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王明强纯真是这世间的最高审美庄子思想

发布时间:2018/5/14 0:19:52   点击数:

庄子思想琐谈

语音分享

庄子思想琐谈(上)

↓↓↓↓↓↓↓

点击本行文字收听收看

庄子思想琐谈(中)

↓↓↓↓↓↓↓

点击本行文字收听收看

庄子思想琐谈(下)

↓↓↓↓↓↓↓

语音线上分享:王明强

主持人:金姝茵

语音、图文制作:云天

作者简介

王明强

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现任南京中医药大学发展规划处副处长、高等教育研究与教学评估中心副主任、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国学研究所所长。

下文摘编自王明强教授年8月10日在经典导读圈的线上讲座——《庄子思想琐谈》。在此对王明强教授的授权整理和刊登表示感谢。本文未经王明强教授审阅。

庄子思想琐谈王明强

承上一篇:庄子思想琐谈(中)

(四)真

人要逍遥游,就要保持纯真天性。

什么是“真”呢?《庄子·秋水》中有这样一段对话,河伯问北海若:“何谓天?何谓人?”(什么是天然,什么是人为?)北海若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牛马天生四只脚,这就叫做天然;你现在用笼子将马嘴套上,用绳子把牛鼻穿起来,这就是人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所以说,不要用人为去毁灭天然,不要用造作去毁灭自然的秉性,不要因贪得去获取虚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谨慎持守自然秉性而不违失,这就叫返归本真。

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北海若)

天性不可违。

《庄子·骈拇》篇有“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

人有其天性,不可扭曲。比如“仁”,本为人和禽兽共有的天性,正所谓:虎狼,仁也!

什么是“虎狼,仁也!”?《庄子?天运》篇就有:商大宰荡问仁于庄子。庄子曰:“虎狼,仁也。”曰:“何谓也?”庄子曰:“父子相亲,何为不仁?”虎狼也是父子相亲相爱,怎么能说他没有仁爱之心呢?

“仁爱”本是人和禽兽共有的天性,但是儒家倡导“仁爱”,由于过度地、人为地去倡导仁爱,却导致了人性的扭曲,结果适得其反。

《庄子?外物》篇中讲:“演门有亲死者,以善毁爵为官师,其党人毁而死者半。”演门这个地方有双亲过世之人,儿子要体现自己的孝顺,就装得过分的悲伤,于是被提拔做官了。结果就引起众人的效仿。效仿的结局是什么呢?同乡人在父母过世的时候,就一个比一个更善于表演。表演得自己很悲伤,显得自己很孝顺,结果有很多人表演过度死掉了。大家看一看,这种天性的仁爱被人为的这种倡导,却导致了人性的扭曲。

二十四孝中有很多故事是惨不忍睹、触目惊心的。比如《郭巨埋子》。郭巨家中有位老母亲和一个三岁的儿子。家穷,老母亲把食物给孙子,老母亲就吃不饱了。怎么办呢?郭巨对妻子说:“把儿子埋了吧。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大家想一想,这是一件多么恐怖的事情啊,天性仁爱的孝心却变成了一件令人恐怖的事情。

当然,儒家倡导仁孝,它不会让郭巨真得把儿子埋掉的,故事中讲夫妻俩去挖坑,结果挖出一坛子黄金,坛子上写着: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真有这种事吗?肯定没有啦,忽悠大家。二十四孝当中还有不少故事,和这个是一样的,读起来让人心生恐怖。

关于二十四孝中郭巨埋子的故事,在《朝花夕拾》中,鲁迅也曾谈到自己读了以后的那番感触:“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家景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如果一丝不走样,也掘出一釜黄金来,那自然是如天之福,但是,那时我虽然年纪小,似乎也明白天下未必有这样的巧事。”

鲁迅还将自己的心境往深里叙说:“彼时我委实有点害怕:掘好深坑,不见黄金,连"摇咕咚"一同埋下去,盖上土,踏得实实的,又有什么法子可想呢。我想,事情虽然未必实现,但我从此总怕听到我的父母愁穷,怕看见我的白发的祖母,总觉得她是和我不两立,至少,也是一个和我的生命有些妨碍的人。后来这印象日见其淡了,但总有一些留遗,一直到她去世。这大概是送给《二十四孝图》的儒者所万料不到的罢。”

