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试解袁术反悔表荐孙策为郡守承诺之谜兼论

发布时间:2021/6/11 15:15:01   点击数:

《庄子外篇·山木第二十》里有则寓言①,内容如下:

庄子在山中行走,看见到一棵大树,枝繁叶茂,伐木者停在旁边却不去砍伐。问其原因,回答说:没有什么用处。庄子说:这棵树就因为不成材,而得以终其自然寿命。庄子从山中走出,寄宿在友人家中。友人很高兴,命童仆杀鹅招待客人。童仆请示说:有一只鹅能够鸣叫,另一只鹅不能鸣叫,请问杀哪一只?主人说:杀那只不会鸣叫的鹅。

第二天,弟子向庄子问道:昨天山中的大树,因为不成材得以终其自然寿命;今天主人的鹅,因不成材而被杀。先生将在这二者之间如何立身自处?

庄子笑着说:我庄周将处在“材”与“不材”之间。

《庄子外篇·山木第二十》之寓言,写“山木”无用却能保全,然而“鹅”不能鸣而被杀。文中所说的“材”是指“成材”,泛指能干者,犹如会鸣叫的鹅;“不材”是指“不成材”,可指称不能干的人,犹如不能用的大树。在现实社会中,能干者,会因能干而惹祸;不能干者,也会因为不能干之弊病,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二难选择。

为此,有一个难题摆在我们面前,到底是做个能干的人,还是要做个不能干的人呢?在二难选择里,你作出任何选择都非最佳选择,因此,庄子提供的最佳答案是,处在“材”与“不材”之间。

人如何才能处于“材”与“不材”之间呢?

在回答庄子“材与不材之间”前,先听我讲述孙策系列故事——袁术反悔表荐孙策为郡守的承诺之谜。

一、九江郡,孙氏与周氏两家族的恩怨

孙坚(年-年,字文台,汉族,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东汉末年将领、军阀,东吴政权的奠基人之一。

初平元年(年)正月,一些关东(古函谷关以东地区,古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东北)诸州郡牧守起兵,讨伐董卓。其中,在南方的长沙太守孙坚也起兵北上,和后将军袁术在鲁阳结盟讨董。

与此同时,会稽的周氏家族选择了渤海太守、关东联军盟主袁绍作为自己的政治投资。袁绍也很重视周氏家族,表荐周昕做了丹阳太守,周昂做了九江太守。

初平二年(年),讨董联盟瓦解后不久,豫州刺史孔伷病逝,而袁绍、袁术兄弟因为豫州的归属问题产生了分歧。袁术上表推荐孙策为破虏将军,兼领豫州刺史。然而,袁绍乘孙坚攻打董卓未归之时,表荐周昂(一说为周?)为豫州刺史,率兵袭取曾作为孙坚豫州刺史治所的阳城。孙坚得此消息,十分感慨:“我们同举义兵,目的是为了挽救江山社稷。如今逆贼将被扫灭,内部却如此争斗起来,我跟谁戮力同心,回天转日呢?”说完,仰天长叹,泪如雨下。事到如此,孙坚只好挥师攻打周昂,周昂溃败遁逃。

孙坚去世后,孙贲接管了军队,在得到袁术的授权以后,他率兵攻打九江郡,先后打败了周昂和周?。

袁术顺利接管了九江郡。

而此时,孙策正在曲阿守孝。

初平四年(年),守孝结束后,孙策到寿春找袁术,准备讨回之前其父孙坚的旧部为父报仇。袁术没有答应孙策的要求,而是让孙策去丹阳募兵。

二、斩逃兵,导致九江太守与孙策无缘

兴平元年(年),孙策去丹阳募兵失败,只带着数百人再次到寿春投奔袁术。袁术这才将孙坚旧部数千人中的一千多人,交还给孙策统领(下简称孙家军)。得到孙家军后,孙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到丹阳讨伐祖郎,一雪前耻。据《三国志?妃嫔传》记载,“孙策与孙河、吕范依景,合众共讨泾县山贼祖郎,郎败走。”这是孙策领兵所取得的第一场胜仗。

推测一:孙策在丹阳打败祖郎,这场胜仗可能为孙策换来了,袁术许诺孙策为九江太守的口头表示。理由有三:一是九江郡原本就是孙贲带领孙家军攻下的,从论功行赏角度来说,由孙坚长子孙策担任九江太守符合情理;二是孙策被朝廷任命为怀义校尉,在孙家军中拥有极高的声望,孙策还得到袁术麾下的大将桥蕤、张勋等人倾心敬重;三是孙策带着孙家军在丹阳取得胜利,说明孙策有较强的军事能力。

