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桑东辉束皙伦理思想发微

发布时间:2022/6/19 11:13:57   点击数:

束皙伦理思想发微

内容摘要:束皙是西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学界对束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补亡诗》和赋的创作,以及束皙对陶渊明的影响上,而围绕束皙思想特别是其伦理思想的研究则相对薄弱,有待深入。实际上,尽管束皙传世作品并不多,但从中仍可窥见其较为完善的伦理思想体系和丰富的伦理思想内涵。束皙的伦理思想主要表现在融汇儒道的本体论、悯农伤贫的民本论、忠孝仁义的礼教观、修德致福的德福观、顺天应时的循性论等几个方面。束皙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践履特别是隐逸观念反映了西晋时期的社会状况和道德生活,不仅对东晋陶渊明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此后的士人道德生活和人生选择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作者简介:桑东辉,哲学博士,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国学院客座教授,主要从事中国伦理思想史研究。束皙,字广微,西晋阳平元城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束馆人。《晋书》有《束皙传》,但没有详细记载其生卒年。根据姜亮夫先生的考证,其大约生于曹魏景元二年(公元年),卒于晋永康元年(公元年)。陆侃如先生则认为束皙生于西晋泰始元年(公元年),卒于西晋永兴二年(公元年)。尽管在束皙生卒年问题上有不同说法,但对于束皙的享年基本无大的分歧,即都认为其享年三十九或四十岁。作为父祖均为太守的束皙,其官运并不亨通。据史载,因其兄束璆与权臣石鉴家族联姻而后弃绝石氏女,遂与石氏交恶,遭石鉴禁锢,兄弟皆不得仕。后石鉴死,束皙因文才而被张华赏识,始入仕途,累任中书掾、贼曹属、佐著作郎、博士、尚书郎等职。赵王司马伦为相国时,想任命束皙为记室,束皙辞疾罢归,教授门徒,四十而卒。作为一个曾经担任过短短几年西晋官员的名士,束皙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主要在于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和对民生的悲悯。前者主要反映在对汲冢竹书的考释义证上,后者则集中体现在那些悯农伤贫的文赋中。历来研究者多偏重于从文学的角度来研究探讨束皙的地位和贡献。本文则主要从伦理思想的角度,来透析束皙文字中字里行间所反映出的伦理价值和道德观念。

