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知识 >> 庄子其人其书庄子middot齐物论
庄子其人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这是孟子的话。孟子说吟诵他们的诗,读他们的书,不知道他们的为人,行吗?好像不行。不行应该怎么办呢?还要进一步的去研究他们所处的时代。
任何一个人思想的形成,和他生活的时代,和他脚下的一方水土,都有非常紧密的联系。那么,庄子生活在什么样的时代呢?根据《史记》当中的记载,庄子和梁惠王、齐宣王是同一时代的人。梁惠王,在《孟子》的开篇有提到过,孟子说“王何必曰利?”,在孟子看来,不要见面就谈钱,要多谈谈仁义。这个王指的就是梁惠王。庄子和梁惠王,齐宣王是同一时代的人,由此我们就可以推知,庄子和孟子他们也是同一时代的人。
那么,庄子是哪里人呢?据史记的记载是蒙人。蒙,今天的安徽亳州蒙城。庄子姓庄名周,所以也称庄子为庄周。庄子也曾做过小官,他学识渊博,涉猎研究的范围无所不包。虽然广有涉猎,但他的中心思想还是特别清晰的指向老子。
《庄子》的经文篇幅比较长,《大学》一千八百多字,《中庸》五千多字,《老子》五千多字,《论语》一万五千多字,《孟子》也不过三万多字,但是《庄子》足有十余万字。《庄子》的篇幅非常长,而且大多数是以寓言的形式,不知道其真假。还有一些篇章,司马迁认为《渔父》《盗跖》等,这些篇章是用来诋毁孔子学派的言论。还有一些篇章没有事实,一会天上,一会地下,跨度非常大,特别有飞跃的感觉。
庄子的言论读起来非常浩瀚,庄子用词尖锐,攻击儒家和墨家似乎更是如此。即便是当时的博学之士,也难免受到他的攻击。
庄子做事,以适合自己的情性作为第一标准,做事的时候有一个出发点,首先,让自己开心,让自己舒服。因为这点,很多的王公大人都没法用他,感觉他无法相处。不过,还是有一个王,向庄子伸出了他的橄榄枝——楚威王。楚威王听说庄周非常贤能,于是就派遣使臣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聘请他,而且还打算聘请他担任楚国的相。在儒家的人看来,会觉得这是一件好事,儒家会盼望这样的事情能够在自己身上发生。
但是庄子是怎么做的呢?“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庄周笑兮兮的对楚威王派来的使者讲了下面的话:千金,确实是厚礼,卿相,确实是尊贵的高位。你难道没有见过祭祀天地用的牛吗?
祭祀天地的牛出身好,长得好,根正苗红,一表牛才,才能完成一头牛最光荣的使命——牺牲。
庄子认为,这头牛虽然看起来尊贵,但即便它想做一头孤独的小猪,不想做案板上的牛,也回不去了。虽然它出身好,一表牛才,根正红苗,可是它终究是被训练来做牺牲的,就是要放在案板之上,从未有其他选择。所以,庄子就笑嘻嘻的对楚威王派来的使者说,你赶快离去,不要玷污了我,我宁愿在小水沟里面身心愉快的游戏,也不愿被国君所束缚,我终身不做官,要让自己心智愉快。
关于庄子的故事,我们读到此处,和之前所学习的儒家的追求,似乎有根本的不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儒家的追求山高水远,但是在儒家的人看来,不怕。用林安梧先生的话讲,儒家的宣言就是“我就在这里”。儒家要把整个世界给担起来,我就在这里!
而庄子呢?就恰恰站在另外一端。现在,提个问题,如果来比一比,两种选择哪个更好?