鲁迅的这些评论都是很深刻的见解。孝,这么一种发自天性的仁爱,经过了人为的干涉,却变成了一件令人恐怖的事情。

人们为何不纯真了呢?人在世俗中有了众多的欲望和追求,内心不再纯白。人们内心充满了机心。

庄子反对机心。

在《庄子?天地》篇中有则小故事:子贡南游遇见一位老人正在浇菜地。老人先在菜地挖个沟通到井边。用甕从井里舀水到沟里灌溉。自贡说:“你这样做太傻了,有一种机械浇水很方便。”老人听后脸色都变了,但是她还是笑着对自贡说:“你说的这种工具我也知道,但是我羞于用它。”“老人接着说:“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一旦使用了这种机器,就会有投机取巧之心啊,有机心,人就不纯白了。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

看起来庄子是反科技的,但是我们仔细想想,这里面的思想是很深邃的。人类社会诸多的罪恶和丑陋,都源于人的机心。机心使得社会变的越来越糟糕。讲到这里,我想起梁漱溟的父亲。他父亲已经下定决心要投湖了,遇到梁漱溟,他问了一个问题。当时梁漱溟已经在北大当哲学讲师了,他问:“这个世界还会好吗?”尽管梁漱溟告诉他:“这个世界会一天天往好里去。”,当时他父亲还是决定投湖自尽了。可见,他父亲对当时社会已经绝望了。

这个世界还会好吗?这个问题,我们要经常琢磨一下。如果人的机心不去除,这个社会如何能一天一天往好里去呢?

理想的世界。

庄子的理想世界与来自老子有点类似。《庄子·马蹄》有云:“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至德之世,人和禽兽一同生存,哪里有君子小人的区别呢?都是无知无欲淳朴之人。

很多年前,我在彭城晚报发表过一篇小散文,在这里与大家共读:

留住纯真

王明强

……我也知道我们一定会世俗的,或多或少,有时我们很难去抗拒这个生存环境。……只是希望我们每个人不论何时都尽可能保留一份纯真,为我们的生活添一点清纯可人之美,正如燥热中流淌的一股清泉。

钱钟书据说很“痴气”。在清华时曾养过一只很聪明的猫,这猫半夜经常和别的猫儿打架。钱钟书特备长竹竿一支,倚在门口,不管多冷天,听见猫儿叫闹,就急忙从热被窝里爬出来,拿了竹竿赶出去帮自己的猫儿打架。后来读杨绛先生的《干校六记》,很为他们身处困境而平和冲淡、以苦为乐的精神所感动。他们之所以会如此,正是因为他们保留了一份珍贵的纯真。纯真可使我们拥有一颗富有生命力的心,苦难中也能发现光明。

……难道年龄的增长是以失去快乐为代价的吗?我们在增长智慧的同时,难道不可以一齐增长快乐吗?有些人毫不吝惜地丢弃了纯真和欢乐,换来了世俗的精明,他们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难道他们不是被社会所俘获和奴役而丧失了自我吗?

我们不能够避免世俗,……但我们在谋求生存的同时,也需要美和快乐。这就要求我们拥有一颗纯真的心,至少拥有一片小小的净土,在这片净土上,有个真正的自我存在。

智者有言:失去纯真,也就失去了幸福人生的一切。(《彭城晚报》)

(五)美

人生所有的意义都在于一个字:美。没有对“美”的发现和欣赏,人生就是虚无的、无意义的。

梁启超先生对于审美是非常看重的。他说:审美的本能,是我们人人都有的。但感觉器官不常用或不会用,久而久之麻木了。一个人麻木了,那人便成了没趣的人;一个民族麻木了,那民族便成了没趣的民族。

我确信“美”是人类生活一要素,或者还是各种要素中之最要者。倘若在生活全内容中把“美”的成分抽出,恐怕便活得不自在,甚至活不成。——梁启超

在先秦哲学家中,庄子的生活最富艺术性游戏意味,也最富审美意味。儒家多重人事,而庄子则多放眼于天道自然,并从自然中寻求“大美”“至乐”。

《庄子?知北游》有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圣人推原天地的大美而通达万物的道理。所以至人顺任自然,大圣不妄自造作,这是说取法于天地的缘故。

