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读书征文谭晶文回归汉字本质,重拾汉语之美

发布时间:2022/7/22 13:06:30   点击数:

为提升学校教育教研水平,夯实教师专业能力,培育“四有”好教师。现推出金山教育论坛——争做大先生栏目,拟从教学论文、教学案例、教学反思及读书笔记等方面展示我校教师钻研教学难题的成果。

近日,我校谭晶文老师在参加年珠海市初中语文‘经典伴我成长’优秀教学教研资源征集活动中获得读书征文组二等奖。

谭晶文,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澳门大学,现为珠海市金湾区金山实验学校初中部语文教师,教育理念是“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回归汉字本质,重拾汉语之美

——读《说文解字》有感

拟稿之时,恰好读到了韩少功先生的一篇文章《优质的汉语正离我们远去》。作为一名汉语研究者和中学语文教师,笔者对韩少功先生在文章中提到的观点是深有同感的,他在文中提到了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一书留有的研究空白,索绪尔的观点是“语言易变,文字守恒”,但是因为索绪尔不懂汉语、汉字,也不懂汉语与汉字之间的关系,因此他的普通语言学更适用于表音文字,而不能将汉语这样的表意文字纳入其中。文章中也指出在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以后,中国人最应该写一本《普通文字学教程》,但至今这个任务没有完成。

确实,至今我们中国人尚未弄懂汉语与汉字之间的关系,甚至是对汉语和汉字的理解能力逐渐下降,“语言应当能够表达最真切和最精微的心理”,语言是人类沟通和思维的工具,而现在现代人的遣词造句能力也是远不如想象中的具有强形容力和强解析力。我们生活在一个语言爆炸的时代,新词语层出不穷,语言形式越来越丰富,但是汉语的美却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陷入了语言词汇贫乏的困境。如何重拾汉语之美?阅读许慎的《说文解字》,可以让我们回归到汉字的本质,重拾汉语之美。

一说文解字,龙虫并雕

许慎的《说文解字》共十四篇,有五百四十个部首,九千三百五十三个汉字,重文有一千一百六十三个字,对汉字的解说有十三万三千四百四十一字。《说文解字》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字书,首次以部首系联的方式将汉字编排成完成的系统,“说文四大家”之一段玉裁曾说:“此千古未有之书,许君之所独创,若纲在纲,如裘挈领,讨原以纳流,执要以说详。”

《说文解字》也是首次系统地提出了汉字构造的条例——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以小篆为主要书体,兼收古文和籀文,对古文字和今文字都进行了收集整理。

如果只是将《说文解字》看作是一本研究文字的工具书,那必将是看不懂《说文解字》的。“龙虫并雕”这是语言学家王力先生的座右铭,“龙”为学术著作,“虫”则是普及读物以及文学作品。从文字学的角度来看,《说文解字》确实是一部研究、解释汉字的集大成者;但是另一个方面,它当中的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反映出中国先民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如最简单的汉字“一”,许慎解释道“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这是一种标准的衡量,世间万物最终回归到“一”。这跟老子《道德经》中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九九归一”是一致的,这就是汉字所蕴含着的中国哲学观念与思想。

二构形构意,回归本质

汉语是孤立语,不同于具有丰富性数格变化的屈折语,汉语是通过不同的组合来表达意义的。《文心雕龙·章句》:“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精英,字无妄也。”由此可见,字、句、篇、章是线性的层级递进关系。要想汉语焕发生命力,具有强解析力和强形容力,追本溯源,还是得回归汉字的本质,通过《说文解字》来了解汉字的构形与构意,对汉字的音、形、义进行分析。

构意的定义是“汉字形体中可分析的意义信息,来自原初造字时造字者的一种主观造字意图。构形中所体现的意义一旦为使用的群体所公认,因社会约定而与字形较稳定地结合在一起,便成为一种可分析的客体。”笔者细细地品读《说文解字》中含“牛”构件的字以及其解说,并将其构形构意一一分析,以此为例,体现汉字最初的意义,构建汉字的思维体系,帮助理解汉语的神奇与美妙。

特,《说文》释“朴特牛父也”,清代段玉裁所撰《说文解字注》(下文简称为《段注》)曰特本训牡,阳数奇,引伸之爲凡单独之称。《玉篇·牛部》“特,牡牛也”。即本义和构意同,是指公牛。