可能也没有什么好,也没有什么不好,如果该我们担当的时候,那我们就站出来,我就在这里。如果有个子更高的,力气更大的,站了出来去担当,我们需要向后退一退的时候,也可以退一退。
但是最怕那个退在后面的人,总是认为起来担当的人有问题,也怕起来担当的人,总是看不上那个向后退一退的人。其实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组合,就个体而言,没有什么好,也没有什么不好。关键是组合在一起的时候,搭还是不搭,配还是不配,这个是重要的。
在中国文化学术史上,最重要的一对组合莫过于儒家和道家,莫过于孔子、老子以及他们后学。他们是一对组合,最好谁也不要离开谁。司马迁认为,在《庄子》当中多一些孟浪之言,还有很多地方诋毁儒家,真的是这样吗?接下来换一个人换一种声音,听听唐代的西华法师成玄英怎么评价。
成玄英,唐代杰出的道家学者,他不仅精通老庄,还深谙《周易》、儒学,曾隐居东海。贞观五年(公元年),唐太宗召其至京师,赐号“西华法师”。这位西华法师,他在评论庄子言论的时候,用了这样的话,“其言大而博”“其旨深而远”“非下士之所闻”“岂浅识之能究”。在成玄英看来,要智慧高一点的才能够读庄子,是不是呢?我们画一个问号,不急下结论。司马迁认为,庄子的言论中批判孔子的比较多,是不是呢?也画一个问号,也别着急下结论,随着我们学习的深入,以后再自己做一个判断。
庄子其书
《庄子》这本书分为三个大的部分,内篇、外篇、杂篇。据记载,它原来有52篇,是当年流传的版本,但是已经失传,我们今天看到的33篇,都经过了西晋的玄学家郭象的整理。郭象,—西晋的玄学家,与刚才说唐代的道学家——成玄英,这些人对于研究《庄子》的重要性,就相当于我们学儒家要读朱熹一样。走进《庄子》,郭象对《庄子》做的注、成玄英对《庄子》做的疏是必须要看的。
整体上来感觉,庄子的文字、思想既大且美,表现在很多的方面,第一个方面:宇宙视野。英国的学者李约瑟曾经讲过这么一句话,“当印度人和西方发现原子论的时候,中国人则发现了一个整体有机的宇宙观”。
李约瑟这个人,大家可能不熟悉,可能有人听说过李约瑟难题,他通过大量的材料对中国进行研究,提出了一个问题: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的发展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中国发生?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我们今天不是来讲李约瑟和李约瑟难题,我们今天要讲的是,在中国诞生的整体的有机的宇宙观。
我们的先人看宇宙是整体的,是有机的。有机的、有生命的、活的、可以自我更新的,对这一宇宙观最清晰和简要的表述,就是天人合一。中国的先祖是在浩瀚无穷的宇宙中确认自我的存在,从整体之中来关照局部。我们目光所及非常有限,那要想看得远一点,可能需要我们把心智打开,打开我们的心,才能看得远一点。在这方面,庄子可以帮助我们,持续的放大我们对世界边缘的认识,能够认识比我们知道的小还小的小,比我们知道的大还大的大,而人正好处在一个中间阶段。
比小还小的小(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比大还大的大(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所以在大和小之间,人应该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庄子很少来直接谈人应该怎么做,这和儒家非常不一样,但是他提供的那些参考依据,却都是为了帮助人来认清自己。庄子当中有一种游心情怀,就让我们的心在天地之间畅游。
庄子说,是以夫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择事而安之,忠之盛也;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侍奉自己的父母,不择地而安之,不要挑来挑去,这个事能做,那个事不能做,这是真正的孝;侍奉自己的君王,不要挑来挑去,这个事能做,那个事不能做,这是真正的忠诚。一个人侍奉自己的心,也不要挑挑拣拣,不要快乐的事我接受,悲伤的事我不想接受。侍奉我们自己的心,就像侍奉我们的父母,侍奉我们的工作是一样的,不要挑来挑去,才能实现真正的游心情怀。
庄子说“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不是要到另外一个世界去找一个自在,而是在不可奈何中实现一个自在。庄子果然高明,因其在不可奈何中能够安之若命。在安之若命的情况下,我们才能够在现实的生活中去体会庄子的逍遥,去体会庄子的逍遥所带给我们的美感。
向上仰望,不切断和我们祖先之间的联系。
向下扎根,不切断和一方水土之间的联系。
扫码报名《庄子》讲读
扫码报名黎明即起孩子团
扫码报名解码青春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