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鬼谷子谋略,干事需有恒心,也要懂得正

发布时间:2024/1/24 20:49:35   点击数:
人的一生会面临许多选择,关键的时候走错一步,可能造成全盘皆输。世界千变万化,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面前,看问题必须辨明假象,摒除形同实异的诱惑。鬼谷子告诉我们,生活在世界上,立身处世都是为了说教众人,扩大影响,宣扬名声,必须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来考察天时,以便抓有利时机。01鬼谷子说:“世无常贵,事无常师;圣人无常与,成于事而合于计谋,与之为主。”大意:世间没有永恒的高贵,事情没有固定的模式。圣人经常作为而无所不为,假如事情必然能成功,而且又合乎计谋的原则,就应该以此作为主体。这里鬼谷子介绍了一个重要原则,水无常形,风无定向,要善于在困境中寻求变化。但也不是随意变动,而是要有原则,即使道路曲折,时间漫长,只要不断接近预定的方向就可以。案例:韩信往东追击齐王时,齐的军队已经归附楚霸王,所以项王派龙且带领二十万部队去救齐国。且说:“我了解信的为人,他曾经受漂布妇人的接济,可见缺乏照顾自己的能力,又曾经受胯下之辱,可见没有过人的气魄,不值得畏惧。”于是潍水两岸扎营。信则在夜里派人用袋子装沙填进潍水上游,再带兵半渡潍水去攻击对方,然后佯败退兵。且很高兴他说:“我早就知道他会害怕的。”于是下令追击信,信立刻派人挖开填水的沙袋,结果河水暴涨,且的部队大半被水冲走。信这才下令急追,杀了龙且,俘虏齐王,平定齐国。这个案例中,韩信利用对方的骄傲情绪和固有思维,以及盲目自信的缺点,两次示以假象,先是违背常理背水扎营,然后又半渡退兵再次示弱,其实目的都是为了最终水淹三军,取得胜利。02鬼谷子说:“合于彼而离于此,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大意:合乎那一方的利益,就要背叛这一方的利益。计谋不可能同时忠于两个对立的双方,必然违背某一方的意愿。案例:《三国演义》里吕布强盛时期,手下既有谋士陈宫,也有很多著名的武将,比如高顺、张辽、臧霸、郝萌、宋宪、魏续等。但是他虽然有这么多贤臣良将辅助,却有勇无谋,贪恋酒色,最终被刘备和曹操打败。吕的手下高顺曾经劝说过他,你应该多信任自己的部下,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而您不是这样的,将来会耽误大事的。但是高虽然预见了吕的失败,却在被俘后不愿背叛而被杀害。另一位大将张辽有勇有谋,对吕也是忠心耿耿,虽然被俘却大骂不止,曹感其忠义,亲自为他解绑,从而让辽有机会在以后的沙场上再显神威。这样的故事非常之多,很多谋士猛将原先也是忠义之士,只是因为不遇明君,才不能尽施,武不能尽用,只好学那良禽择木而栖。正应了那句古话,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道理虽然朴素易懂,却依然有人因为愚忠而终不愿背叛,是该褒奖还是应批判,孰是孰非,意见不一。03但是“良禽择木而栖”与“朝三暮四”却不同。《庄子》里有一篇文章,介绍了一群辨不清“朝三暮四”和“暮四朝三”孰多孰少的愚蠢的猕猴,恰似那些没有头脑、只会盲目计较的人的一面镜子。朝三暮四之人其实是不守本业,不愿吃亏,没有恒心。我们经常用这句成语谴责办事经常变卦、不负责任的人。而鬼谷子的杵合之道却完全不同,有些人具有高尚的品德,超人的智慧,而且通晓深层的规律;他们用心思考,善于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遇到贤人,就献出自己的所有智慧和才能;碰到昏君,就韬光养晦,等待机会。案例:北宋时的寇凖天资聪明,又勤奋好学,十四岁时已经写出了不少优秀的诗篇,十五岁时就能精习《春秋》。后来又很早就中了进士。他为人刚直,锐意进取,深得宋太宗厚爱。但是寇有时也让皇帝下不了台。有一次一个地位发生旱灾,大臣都认为是天数,他却说:“天和人的关系,相互应和,就像影子和回声,大旱是因为刑罚有不公平的地方。”太宗生气地起身回到宫中。就这样,寇不仅敢于直面上司,还对于同僚及下属、亲戚的错误做法坚决回击,虽然得罪了很多人,但是却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太宗虽然有时怨恨他,但他也懂得正确取舍的道理,知道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所以还是非常尊重和爱护他。04如果皇帝生气,重重地处罚寇,比如贬值、发配或是处死他,虽然心里暂时痛快,却会失去人心。很多人就会三缄其口,选择观望或是阿谀奉承等等,导致人才流失,宵小之辈围绕在身边,从而江山不稳。如果我们懂得了鬼谷子讲的道理,就应该做两手准备。一方面要防备那些朝三暮四的小人,不能让他们影响和带动大多数人,从而使得局面不稳。应当教育他们要努力工作,不要轻易地跳来跳去。同时也要积极改善下属的待遇,激发他们上进的动力和信心。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安心工作,任劳任怨,不计得失的员工要珍惜和爱护,给他们提供更好的环境和培训机会。同时注意在工作中要不断地反省自己的得失和用人方略,学会审时度势,懂得鬼谷子教导的世无常贵,事无常师的道理,并积极加以应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zs/2550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