庄子的思想具备审美的二个基本要素:

1、非功利的。摆脱一切“物累”,甩掉一切枷锁。不以功利之心看世界,心灵自由放达。心灵自由,天性保全,是审美的前提。心灵受到束缚,哪里会有美感的灵动;天性残缺,哪里会有发现美的眼睛。

《庄子?田子方》中说:“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者,儃儃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有一史后至,很悠闲的样子,接受任务之后,他也没说要在那儿作画就回去了。宋元君很奇怪,就让人跟着去一看究竟,去者回来后就跟宋元君汇报说:“他一到自己的住处,‘则解衣槃礴臝’。”衣服全脱掉了,叉着腿坐在那儿。宋元君说:“可矣,是真画者也。”

为什么宋元君这样说呢?心灵自由,不受束缚啊,心灵自由放达,是创造美的前提。

2、主客统一。我与自然融通为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只有我与自然融通无碍,心灵相感,才能产生美的共鸣。

《庄子?秋水》中有一则著名的辩论: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惠子观察世界的视角是主客对立的,庄子是主可融通的。庄子说:“鱼是快乐的。”惠子说:“你不是鱼,怎知鱼是快乐的呢?”如果主客对立来看,人是确确实实体悟不到鱼的快乐的。如果从主客相融的角度来看,人能够从这种审美的眼光体悟到外部的快乐。

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大家都熟悉:“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看敬亭山看不厌,那敬亭山怎么会看李白看不厌呢?那么,如果不从主客相融的角度来看,这首诗你是难以理解的。

庄子审美主张:保全天性,反对人为。在庄子看来人为之“美”是对大美的破坏和遮蔽。

《庄子?天地》中讲:“百年之木,破为犧樽,青黄而文之,其断在沟中。比犧樽于沟中之断,则美恶有间矣,其于失性一也。”什么意思呢?百年之木砍伐了,部分拿来做酒器,其余的扔到沟里去了。哪一个漂亮呢?我们一般认为做酒器的漂亮,扔到沟中的丑陋。但是庄子认为断木不美,犧樽也不美。因为它们都丧失了天性。

结语

庄子快要死了,弟子们想厚葬他。庄子说:“我用天地作棺槨,用日月作连璧,星辰作珠玑,万物作陪葬。我的葬礼难道还不完备吗?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

弟子说:“我们担心您的遗体被乌鸦和老鹰吃掉。”

庄子说:“尸体扔在地面,将会被乌鸦和老鹰吃掉,埋到地下将会被蝼蛄和蚂蚁吃掉,把乌鸦和老鹰的食物夺来交给蝼蛄和蚂蚁,你们怎么如此偏心!”

(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槨,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庄子?列御寇》)

这就是庄子,一个豁达洒脱的庄子,一个顺任自然大道的庄子,一个与天地并生、万物为一的庄子!

最后,我将杨绛先生译自19世纪英国诗人蓝德《生与死》的诗送给大家: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这就是庄子的写照。庄子的一生充满了哲思,充满了艺术。当然,翻阅庄子的一生,也充满了苦难。讲到这里,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看过的一个戏曲小故事:观世音菩萨曾经收伏了一头鱼精,他问鱼精:“你想大修行还是小修行呢?”鱼精问:“菩萨啊,你告诉我什么是大修行,什么是小修行啊?”观世音菩萨告诉它:“小修行就是你跟我上天,在我坐下,听我说佛念经。大修行就是把你打入凡间,在世上走一遭。”

所以,人生在世皆修行。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处于困境之中,越是修行的好时候。庄子的思想对于大家的修行肯定是有帮助的。谢谢大家的聆听!祝大家生活幸福,修行圆满,证得正果。谢谢!!

延伸阅读?王明强

王明强:庄子思想琐谈(上)

王明强:庄子思想琐谈(中)

留住纯真

导读君

赞赏

人赞赏

人喜欢

长按







































郑华国
中科荣获2017年度安全管理优秀奖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bb/15292.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