哲学的自“游”之思

人的本质建立在自由之中。而自由本身是整个真正的存在的高于一切人性存在的一种规定。就人是作为人,人就必须分有存在的这一规定,而人之是,也是以人完成对自由的这种分有而言。由此,自由与自然的对立,在谢林那里,让位于自由与必然的对立。而黑格尔呢,则将世界历史视为自由理念的展开,即从一个人的自由到一些人的自由再到一切人的自由的发展过程。对于黑格尔而言,在理解人类历史时,很难设想比自由更高的理念。而在中国的语境中,在西方得以孕育并发展了的那个与伦常秩序不同的社会秩序,已经成为我们的基本生活境域,而庄子这位古典哲人对自由的思考,是否可以汇入我们同时代的自由意识中,或补充、或引导、或转换我们今日的自由构思呢?

对“自由”一词,最有代表性的是严复,他一方面发现,“自由一言,真中国历古圣贤所深畏,而从未尝以为教也”,另一方面又断言,“挽近欧西平等、自由之旨,庄生往往发之,详玩其说,皆可见也”。不仅如此,基于庄子思想的内在逻辑,他认为,“庄子在古,则言仁义,使生今日,则当言平等、自由、博爱、民权诸学说矣”。其实以自由言“逍遥游”者并非严复一人,在此之前,顾如华在其《读庄一吷》就以自由释逍遥,所谓“自由之谓逍遥”。章太炎认为:“庄子的根本主张,就是‘自由’、‘平等’……庄子发明自由平等之义,在《逍遥游》、《齐物论》二篇。‘逍遥游’者自由也,‘齐物论’者平等也。”徐复观以为:“庄子对精神自由的祈向,首表现于逍遥游,逍遥游可以说是庄书的总论。”刘笑敢认为,是“逍遥游”而不是安命论,才是庄子之所以为庄子者。而蒙培元进一步将此庄子之所以为庄子者,概括为自由论:“庄子哲学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心灵的自由境界。《庄子》内篇的《逍遥游》,正是庄子哲学的主题所在。”杨国荣先生云:“在文本之序上,《逍遥游》构成了《庄子》的首篇,但在思想的内在脉络上,逍遥则展开为庄子哲学系统的逻辑终点。”但当我们以“自由”来理解“逍遥游”而切入庄子时,现代西方关于自由的种种讨论,无疑已经成为重思庄子自由之思的不可回避的背景。至于庄子之自由如何,愚以为不如就其文章境界而言。

《养生主》“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人间世》“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德充符》“游心乎德之和”;《大宗师》“游乎天地之一气”;《应帝王》“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游于无有”;《在囿》“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天地》“明白入素,无为复朴,体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间”;《天运》“以游逍遥之虚,食于苟简之田,立于不贷之圃。逍遥,无为也;苟简,易养也;不贷,无出也。古者谓是采真之游”;《达生》“游乎万物之所终始”;《山木》“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刳形去皮,洒心去欲,而游于无人之野”,“独与道游于大莫之国”,“虚己以游世”;《田子方》“游心于物之初”,“得至美而游乎至乐”;《知北游》“游乎无何有之宫”,“外不观乎宇宙,内不知乎太初。是以不过乎昆仑,不游乎太虚”;《徐无鬼》“游于六合之内……复游于六合之外”,“游于天地”;《则阳》“知游心于无穷,而反在通达之国”;《外物》“游于世而不僻,顺人而不失己”,“胞有重阆,心有天游。室无空虚,则妇姑勃溪;心无天游,则六凿相攘”;《天下》“彼其充实不可以已,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所有这些表述,都显示了“游”所体现的自由理念对于《庄子》而言的根本性意义,它们以不同方式显现着庄子的自由构思,它们在某种意义上都可以视为对《逍遥游》自由思想的诠释、发挥与扩展。

3庄子哲学的自然情怀

“放下身心与万物一例看”,“料得青山应是我”自然之境往往如此,在中国美学的审美境界里。文征明有言:"吾至吾,竹自竹,虽曰与竹居,纵然邈千里。”这种境界似乎与山水无关,与庄子哲学中的会通万物无关,但就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之境。庄子的自然情怀亦是如此。在庄子之前,无论是儒家之孔、孟,还是道家之老子,抑或是墨家、法家,都只是从整体的意义上来探讨人、说明人、把握人,而从没有真正关心人的个体生命、个体意义、个体价值。从个体上关心人、把握人,在中国是由庄子开其始的。

与老子







































北京治疗白癜风究竟花多少钱
北京一次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bb/15432.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