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共读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发布时间:2017/12/15 13:58:41   点击数:

《道德经》的第四十二章再次表达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道德经》共读分享两个版本,一是根据春秋战国、西汉早期出土的文本重新校订的《道德经古本合订》(复旦大学李辉教授勘定);二是《道德经》今本(曹魏经学家、哲学家王弼编著)。

古本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

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为自名也。

物或益之而损,或损之而益。

故人之所教亦议而教人,

故强梁者不得其死。

吾将以为教父。

今本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

吾将以为教父。

《老子禅解》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生一”,这个“一”就是本体的体性功能,它自然能够生出“二”,也就是阴阳。“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二气相冲和,这就相当于佛所说的“能所”,“能”就是阳,“所”就是阴。能所立,阴阳合,就生出“三”,就生出万物。这是描述本体的体性功能起用的次第。这也就是佛所说的四相我相、人相、寿者相、众生相。一个人,首先是有我相,这是一有“我”就有“你”,生出二,就是人相;然后有“寿者相”,就是三;最后“众生相”,就是万物。

上面第一段是讲本体的体性功能。那么这个本体,它本身是空性,是空的,没有东西,“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是这样一个状态。所以是一种空性,是一种无,一切万有从这个无生出来。我们世人只知道有,只看重有形的东西,无形的觉得根本不值一提,无有什么用?都觉得很低贱。这就是不知道所谓高贵的东西实际上是我们认为低贱的那个无形所生的,这就是不懂得无用之用为大用。如果不懂得尊重无形的资产,老是追求有形资产,是成不了大器的。所谓大器晚成,就是不断积累无形资产,而不是像我们现在天天搞有形的,好像成就得很快,事实上成不了什么大事。大器晚成,肯定是先聚了很多势,很多无形的能量,就像孙中山,当年一无所有,就靠一篇文章,结果所有的资本家的儿子都偷了父母的钱跟着他跑,这就是无形资产太厉害。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此处的“人”,指普通凡夫,就是闻道大笑的人,他们所不喜欢的、厌恶的,是“孤、寡、不榖”——孤孤单单,吃都吃不饱,很贫穷下贱的样子。“而王公以为称”,“王公”指道者,也就是说众生所讨厌的反而是道者的自居之处,心境时刻处于低下的位置,“大白若辱”。所以道者与凡夫是颠倒的,“反者道之动”的道理。“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表示有形与无形也是相互相反的关系。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

这就是所谓“神欲使之灭亡,必先使之疯狂”的道理。“强梁者”,自我意识膨胀的人,狂人,越膨胀就肯定离开本体越远,最后一定是“不得其死”,就是不得好死。

吾将以为教父。

我将把“强梁者不得其死”这句话作为纲领,作为箴言。所以如果见到哪个人很狂,你就知道肯定好景不长。一个人为什么狂?因为没道,体内的道气已经消耗殆尽,所以身体自然会产生一种烦躁,然后这个人就开始狂。如果道气充盈,那是非常淡定的,不可能烦躁。所以“高以下为基”,无形的东西没有了,固摄不住,外在的有形就开始狂乱。古人说,“君子爱财”,要“取之有道”,这个道,就是指无形的能量。现在大多数人是以耗掉这个无形的能量为代价,去追求有形的物质,耗到一定时候,他求了很多有形的物质回来,而里面的道气却没有了,掏空了,这个时候他就开始垮了,那么表面上就大肆挥霍,表现自己很牛,然后就开始淫乱,“富贵则淫”,一定是这样,因为他在追求物质的过程中耗得太厉害,里面的水已经干涸了,他本能地就开始晃,相火就妄动,最后“不得其死”。而有道者就不是这样,他的无形的能量很大,不用去追求而万物自然归朝,“执大象,天下往”,于是就“安平泰”,不会出问题,而且能量越大、越够力,这就是“取之有道”。无道,肯定要狂,狂了以后肯定不得其死。所以现在很多人是“君子爱财,取之有盗”,全部是搞阴谋,最后就是不得善终。我们要以此为鉴,要懂得以道为本,切莫自我膨胀,要“孤、寡、不榖”,也就是无我,自然就远离我、人、寿者、众生四相,那就是“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其实讲来讲去,还是攀缘心和自性的道理。不知自性而随攀缘心所使,就妄作,于是产生共业和别业,接着迷惑在这些共业和别业当中,生出六道轮回,这就是“心生种种法生”,沉沦其中,妄心不断折腾,就从道落入万物的状态。释迦牟尼佛八万四千法门都是讲这个过程,所以《楞严经》里所说的念佛法门,是念自性,念念不离自性。这样不断返还,就是逆修。

