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庄子
这庄子,是如此小,只住一个人;这庄子,是如此大,可容纳天下所有人,以至于宇宙万物。这是卓越超凡、精妙绝伦的庄子。这里千峰万壑,这里一马平川,这里气象万千,这里仅一泓清水……
庄子,对我来说是那么熟悉,又那么陌生;熟悉得犹如手上的五指,陌生得好像天外的来客。
我诞生在庄子赖以生存的土地上。葳蕤的草,挺拔的树,喷香的花,自由的风,飘逸的云,暴戾的雷,潇洒的雨,莹洁的雪,把我童年的印记,一律地篆刻在庄子的廊柱上。
在蛙鸣蝉唱里,在庄稼絮语里,我一点一点长大,如梁上的燕子,自以为翅膀硬了,可以飞了。飞了一圈之后,我又回来了。虽没有泥泞的小路,虽不见了儿时的蚂蚱,可庄子,还是那庄子。
我之所以回来,是因为我离不开庄子,是因为我需要庄子。究其实,我的魂灵一刻也没有离开过庄子。
当年,我野心勃勃地离开庄子,想闯出一片天地,经过一番风雨,我才知道我的渺小与卑微,我才明白我的浅薄与丑陋。现如今,我又回到了庄子,接受庄子的熏陶,聆听庄子的教诲。我愿意,我骄傲,我乐观!
《庄子》一开口,便为我描绘了一片辽远宏阔之景:苍茫寥廓处,水天相交际,大鹏击水三千里,扶摇直上九万里,背若青天,翼若垂天之云,遨游碧海长空,不慕滚滚红尘,他正乘着海水翻腾激荡之时,南徙至天池――那是理想的自由王国。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万物”?自古,名利生死四字,一直是困扰很多人的症结所在。正如太史公所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亦如稼轩赋词曰:“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天下之人,为了名利,熙熙攘攘,来来往往,不知不觉便“心为形役”,陷入了一种“左手名,右手利,头顶郁闷”的怪圈之中……
看看那些逃往他乡的贪官、钱徒们,虽说躲避了一时的追剿,虽说暂时逍遥于法堂之外,可是你问问他们,活得自在么?非也。看似逍遥自在,但无论如何,也不能与庄子的逍遥同日而语?
他们时时刻刻,无不生活在恐怖之中;时时刻刻,无不受到内心的拷问和鞭笞!没有了亲情的呵护,少缺了故国的温馨,惶惶不可终日,惴惴不安偷生,你什么都不是,仅一流浪的孤魂野狗!
而庄子,把名利淡看,视若无物,游走于逍遥之境,不为名利所役。因此,他活得潇洒,淡然,也很满足。轻名薄利,即,化生命之有限,于无限欢欣之中;置,生命之拘囿,于无羁无绊之中。客观的讲,也可以说更现实一点,真正看淡名利的人如凤毛麟角,同时也不应该苟求,人人都达到庄子那种逍遥的思想境界。关健是,取名有道,得利有途,不妄求,不强求,不乱求,不乞求。
《庄子》逍遥,不是在书斋中苦思冥想的学说,而是在痛苦中进行精神超脱的追索;不是追求自然、社会知识的学习与传授,而是追求心灵自由的体验与坚守;不是倾心于纷繁乱世中思想观念的争论与辩驳,不是立于万人广场之上,力图征服人心的高谈阔论,而是远离红尘、流浪于荒郊野地时,恣意旷放的高歌与低吟。
有道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把名利看淡,神游于无为之境,不被外物役使。其逍遥境界的实质,是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逍遥境界绝不是虚无缥缈的天国,而是人们通达的深处,营造的剔透晶莹心灵世界!
任何人,只要摆脱了功名利禄的束缚,抛却了世间的宠辱得失,超越一己的生死界限,胸怀就会变得宽广,心灵就会变得澄明,精神就会变得高尚。随之而来的便是,海阔天空加风清云白,柳绿花红又燕语莺声。那份怡然,那份恬淡,那份惬意,不属于你,谁又能抢得去、夺得走?
