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庄子的葬礼

发布时间:2017/8/23 9:21:00   点击数:

《庄子?列御寇》中记载,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说:我有天地为棺,日月星辰陪葬,有万物送行,够厚道的了。弟子反对:这样子师傅的肉身会被大鸟啄食。庄子回答,肉身即使不在地面为鸟所食,也会在地下为蝼蚁所食,又为什么偏心于蝼蚁呢?

后世许多文人墨客对此大加赞赏,认为这是庄子悟透生死,物我两忘的表现。迁客骚人更是从此中领悟出生死有命,安时顺处,哀乐不入的人生态度。可惜的是,当死神真正来临,真正能像他们的文章一样华丽从容面对死亡的人,却是寥寥无几。

他们觉得庄子死的潇洒,我却觉得他已经活的足够厌烦。

先秦时代,人均寿命只有五十多岁,而庄子活了84岁。妻子儿女早已先他而去,他一生衣不裹身,食不果腹,鳏居山野,唯有弟子为伴。他有太多的时间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有太多的精力去思考他想不明白的问题。对他而言,一生心愿既了,身后又无牵挂,漫长的人世早已看惯了悲欢离合,死对他而言只不过是一个期待许久而又不需着急的事情。生既无所恋,死便无所惧。

如果死真的是一件可以坦然面对的事情,又何以有含恨而死,死不瞑目之说?陆游明知“死后元知万事空”,又为何嘱咐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苏轼那么达观,又何以对亡妻相思入骨以至“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但凡还有执念,心中仍有所爱,便不能对死安置若素。

诚然,不管是埋在地下,还是露尸荒野,亦或是火化成灰,撒于大海,肉身的下场都不再和逝者有关。孝子贤孙再也不能触摸她们的身体,目睹她们的音容。亲人无论怎样嚎啕大哭伤心欲绝都不会有丝毫的不同。这便是死的无奈。

可是,当至亲至爱之人阴阳两隔,鲜活的身影变成桌子上一张静静地照片,变成脑海中没断断续续的回忆,变成田野里矮矮的坟墓,你又如何忍心不去尽力让她风光大葬?

怀念是对逝者最好的敬意。

我不信神。但我喜欢一个故事。我们所爱的人死后仍然会生活在一个特殊的世界里。这个世界便是由生者的思念和感情所构筑的国度。你难过的时候会想起她们曾经带给你的温暖,心中便有了驱散黑暗的阳光。你迷茫的时候会想起她们曾给你的教诲,便有了决然前行的力量。死亡将她们从你身边剥夺,却不能限制你想她们,用自己的方式缅怀他们,她们虽然死了,存在的痕迹却被你所传承,繁衍,这便是死的宽容。

葬礼是逝者生命的追思,也是生者心意所寄,情感所承。生命生生不息,缅怀绵绵不绝。

赞赏

长按







































石家庄治疗白癜风医院
北京治疗白癜风方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bb/13309.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