半,《说文》“物中分也。从八从牛。牛爲物大,可以分也。”本义是二分之一。字形从八从牛,“八”有分解义,构意是分割牛体。

件,《山海经·图赞》“件错理微”,本义为分解,现多用作计量单位。《说文》:“件,分也。”字形从人从牛,构意就是“一人一牛”,指一个个分开的独立个体。

解,从刀从牛从角,其本义和构意一致,会用刀判解牛角之意,后引申为分解义,如《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牣,本义为盈满、充塞。《诗·大雅·灵台》:“王在灵沼,于牣鱼跃。”《毛传》:牣,满也。此释义同《说文》。《六书故·动物一》:“牣,牛充腯也。”则此字的构意是取牛肥壮的具体物象来喻盈满充塞之状态。

牲,本义为祭祀用的全畜,《段注》“(牲)引伸爲凡畜之称。”。《说文》“牛完全也。”《周礼·庖人注》:“始养之曰畜,将用之曰牲,是牲者,祭祀之牛也。”《左传·僖公三十一年》:“礼不卜常祀,而卜其牲日。牛卜日曰牲。”牲字的构意为祭祀全牛。

牺,指古代作祭品用的纯色牲畜,《说文》“宗庙之牲也”是本义。“《书·微子》:今殷民乃攘窃神祗之牺牷牲。传:色纯曰牺。疏:《曲礼》云:天子以牺牛。天子祭牲必用纯色,故知色纯曰牺也。”则牺字构意是指祭祀用的纯色牛。

告,《文心雕龙?颂赞》“颂主告神,义必纯美。”本义为祭告,字形从牛从口,构意是以牛作祭品向神祖祭告。

上述是笔者结合《说文解字》对现今常用的“牛”构件字进行的构意分析,如“半”字为何会用来表示“二分之一”的意思呢?它的构意就很清楚明了地解释了“平均分成两份的牛”为“半”,后在语言演变中意义发生了泛化,用来指所有物品的二分之一。还有的是“告”字从牛从口,最初的意义是以牛作祭品向神祖祭告,因为古人认为牛的品行温良纯美,体形也大,是上乘的祭品之选;而后面“告”字的意义泛化为“告诉”,但是还是能够从“祷告”一词中看到它的构意的痕迹,从而更能深刻理解“祷告”的词义,是向上天、神灵等超自然的对象进行祈愿。

三汉字之美,教育重现

那么,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如何让学生也能够充分地理解汉字,培养汉字思维,学会通过汉字来学习汉语、感受世界呢?笔者认为在日常的教学中可以采用字理识字、认字进行教学,比如在初中的文言文教学中,新课标要求学生“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其中,要让学生学会“积累、感悟和运用”,这个目标横跨认知、情感和技能领域,这时候的教学设计不应仅仅传授知识,更应该注重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知其然知其做所以然。初中阶段学生需要积累一定的文言文实词知识,如果仅仅是让学生机械记忆,那么不会达到预期效果。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可以将实词教学中将古文字与今文字相结合解释词义,提高学生的理解程度。如“走”是个古今异义词,古义表示动作“跑”,今义表示“走路”。如何让学生感悟“走”的古义呢?不妨在讲解的时候展示“走”的古文字字形,让学生可以直观感知“走”的古字形像一个奔跑着的人形,理解“走”为何表示“跑”义。又或者说,在解释文言文中固定句式时,以往的语文教学多是将其归为特殊句式,让学生直接记忆,这样可能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记忆且迁移运用,但是基础中等或偏下的学生就会云里雾里,不能记住,更不能理解。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向学生讲解前置的固定句式时,笔者认为可以向学生解释文言文中前置的规律,表达时一般越重要的东西就会越放在前面,如疑问词前置“何罪之有”,这里要文意要着重表达的是“有何罪”中的“何罪”,因此要前置表示。再如成语“自救救人”为宾语前置,这里成语义强调要先“救自”再“救人”,“救自”中的“自”是整个成语中的焦点,因此需要前置。这样的话,学生可以在读通、理解词意、句意和文意的基础上来理解、记忆知识点,并对古代汉语表达意义的方式有一个整体感悟,而不是先记忆一个陌生的知识点再去理解文意。这样,通过字理教学,用汉字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汉字汉语的知识框架,不仅是流于汉字的笔画,而是深入汉字的肌理,感受其中的规律与内涵。

《说文解字》并不是一本容易被读懂的书,初读可能会觉得枯燥无味,但是真正读懂了一点后,便会发现内美不胜收,一字便是一世界,一字内有一乾坤。作为中文人,我们是应该在这个语言贫瘠的时代中常翻阅《说文解字》,回归汉字本质,重拾汉字之美。

END

文字:谭晶文

图片:施国琳

编辑:施国琳

审核:张留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zs/2405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