《老子今注今译》

本章为老子宇宙生成论,这里所说的“一”“二”“三”乃是指“道”创生万物时的活动历程。“混而为一”的“道”,对于杂多的现象来说,它是独立无偶,绝于对待的,老子用“一”来形容道向下落实一层的未分状态。浑沦不分的道,实已禀赋阴阳两气,《易传)所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二”就是指道所集赋的阴阳两气,而这阴阳两气便是构成万物最基本的原质。道再向下落渐趋于分化,则阴阳两气的活动亦渐趋于频繁。“三”应是指阴阳两气互相激荡而形成的适均状态,每个新的和谐体就在这种状态中产生出来。

本章分两段,后一段文字是:“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本章是说万物的生成,和这一段文义并不相属,疑是他章错简,蒋锡昌《校诂》已疑“上下文词似若不接”。高亨、陈柱、严灵峰诸位疑为三十九章文字移人。按:“人之所恶”数句在于提醒人不可骄矜恃气,应谦虚自守。从文义上看,似为三十九章错移本章。

《解读老子》

本章前半段向来被视为老子的万物生成论。问题是:从“道”这个源头如何产生万物?在此之间的“一、二、三”究竟何所指?比较简单的解法是:以“一、二、三”为“由简至繁”的过程,所以不必深究其指涉。但是这样只是逃避问题。比较有趣的解法是《庄子·齐物论》所说的“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意思是,“有一”与“说‘有一’”就形成了“二”。亦即关键在于人的认知与判断,由此形成语言表述的世界,使原始的“一”这分别为“二”。依此类推,这个“二”加上未分之前、不可言说的“一”,又形成了“三”。但是这样一来,重点已经由万物生成论转移到人的认识作用上了。

另有三种解法较为常见。一是以“无、有”来解释。亦即:以“无”为道,以“有”为一:再以“无”与“有”为二;然后,无与有“相生”而出现“三”。这种解法颇有形而上学意味,但未必代表老子思想(参考四十章之解读),最大的难题是:形上的“无”与“有”,如何真正生成形下的万物?其次,是以“天、地”来解释,亦即:以“天、地”为“二”,形成“道、天地、万物”的三层观点。但是,先不追究“一”与“三”何解,只要想想:天地如何能够生出万物?天地代表万物存在的“领域”,提供万物存在的“条件”,有时亦可以其包含万物的姿态而被称为“自然界”,但是充其量只能说“天地使万物得以如此产生”,而不能说“天地生万物”。或者,在说“天地生万物”时,只是比喻之意。第三,是以“阴、阳”来解释。亦即阴阳代表“二”,是由统一的“道”所展现的二元力量,而者相反相成,在交流互动时出现“和”,并且一起形成了“三”。只有如此理解,才可以接着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此说并非毫无问题,譬如:道与阴阳的关系是什么?阴阳是力量,是动态,还是元素?或者直接就说是“气”?从万物的角度来看,“气化论”可以说得通,亦即“一、二、三”所代表的是“元气、阴阳二气、阴阳和三气”。由此可以肯定“道”的内存性,但是,如何保障“道”的超越性(“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二十五章)?或者,老子在别处已经谈过“道”的超越性,而在本章的重点则是万物如何生成,所以侧重“道”的内存性。换言之,道与的关系仍然有待深究。

本章第一段话,说到一、二、三这几个数字,这并不是把一、二、三看作具体的事物和具体数量。它们只是表示“道”生万物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的一个过程,这就是“冲气以为和”。这里老子否定了神的存在,从多元论的宇宙观发展为一元论的宇宙观,这是值得称道的。冯友兰说:“老子书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这里说的有三种气:冲气、阴气、阳气。我认为所谓冲气就是一,阴阳是二,三在先秦是多数的意思。二生三就是说,有了阴阳,很多的东西就生出来了。那么冲气究竟是哪一种气呢?照后来《淮南子》所讲的宇宙发生的程序说,在还没有天地的时候,有一种混沌未分的气,后来这种气起了分化,轻清的气上浮为天,重浊的气下沉为地,这就是天地之始。轻清的气就阳气,重浊的气就是阴气。在阴阳二气开始分化而还没有完全分化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中的气就叫做冲气。‘冲’是道的一种性质,‘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四章)。这种尚未完全分化的气,与道相差不多,所以叫冲气。也叫做一。”(《老子哲学讨论集》第41页)冯先生的这一分析是很有见地的。在本章后半部分,老子讲了柔弱退守是处事的最高原则,谦受益,满招损,这也合乎辩证之道。

▼▼点击阅读原文马上收听《道德经》八十一讲

赞赏

长按







































北京哪家医院治白癜风疗效好
北京哪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bb/14401.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