一、融合儒道的本体论

晋王朝从建立之初就确立了“以孝治天下”治国理政基调,并将儒家思想和礼教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在这种政治道德氛围下,士人的价值观念也不可避免地要打上深深的儒学烙印。同时,司马氏篡魏的事实又使得一些士人对儒家名教纲常产生怀疑和动摇,如竹林七贤的歧出和另类就反映了文人的这种困惑和彷徨。其中尤以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和阮籍的蔑弃礼法、佯狂嗜酒表现得最为突出。某种程度上讲,何晏、王弼等发起的魏晋玄学思潮也是魏晋时期政治变迁下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鲁迅先生曾指出,因为魏晋天位都是名为禅让而实由篡位而来的,因此就无法以忠来立国。“若主张以忠治天下,他们的立脚点便不稳,办事便棘手,立论也难了,所以一定要以孝治天下”。我们今天看来,何止是司马氏篡魏,曹氏也是篡汉自立的,二者在本质上没有区别。何晏、嵇康等因与曹氏有着姻亲关系而心理上抵拒司马氏,但在背弃儒家君臣伦理上则五十步笑百步。在当时一些名士心底里是颇不配合司马氏的,故而《晋书·阮籍传》有言:“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一些名士为了在险恶的政治生态环境中得以生存,则在无法按照儒家伦理来实现内在超越的时候,开始从老庄玄虚超然中来寻找超越现实痛苦的路径。实际上,魏晋玄学从根本上讲是折中儒道,是用老庄思想来调适儒家道德困境。在这种时代背景和思想状况下,束皙的伦理思想也无疑要将其道德本体论建立在儒道融合的基础上,并表现出一种儒表道里的特点。从儒家角度看,束皙认为道德是乾坤天地的大道,所谓“蒙乾坤之遍覆,庶无财则有仁”。作为“少游国学”“好学不倦,人莫及也”的读书人,束皙的学术渊源必然离不开儒学。束皙的伦理思想也是建立在儒家思想基础之上的,体现了儒家思想主导下的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束皙还有感于当时乡饮之礼“所咏之诗,或有义无辞,音乐取节,阙而不备”,因此,“遥想既往,存思在昔,补著其文,以缀旧制”。束皙拟古而补作亡佚《诗经》的行为并非仅仅是“西晋尚古、拟古等文学复古思潮的反映”和“因贵古而托古、补古的风气”影响,而且包含了襄助儒教乐教的初衷和目的。这也就是《文选》学专家胡大雷教授要把“补亡”看作西晋重儒教的形式之一的原因所在。值得注意的是,在宣扬儒家积极入世精神的同时,束皙由于仕途坎坷,加之个性“沉退,不慕荣利”,在心底里似乎更服膺箪食瓢饮不改其乐的孔颜之乐。这是束皙儒学精神特质有别于同时代人的一个显著特点。从道家角度看,束皙羡慕那种恬淡无为、随顺自然的生活状态。如在《近游赋》中,他描绘了一位“安穷贱于下里,寞玄澹而无求”的田野逸民日常闲游生活,所谓“乘筚辂之偃蹇,驾兰单之疲牛。连槌索以为鞅,结断梗而作鞦”,完全是老庄那种随遇而安、淡泊闲适的生活态度。特别是其所描绘的“井则两家共一,园则去舍百步。贯鸡?于岁首,收縘缡于牣互”和“其男女服饰,衣裳之制,名号诡异,随口迭设。系明襦以御冬,胁汗衫以当热。帽引四角之缝,裙为三条之杀。儿昼啼于客堂,设杜门以避吏。妇皆卿夫,子呼父字。及至三农间隙,遘结婚姻。老公戴合欢之帽,少年着蕞角之巾”的自由自在生活,完全是上古那种穴居巢处、无父无君、没有礼义廉耻束缚的大同社会图景,反映了《老子》所谓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社会理想。束皙通过逸民之口,描绘了这样一个世外桃源,表达了他对自然纯朴生活的追慕和向往。束皙杂糅儒道、会通孔老的道德本体论在《读书赋》中也得到较为充分的体现。在《读书赋》中,束皙以“耽道先生”自况,一方面描写了耽道先生“澹泊闲居,藻练精神,呼吸清虚。抗志云表,戢形陋庐”、隐几读书的情景;另一方面,从耽道先生所读之书中又可见其儒学取向,所谓“颂《卷耳》则忠臣喜,咏《蓼莪》则孝子悲。称《硕鼠》则贪民去,唱《白驹》而贤士归。是故重华咏《诗》以终己,仲尼读《易》于终身。原宪潜吟而忘贱,颜回精勤以轻贫。倪宽口诵而芸耨,买臣行吟而负薪。圣贤其犹孳孳,况中才与小人”。由此可见,束皙是兼宗儒道的,一方面他追慕儒家圣贤,希望做一个恪守儒家伦理、通晓儒家经学的君子;同时,束皙“性沉退,不慕荣利”的闲适也与《读书赋》中耽道先生的淡泊精神正相呼应,反映了束皙超然物外的恬淡和隐逸。总的来看,束皙伦理思想的本体基础是内怀道家淡泊精神,外修儒家仁义礼智、忠孝节义的儒道结合体,是杂糅儒道精神、会通孔老思想的魏晋精神的代表。

二、悯农伤贫的民本论

与魏晋时期“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的高雅之士和挥麈对议、谈玄辩理的清谈之士相比,置身民间的束皙更接地气,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zs/2381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