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
《庄子》是一部道家经典著作,由战国中期的庄周及其门徒后学所共著,到了汉代以后,被尊称为《南华经》,且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庄子》与《老子》、《周易》合称为“三玄”。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史记》中司马迁并未提起庄子的字),享年84岁。他是先秦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战国中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他是宋国的公室后代,先祖可以追溯到宋国的第十一代国君宋戴公。
庄子的学问渊博,游历过很多国家,对当时的各学派都有研究,楚威王听说他的才学很高,派使者带着厚礼,请他去做相国,被他谢绝了。当时诸侯混战,争霸天下,庄子不愿参与政治,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后来也辞官不做,潜心研究道学,几乎一生退隐。他一生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
庄子的文章,构思巧妙,文笔汪洋恣肆,意象雄浑飞越,想象奇幻丰富,情致滋润旷达,语言看似夸言万里,漫无边际,其实皆有根基,重于史料议理。庄子的文章体制已脱离语录体形式,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独树一帜,是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鲁迅先生曾高度评价庄子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被誉为“钳揵九流,括囊百氏”。
《逍遥游》-庄子内篇
《逍遥游》为《庄子》的首篇,是庄子的代表作。它旨在说明:世上万物纷纭,虽有“小大之辩”,但“犹有所待者”,都要依赖客观条件。鹏是大鸟,只有凭借九万里风才能起飞;蜩与学鸠是小虫小鸟,故能在蓬蒿间自由飞翔。真正的逍遥者,追求的是一种超越时空限制的绝对自由,是“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应当达到无已、无功、无名的境地。这正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体现。
《逍遥游》名句欣赏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北海里有一种名为“鲲”的鱼。它的身体极为庞大,大到不知道有几千里。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鲲变成鸟,名字叫鹏。鹏的脊背,同样大到不知道有几千里。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击打水面扬起的水花有三千里,由于涡旋而产生的暴风则直上九万里高空。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智小的不能理解才智大的,寿命短的不能理解寿命长的。
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上古的时候有一种名为大椿的树,把八千年当作一个春天,八千年当作一个秋天。而只活了八百岁的彭祖,却以长寿闻名,所有希望长寿的人往往拿他来做比较,这不令人悲哀吗?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全天下的人都赞颂你,也不会更加勤勉。全天下的人都责难你,也不会因而沮丧。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修行极高的人能顺应自然,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无意于求功,修养臻于完美的圣人不追求名誉。
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
日月都出来了,烛火还没有熄灭,它想为日月增添光亮,不是很难吗!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现在你有这么一棵大树,却因为它无用而忧虑,为什么不把它种在什么也没有的地方,广袤无垠的旷野上,自由自在地在树旁悠游,或者随心所欲地睡在树下。
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不会遭到斧头的砍伐,也没有东西来伤害它,虽然没有用处,哪里会有什么困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