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知识 >> 道德经打卡第十六章虚极静笃XN
第十六章虚极静笃
致虚极,受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一、致虚极,受静笃。
守道要旨。
致虚极,指通达于大道无物至虚之境。庄子的心斋之术。
守静笃,指抱一守神,内葆之而不荡。庄子的正静明虚之道。
“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庄子–人世间》
“彻志之物,解心之谬,去德之累,达道之塞。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无不为也。”《庄子–庚桑楚》
二、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以天道观万物,万物同时一起循天运而生生不息。可以洞察到万物皆出于/入天运之“造化之能”。天地万物的生死循环的演化,都是大道所推动,生出于道,化凭于道,死入于道。是以各归其根。
三、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万物禀受天地之气所生,此为天命。
以天道治天下,使万物因任天运自化,便是归根,自正于天道,是谓静。
天命有三,所禀受之命,所运化之命,所存续之命,在天下万物自正之后,其命皆能足全天年而不伤。是谓复命。
复天之命,禀天之道,为常。通达于天道之治,为明。
不了解天道,也就不懂得如何顺应天道,就会以人为的想法,胡乱作为,这样人会病,天下会乱,是谓凶。
四、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天道政治伦理,如何推导。
知常容,圣人唯有通彻天道常理,才能容蓄天下万物。
容乃公,天地造化天下万物,民莫之命而自均。天道之均天下,而是天之命,而不是人之命。圣人秉承天道治天下,所以要以天之均容天下,而不可以以人之偏私指天下。所以天下为公。
公乃王,通彻于道,为圣。内圣而外王,行天道之大公于天下者,为王。内圣,天命,外王三者,圣王一体,以天命为道枢。
王乃天,王以天道治天下,以天道正天下,便是天的化身。
天乃道,如此,使天下复归于道,大道之行,是以天下有道。
道乃久,如此,天下无乱,故能长治久安。
殁身不殆,在这样永久的太平社会里,终生也不会出现危难。
让人不生病的道,让天下不乱的道,才是至道。
旭宁读后感:
一、庄子的心斋与正静明虚之道,与道家传承下来的很多修为之道,都值得细细品味,有缘得之,不轻易放下。
二、天命作如此解,有天命才有复命,归根是静,静是复命。静,静,静。
三、老子认为人不生病(天下不乱)才是正常,生病了,才是反常的。不了解天道,也就不懂得如何顺应天道,就会以人为的想法,胡乱作为,这样人会病,天下会乱,是谓凶。
现在我们觉得生老病死是正常的,生病不要紧,关键在于怎么治。近期也听到很多说法,情绪对健康的影响啊,起居作息对健康的影响啊,都是盲人摸象。
但在老子看来,生死是天道,老还没定论(物壮老矣,可是不是还可以“不盈“?个人理解还迷糊),病肯定是不正常。
一切皆有答案。
只是没忍住看了一下某个地方的疫情,真是人祸。写不下去。
附录第一轮笔记
《道德经》打卡:第16章(XN)
开头这两句又是被引用最多的,看起来貌似最容易明白的,实则呢。正如某些书的前几页总是被反复看一样,共读的意义在于一路读下去,积累的知觉感觉触觉在过程中有可能起了化学作用。
道德经打卡:第十六章虚极静笃(XN)
一、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任道长:
虚极为“道”体。怎么做,
1)“内观其心,外观其形,远观其物”,皆无,是空。
2)“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得真静。
2.静笃也是“道”性。从反面说常人怎么会做不到?