一个人生活的态度,圈定了他人生的高度。决定我们人生走向的,往往是自己把自己放在什么位置。只要我们心中能有对自己的正确评判,庄子的释然也就在我们身上得到了平凡的诠释。
成堆的利益、成堆的诱惑,就在你的面前,鲜艳刺目,对你招手,挤眉弄眼又暗送秋波。收,还是不收;接纳,还是摒弃;揽入怀中,还是嗤之以鼻?思来想去,权衡再三,痛苦滋生。
人生岁月的痛苦是逍遥的源泉,又是达观的河床。庄子正是在痛苦的沦陷间,找到了自救与救世的希望。恍然间他通透了,明澈了,终于不必再为这世间而负累,他得到了心灵的解脱与释放。正是因为生命的痛苦与矛盾,他得到了一次精神上的飞升。在自己的形骸之外,我们必须保有一双犀利澄明的眼睛,然后,用这双眼睛去看人生岁月,去看名利生死……
这一切,要凭借内功。
从救世走向逍遥,从痛苦走向达观,这便是庄子寻求精神解脱的真实内涵。名利荣华是生命的藩篱,故弃之如敝屣,汲汲营营,岂是我辈风釆?不入仕途并非弃世,而是容不得世间丑恶的一种取向,是品格高尚的一种体现。做到这些才能,也才能傲视王侯、尘埃富贵。生不逢时的清高,怀才不遇的感叹,这两者在同一个人身上淋漓体现,似乎令人难以置信,然而我们,却在庄子身上得到真实而矛盾天衣无缝的统一。
“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可弃仕并非弃世,救世之心依然未泯。于是我们始终看到庄子生活在人群中,生活在你我周围。他不但和朋友、学生探讨人生,他更是周游列国,频繁于有道君主会晤交谈、讲经论道。在这种生活常态中,庄子徘徊于尘世与虚空之间,或探讨世间大道,或神游太虚幻境,或微缩于尿溺之中。他总是来去自如,游刃有余,潇潇洒洒,又朴实唯美,至真至纯。一心坦然任遨游,独与天地说古今。世间纷繁,尽管纷繁;天下庞杂,依然庞杂;我自抽身去,何在世藩篱?
呼吸着庄子沁人销魂的精神芬芳,延顺着庄子豁达飘逸的人格之路,我们看到了一条清晰的思想脉络:从救世走向救人,从拯救社会转向拯救人心。
庄子不死,庄子大绝,庄子超强!他从遥远的洪荒走来,也必将走向遥远的未来,成为一代代中国人,乃至天下人摆脱心灵樊障的天籁纶音。
一个《庄子》流传千年,醇香愈冽。红尘滚滚,喧嚣浮动;车水马龙,物欲横流;何时肯止息,哪里有终曲?捧起,我们能听到心泉静流;放下,我们能看到山花灿漫……
莫斯科郊外,一个及其闷热的午后,一棵参天的橡树下,一个叫高尔基的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就让我们的心灵,随庄子的大智慧大境界,在纷纷扰扰中破茧而岀,悄然化蝶,在天地间快意畅游,在庄子哲学的蓝天中,寻到那失落的灵魂。
品读庄子,当我们生命遭遇困境的时候;选择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要读经典。只要诵读经典,就能以德润身;只有诵读经典,才能以德润身!
传统文化,绝唱经典,是中国的智慧结晶,是千百年来流传不朽的文化遗产与精神财富。它对中国人的文化精神的标立,和中国人的思想品格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而如今,传统文化的传承正面临的一个非常特殊的时候,经济大潮的冲击让快餐文学迅速崛起,互联网的遍及让网络文学迅速成为新兴文化,甚至逐渐取代了主流文化。而在生命教育中,人具有的社会性的人际生命,与超越性的精神生命都只能是文化传统才能赋予。只有传统文化经典,才能从本质上塑造完整人格的人。在素质教育中品读经典,便成了改变一个人素质的一条通衢官道是。
中华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且举世瞩目。当今社会,世界一体,不经意中,达成了共识:要让一个人健康成长,最关键的就是人的素质教育;要让一个社会有序的发展,和谐的存在,最关键的还就是有赖于人的素质教育。
在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如果能让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名篇,走进课堂,走向社会,让我们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华传统经典的无穷魅力。这不仅仅是对一个人的美育,而是对德育、智育、体育等综合素质教育,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扬。
中华煌煌数千年,文学宫殿巍巍峨峨,超凡脱俗,自成一体。灿烂得让你目不暇接,辉煌得叫你不知所措。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走近她、不接纳她、不吃进她?要想叫,道德的大树巍峨参天、穿云遏日,你必须,用经典的水肥——一如庄子,去浇灌、去滋润、去养育。
传统文化经典之所以如此璀璨夺目,是在几千年的发展变化中,逐步吸收了其他文学艺术的表现手法,荟萃了其他文学艺术的基本手段,以它自己独特、别具一格的方式,长成的文学艺术之美。
这些经典的文学艺术之美,是中华文化的灵魂所在,是华夏民族巍峨参天、挺立秀拔的思想之树,是人类艺术园中最精美的奇葩,是世界宝库中最夺目的瑰宝。
诵读经典,以德润身;从我做起,传承开去:发扬光大,历久弥新;
诵读经典,以德润身;回归庄子来,走进庄子去;聆听庄子语,触摸庄子魂;
诵读经典,以德润身;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服务家庭;
诵读经典,以德润身;勤勉工作,努力做人,取之当取,弃之该弃;
诵读经典,以德润身;与人民亲密接触,与社会和谐相处,与自然融为一体……
在遍地铺金的季节,在全民阅读的日子,我又一次看到了庄子,庄子手捻长髯,笑了。笑声里,裹着两阵蛙鸣,几丝蝉唱……
盛夏还未来临,庄子里那株大树,却早已绿叶婆娑,浓荫匝地。好像预见了,今年必将有一个炎热的盛夏,人们或三三两两,或蜂拥而至,各择地势,捧读经典,想从书内书外,汲取营养,寻觅清凉……
诵读经典,以德润身;从我做起,传承开去……
赞赏
长按哪家治白癜风的医院好北京中科医院爆光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bb/13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