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舞蹈学中国学派的构成及其方向

发布时间:2022/7/7 16:40:12   点击数:

舞蹈学中国学派的构成及其方向

邓佑玲,女,博士,教授,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北京舞蹈学院学报》主编,主要研究领域:民族美学、舞蹈高等教育。

本文刊发于年第一期,荣获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文章从中国舞蹈理论体系形成的哲学基础、舞蹈学理论的历史积淀与发展、舞蹈学研究方法、舞蹈学学术话语体系建构及成就、舞蹈学科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舞蹈学中国学派形成的根基、历史脉络与主要内涵。由于哲学观影响,世界舞蹈体系至少由古希腊-罗马舞蹈体系、古代印度舞蹈体系、古代中华舞蹈体系几大体系构成,在观照、应对身与心、人与自然、人与神、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中,三种体系分别体现出对抗的、超越的、圆融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及独特的话语体系。中华传统哲学是舞蹈学中国学派形成的理论基石。中国几千年绵延不断、56个民族丰富多彩且自成体系的舞蹈文化传统积淀,是舞蹈学中国学派形成的实践基础。丰富的舞蹈图像、书面文献、乐论、"舞+"等独特而系统的舞蹈学术概念和学术范畴是建构中国特色舞蹈学科知识体系的重要传统与内涵。梳理清楚历史上舞蹈学研究中的中国学术传统,了解其形成的过程、内涵、特点等,有助于认清中国舞蹈学自身的特点和价值,也有助于充实和丰富世界舞蹈学理论体系。

“中国学派”;中国舞蹈学;阴阳;气;“舞+”

一、舞蹈学中国学派的提出

关于“中国学派”,笔者在中国知网以“中国学派”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得到条信息,其中主题信息为“中国学派”的文献有多条。按照文献收录的时间,最早提出“中国学派”概念的是季羡林先生。季羡林先生基于世界比较文学研究中的德国学派、法国学派、西欧学派、美国学派,提出“我们有条件建立一个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但是可惜得很,这一点我们不但没有做到,而且这远远落后于其他的国家……”。其后,魏柳塘的《民族音乐学中国学派的形成及其特色》、夏淳的《焦菊隐和他的中国学派》、顾骧的《客观再现与主观表现相结合———北京人艺演剧学派的现实主义美学特色》,曹兵武、戴相明的《中国考古学的现实与理想———余伟超先生访谈录》、苏秉琦的《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考古学派》等论文发表,相继在民族音乐学、戏剧学、考古学、历史学、国际关系学、经济学、电影学等各学科研究中提出“中国学派”的话题。各人所指“中国学派”的内涵并不一致。

究竟怎么界定“中国学派”?有学者认为“中国学派”的含义“可宽可窄,宽到把‘中国学派’看做一种中国人看问题的视角和观点,它未必成体系,未必有一套自己的概念、理论,”区别于狭义的、严格的学术流派意义上的‘中国学派’。从狭义视角看,目前还没有太多支撑“中国学派”的学术研究。从知网所收录的研究成果来看,年到年的十六年间,主题信息为“中国学派”的论文仅68篇,年度研究文献平均为4.25篇。但在年以后,关于中国学派的研究文献开始呈两位数发展态势。这表明“中国学派”的提出与中国大社会的发展进程有内在的逻辑关联。其逻辑前提是新世纪中国经济基础地位稳步提升,在政治、文化等领域逐步获得话语空间。在经济上独立自信的中国人开始追寻精神独立和文化自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表现为学人对西学的深度反思,及对中国学术文化传统的回归和学科建构。钟永圣认为,“中国学派”是指在世界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中有自己核心知识产权的中国学者群体及其理论。他强调对中华原创经典进行现代学科视角的应用性解读,对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批判式借鉴等基本构建方式,构成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学派”研究视角、立场和方法。

早期论及“中国学派”者有指表演流派的,有指表演美学风格的,有指研究方法理论的。笔者认为从学术流派来说,“中国学派”的内涵体现在:(1)有独立的研究对象;(2)以汉语为表达工具;(3)以中国文化、中国哲学观为理论基础;(4)有独特而系统的概念、范畴、核心理论和方法等构成的学术话语体系;(5)拥有系列化、具有深刻影响的丰富学术成果;(6)建立起相对稳定并达成基本共识的学术共同体;(7)拥有相关教育、科研机构和学术交流平台;(8)从业者形成一定规模。同时,学派的形成不仅是本土文化学者的自我认同,也离不开异文化学派的“他者”在场。换句话说,“中国学派”除了自身的学术理论、方法建构,还离不开异文化学术共同体的认可。

从学科建设和学术流派而言,在舞蹈研究中我们初步提出“中国学派”的概念。理由如下:

一是中国有独特而丰富的舞蹈研究对象与领域。中国有几千年绵延不断、56个民族丰富多彩且自成体系的舞蹈文化传统积淀。从独特的研究对象而言,这是舞蹈学中国学派形成和提出的历史与现实基础。

二是有独特的以汉语为工具的学术话语体系和学科内涵。新石器时代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考古发现的舞蹈彩陶盆图像符号,甲骨文中的“舞“”巫觋”文字记载、周代的礼乐制度,汉代傅毅的《舞赋》明代朱载堉的《乐律全书》等文献,以图像和汉语文字的方式记录了中华民族舞蹈的表现方式、思维方式及其成果,形成了以“乐舞”为核心的独特的舞蹈学术概念和学术范畴。这是舞蹈学中国学派提出的学科基础。

彩陶盆

三是有独特的方法论,即源自西周时期的“采风”制度、现当代的田野调查与“身体学习”的方法,“意象思维”及“喻体化”的表达方法。

四是有强大的制度保障,包括专门的各级各类舞蹈教育研究机构,国家的财政拔款政策、专业的院团演艺行业、庞大的人才队伍、行业协会、专门的学术交流平台(如期刊)以及稳定而有共识的学术共同体。

五是来自异文化学者的认可。笔者对美国密歇根大学的中国舞蹈研究者魏美玲(EmilyWilcox)就“舞蹈研究的中国学派”是否存在及存在的理由进行了访谈。她在给笔者的回复中认为舞蹈研究的中国学派是存在的,理由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随着新中国的文化建设,中国的专业舞蹈事业受到了国家和文艺界的空前重视。因此,在短短的十年内,几十个地方、部队与国家级的歌舞团体陆陆续续的建立,最后形成了较完善的舞蹈创作排演机构。同时,各种全国性的舞蹈汇演、舞蹈座谈会、舞蹈期刊、舞蹈研究机构以及舞蹈干部训练班也促进了各地方之间的舞蹈交流,使得舞蹈圈子形成一定的共同知识体系和公认职业目标。于是,舞蹈研究的中国学派就从此出现了。”她认为存在的原因有如下四项:一是语言和话语。“舞蹈研究的中国学派首先以共同语言来定义的。这个所谓的共同语言有双层意义:第一,文字研究成果和各种交流平台都用中文,所以,一切用中文发表的舞蹈研究成果,都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舞蹈研究的中国学派的成果;第二,几十年的知识积累和学术习惯又形成了一个特定的中文舞蹈研究语汇。这个语汇和它的相关理论结构产生了中文舞蹈研究的独特话语。二是研究对象。跟舞蹈研究的其它学派相比,中国学派更重视在中国发生或跟中国人有关的舞蹈现象。于是,在这个学派的研究成果当中,中国相关的研究占较大比例。舞蹈研究的中国学派当然也包含关于其它地方和其他民族的舞蹈现象,但这些课题一般不是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zs/2394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