1)时动妄心,惊扰元神
2)着万物生贪求,致烦恼妄想,忧苦身心。
3)结果流浪生死,常沉苦海。
人的心机张扬,犹如万物弱肉强食,有生死之无常。而我能够复归最初(道),就没了心机,脱离无常。
白云先生:下手方法《庄子》的心斋之术,正静明虚的过程。
旭宁:任道长的解释来自《清静经》,相传来自太上老君,是道家实修的经典,不分门派的必修课,我已经读了多遍认识有加深但还迷糊。余字,一般带图,第一轮读道德经里讨论的无极太极,那时我的理解基本建立在清静经的图上,直观,且和同学们用科学思维逻辑推导的认识相符,当然我想是我们用自己的方法或者经典的方法去靠近了道德经,而不是我们新发现了世界。确实!很多困恼都是因为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总觉得这个世界咋的了,却不打算去找出解决困恼的办法,总想天降奇兵来拯救自己于水火当中,其实哪有,就只有自己,还有随手可得的经典以及把自己丢进去锻造!物质丰富之后必然是精神跟不上,追寻生命的意义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我们经常的就是挺不自然的,所以老子着急了,祭出终极方案,拜托你们都静静…,静静…,静静……
白云先生大概是跟我们一样的读书人,读书读得比较多,古文也学得比较好,比如一句古文拆十句古文(金句~),读道德经读到迷糊了,就找《庄子》来救场,毕竟庄子看起来更天马行空更逍遥自在,符合我们追求躺赢的心态,躺着就赢了多好。我想心斋之术确实是很好的理论(读完道德经我也学习白云先生接着读庄子),但最最要紧的是把理论落地变成自己的体悟体验,白云先生和我们每一个一样就会通过这条路接了地气通了天气,没有别的路可走。苦哇,真苦,修为不,不修更苦~
二、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任道长:万物虽复杂,终会复位,回到本初。1)以人为例子,人的本性是命根,心性一动则七情六欲,过后,能清净下来,就会复位。2)以草木为例,春夏发芽茂盛,秋冬枯枝叶落,复位待命。复位之后就懂得了人世间的常态就是天道自然。要是不懂得这个,肆意妄为(作),就断了根,不但速速枯萎,且不知道有没有来年春天。
白云先生:万物因道生,化,存,正,最后归于道,归根等于静,万物归根就可以享尽天年,复命了。举例子失去“道”,人就会生病,天下就会乱,这是不常。回归“道”,执道,才是常,知常就洞见万物。反之亦然。
旭宁:抄道长作业继续举例即可,苍天饶过谁。所以知道复位就是常,就是规律(生老病死,成败住空),就是明“道”,恰恰这个常却是我们所说的“无常”,这里真好玩呀!我们不知“常”不知“道”,我真顽固啊!还每天美滋滋的。白云先生说的也差不多,举的例子太抽象,昨天看文章说主席能够把最深奥的道理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法讲出来,所以我们老百姓就日用而不知其“道”,嗯呢,我想只要我们日用了,我们就“道”了呀……知不知的,是不是也不是最重要呢,好吧,还是尽量要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吧,跳出舒适区……,扯远了!这一节很显然有点烧脑,总而言之我们绝大部分人98.99%都没有搞清楚自己是来干啥的天天想着点儿芝麻绿豆的物质享受(当然我们也很苦,有时候真的没有安全感啊),可能任正非搞清楚了,就是把自己%投入华为来奋斗,却只拿1.01%……,天下为公,享尽天年,完成此生此身功课,归根待命。
三、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任道长:1)知什么是常,就能无所不容,无所不纳。2)观万物似一身,人我没区别了,就天下为公了!3)能够无私情,不作,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王者)。4)辅助天“道”治天下的王者,自然就是“天”,就是“道”了。5)无吉凶不生不灭,永恒存在。
白云先生:这段是解释我们为什么要以天道治理天下,而不是以人智。1)知常是知大道,没有小知与小知之间的争吵,容万物。2)知常容,常被误读,曲解为无条件的藏污纳垢。既已知常,肯定是不能容忍“不常”,那些个妖孽得除掉(原话不摘了)。3)天下为公,儒家和道家是一个提法的。内圣外王,受天之命,最后归于道。
旭宁: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应该也是来源于此了!谁不天下为公,谁不辅助天,谁不近道,就没有资格占山为王!!哎呦喂!今天就写到这吧,不能学白云先生,还是得学习任道长,从自己开始,去改变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去超越人类智慧所能到达的界限,打开WIFI连接“道”。
真的要严重检讨一下,是不是不能只读白云先生,第二轮读真的会有点二,很有化学反应呀!!我竟然有点期待重温第二轮啊!当然第一轮只读任道长的也有点节省字数哈哈~这三轮,就跟三个人在读似的,真是够晕,可能一种类似“和而不同”的feel吧
本文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