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知识 >> 庄子系列庄子时期的道家谈一
??文?瘦雪斋
正如孔子生前并未以儒家自居一样,老子也不曾以道家自居,庄子也没有把自己当做道家人物。而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这点,从现今能看到的较早对庄子的评论似乎就是这样了。“老庄”并称,现存典籍中较早可见于《淮南子·要略》。本书《原道》《道应》诸篇多直接化用《庄子》文句构成宇宙观及认识论。《史记》作者司马迁把“老庄申韩”同列一传,并说庄子“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汉书·艺文志》列庄子著作于道家。西汉时流行“黄老”,而“老庄”并称,于当时似乎并不十分盛行。荀子论庄子曰:“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这话批判庄子的天道观。或许因为庄子天道观继承老子且大有可取,故而《淮南子》多采用庄子学说,而以“老庄”并称,司马迁作《史记》又使同列一传。然而西汉早期“黄老”为主流。“老庄”被认可之时当是东汉末及魏晋时期。那么道家何时自成一家的呢?从流传到现在的道家典籍来看,不止老子,先秦时被列为道家的人物当时并没有以道家自居。甚至《庄子·天下》论述的一些人物,大多数被后世列为道家,而庄子文中并没有把他们认作一家,也并没有对他们深表服膺。这能告诉我们先秦并没有道家学派一说,也没有道家学派的传承问题。根据现有资料,先秦道家应该只是一个松散的学派,能够把他们串连起来的共同点是他们都以老子的哲学思想为根基,进而发展出自己的学术观点。甚至一些人博涉诸家,融合贯通,最终形成自身的学术特色。这也是为什么有些被列为道家的人物还有法家、兵家、刑名家气质,而一些明显被列为法家、兵家、刑名家的人物却处处表现出道家特点,如法家人物韩非,其作品就有《解老》《喻老》等篇明显与《文子》形式相合者。后人强行分家,致生疑惑,才用“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来解释被归为道家的这些人物的特点。这里有两点需要明确,第一六经并非儒家,第二被归为道家的一些人物并没有自己把自己列为道家,他们只是以老子思想作为自身学术的根源。六经并非儒家这点,《庄子·天下》有这样的话:“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搢绅先生多能明之。《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在说到六经的时候,并没有提到“儒家、儒者”的概念,而《列御寇》提到儒家时说“祗三年而缓为儒”、《外物》说“儒以诗礼发冢,大儒胪传……小儒曰”,要是提到儒家、儒者则用儒,在提法上有这样的区别,说明庄子的时期人们普遍知道六经不是儒家的典籍。龚自珍《六经正名》说:“仲尼未生,已有六经。”章学诚《校雠通义》说:“六艺非孔氏之书,乃周官之旧典也。”他们的观点都说出了实际情况,庄子之所以说诗书礼乐是“邹鲁之士、搢绅先生多能明之”就是把六经和儒家区分开来。儒家把六经作为基础,以孔子为鼻祖,以师承为纽带,衍生出自家学说,他们是掌握六经的专业人士,但六经不是儒家典籍,因此庄子只说“邹鲁之士、搢绅先生”。班固《汉书·艺文志》明确把诗书礼乐易春秋归为“六艺类”,令设儒家把《孟子》等归入其中,只是把《论语》归入“六艺类”,在已经“独尊儒术”的时期,仍能把六艺和儒家分开,而《艺文志》是继承自西汉刘向、刘歆的分类标准,可见两汉时有识之士也是有清晰认识的。没有儒家这一家学派,普天下都在学习六经,分化出儒家这一学派,天下人要掌握知识依然是从六经开始。那么一些人的思想里有六经的成分也不足为怪。当一部分人掌握了一些六经知识,渴望更多的知识营养的时候,他们选择了《老子》,进而把老子学说融入自身,形成自己的学术观点,加之对其他的社会现实问题发表见解、提出看法,于是百家涌现出来。如当时百家参与讨论过“偃兵”“名实”“德治”“刑治”这些问题,写成著作之后,后世根据他们的思想主张机械地分家,事实上除了儒墨或许在师承、组织等传承上有可能自觉认识到自己的学派归属外,很多思想家当时并没有主动把自己列为哪一家。随着先秦的终结,开始进行学术总结,于是根据他们思想的主要点加以划分,百家学说就被人为“分家”了。“道家”一词较早见于《史记》,司马迁援引其父司马谈《论六家要旨》的文章中出现。后来《汉书》使用了这个词,作为这一大学术派别的总称。其实在司马谈的时代,“黄老道”的说法是比较多见的,但我们很难明确黄老道是先秦已经存在的自觉学派归属还是西汉根据他们的特点进行的分类。从《黄帝四经》和《老子》在马王堆汉墓同时发现来推测,“黄老”应该是把以黄帝命名的著作和以老子命名的著作同时参研,并把他们的思想融为一体,作为日常行为的指导。《艺文志》可以看到“道家类”有四五种以黄帝命名的著作,除《黄帝铭》《黄帝四经》外,《黄帝君臣》《杂黄帝》被认为是六国时作品。把黄帝和老子并列可能是战国中期以后的事,以黄帝命名的道家作品也大概是战国早中期产生的。如果黄帝、老子、庄子根据典籍的组合分出“黄老”“老庄”,黄帝老子的著述思想组合就是“黄老”,老子庄子的著述思想组合就是“老庄”,这更能说明“道家”这个学派的归类,人物之间没有必然的师承联系,也没有自觉的归属,都是后人划分的。道家又被称为“道德家”,这种称呼是以他们所秉持的思想命名。老子的书分为“德篇”和“道篇”,以“道德家”命名,其核心就是以老子作为思想基础。《史记》把老庄申韩列为一传,说:“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这是看到他们思想的共同基础,不论是“黄老”还是“老庄”,老子的著作、思想是联系起来的纽带。但“黄老”“老庄”又各有自己的侧重,大抵“黄老道”不能代表整个以老子为核心的学派,因此司马谈才用了“道家”一词来总括。“道家”的语源应是“道德家”,即从“道德家”一词缩略而来。老子和庄子被司马迁列为一传,既是继承了《淮南子》“老庄”并称的认识,也是因为在当时看来庄子思想“其要本归于老子”。不过,不论对庄子,还是对道家,有一点是要清晰的:即后世归为道家的人物,在他们的时代没有自己是归属道家学派的认识。熟悉了这点,知道了黄老、老庄的大致情况,后文论述时也有一条思路。???????????往期推荐?????先秦“刑德说”与黄老道家简析(上)先秦“刑德说”与黄老道家简析(中一)先秦“刑德说”与黄老道家简析(中二)先秦“刑德说”与黄老道家简析(下)《诗经·陈风》与《楚辞》特点分析玄素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