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庄子名句欣赏胠箧彼窃钩者

发布时间:2022/4/21 11:41:04   点击数:
治癜风自愈方法 http://pf.39.net/bdfyy/dbfzl/161220/5124508.html

国学经典

《庄子》是一部道家经典著作,由战国中期庄周及其门徒后学所共著,汉代以后,被尊称为《南华经》,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庄子》与《老子》、《周易》合称为“三玄”。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是先秦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战国中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是宋国的公室后代。庄子潜心研究道学,几乎一生退隐。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

《胠箧》-庄子外篇

“胠箧qūqiè”的意思是打开箱子。本篇的主旨跟《马蹄》篇相同,但比《马蹄》更深刻,言辞也直接,一方面竭力抨击所谓圣人的“仁义”,一方面倡导抛弃一切文化和智慧,使社会回到原始状态中去。宣扬“绝圣弃知”的思想和返归原始的政治主张,就是本篇的中心。全篇大体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讨论各种防盗的手段最终都会被盗贼所利用入手,指出当时治天下的主张和办法,都是统治者、阴谋家的工具,着力批判了“仁义”和“礼法”。第二部分进一步提出摒弃一切社会文化的观点,使“绝圣”的主张和“弃知”的思想联系在一起。第三部分通过对比“至德之世”与“三代以下”的治乱,表达缅怀原始社会的政治主张。

《胠箧》名句欣赏

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

好人得不到圣人之道就不成事,盗跖得不到圣人之道就行不通。天下的好人少而坏人多,正是因为圣人有益于天下少而有害于天下多。

此处《庄子》对人性的假设与《荀子》“人性本恶”的观点非常接近,他认为“天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由此才推导出(这些不善人)利用圣人的思想去实施“盗”的行为,利用圣人学说去粉饰自己,欺世盗名,对社会的危害是异常巨大的,从而下文得出“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结论。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虽重圣人而治天下,则是重利跖盗也。

圣人不死,大盗贼就不会停止,虽然加倍地任用圣人治理天下,实质上是加倍地有利于盗跖之流。

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

那个偷窃带钩的人会被杀头,窃取国柄的人成为诸侯,诸侯的门庭就仁义存在里面,这不正是窃取仁义圣智了吗?

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

所以说:“鱼儿不可以脱离渊泽,国家的权柄不可以显示给人。”那圣人便是天下的权柄,不能够展示给天下,所以杜绝圣明抛弃智巧,大盗贼才会止息。

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

在那个时代(轩辕、神农、祝融等远古部落时代),人民靠结绳的办法记事,把粗疏的饭菜认作美味,把朴素的衣衫认作美服,把淳厚的风俗认作欢乐,把简陋的居所认作安适,邻近的国家相互观望,鸡狗之声相互听闻,百姓直至老死也互不往来。

知诈渐毒,颉xié滑坚白、解垢同异之变多,则俗惑于辩矣。

伪骗欺诈、奸黠狡猾、言词诡曲、坚白之辩、同异之谈等等权变多了,那么世俗的人就只会被诡辩所迷惑。

天下每每大乱,罪在于好知。

所以天下昏昏大乱,罪过就在于喜好智巧。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zs/2340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