推测二:不过,袁术很快就反悔,改用丹阳的陈纪担任了九江太守。袁术为什么违反自己的许诺?可能与孙策擅自冲入袁术军营斩杀逃兵有关。

事件经过如下:

孙策部下有一骑兵,犯罪后为逃避责罚,逃进了袁术的军营,藏到马棚里面。孙策派人追捕,直冲入袁术营中,将罪犯搜出就地斩首。事情结束后,孙策才前往袁术处赔礼请罪。袁术说:“兵士叛变,理当惩处,有什么可请罪的呢?”从此,袁术军中人更加敬畏孙策。

袁术虽然嘴上说得好听,但是作为下属孙策目中没有长官,在没有向袁术汇报并得到其批准的前提下,擅自冲入袁术军营杀人,这让袁术非常忌惮。这可能是袁术不再同意让孙策担任九江太守的主要原因。

因此,袁术让陈纪担任九江太守不久,孙策非常失望。

三、庐江郡,孙氏与陆氏家族的恩怨

初平四年(年),在投奔袁术之前,孙策曾拜访过陆康。陆康看不起孙策,自己不出来相见,只让自己主簿接待他,孙策对陆康怀恨在心。

兴平元年(),袁术准备攻打徐州,向庐江(治舒县,即今安徽庐江西南)太守陆康索求三万斛军粮,陆康不给,袁术大怒。

袁术就派孙策去攻打陆康,并且允诺说:“之前我错用陈纪,经常后悔自己用错了人。如果这次你能抓获陆康,庐江郡就真正属于你所有了。”孙策奉命出击,拿下了庐江郡。

袁术让孙策攻打庐江,正中了孙策的下怀,即可报陆康原先蔑视之仇;更何况袁术还将庐江太守的职位许诺给了孙策。

在《三国志?孙策传》中,孙策攻打庐江太守陆康的记载比较简单,只有“策攻康,拔之”区区五个字。感觉上孙策好像是轻轻松松地就打了个大胜仗。但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件事在历史上其实还有个不一样的版本。

据《后汉书?陆康传》记载,“时袁术屯兵寿春,部曲饥饿,遣使求委输兵甲。康以其叛逆,闭门不通,内修战备,将以御之。术大怒,遣其将孙策攻康,围城数重。康固守,吏士有先受休假者,皆遁伏还赴,暮夜缘城而入。受敌二年,城陷。月余,发病卒,年七十。”

从上述记载看,孙策被袁术派遣去攻打庐江特别艰难,孙策对庐江太守陆康实行了“围城数重”的强力打击,由于陆康的人气超高,许多的不在城中的手下吏士或者朋友都纷纷赶回,甚至有的还趁夜偷偷潜入城中协助守城。孙策围攻庐江之战打了两年之久,才攻破庐江郡的治所舒城,取得最终的胜利。

  那么,《三国志?孙策传》中所记载的庐江之战,和《后汉书?陆康传》中记载的庐江之战,哪一个版本更为真实呢?

由于这两段记载,在史书中都属于孤证。在《三国志?程普传》中,虽然有程普跟随孙策“从攻庐江,拔之”的记载,但是说庐江城就能让孙策随随便便就能攻下,也不可能是事实。因此,个人倾向《后汉书》的记载为真。只不过《后汉书?陆康传》记载的历时两年,应该不是两周年24个月。考虑到陆康家族在庐江的稳定地位,孙策能够打下庐江至少也要在半年以上的时间。孙策经过艰难的鏖战,还是拿下了庐江,取得了庐江之战的胜利。

在《后汉书》中,还特别记载了庐江失守以后,陆氏家族“宗族百余人,遭离饥厄,死者将半”的状态。从这段记载我们可以感觉到,在陆康的时代,陆氏家族就已经是江东名门大族、望族了。而且除了陆氏在老家吴郡以外,庐江郡也已经成为了家族的重要聚集地,这与陆康担任庐江太守是分不开的。

孙氏与陆氏结下了深仇大恨,同时还是江东士族长期排斥孙氏家族的原因之一。

四、做嫁衣,庐江太守再次与孙策无缘

兴平元年(),袁术准备攻打徐州,向庐江(治舒县,即今安徽庐江西南)太守陆康索求三万斛军粮,陆康不给,袁术大怒。袁术就派孙策去攻打陆康,并且允诺说:“之前我错用陈纪,经常后悔自己用错了人。如果这次你能抓获陆康,庐江郡就真正属于你所有了。”孙策奉命出击,经过艰苦卓绝的战争,最终拿下了庐江郡。

可是,袁术再一次食言,没有兑现表荐孙策为庐江太守的承诺,而是改用了自己心腹故吏刘勋来担任庐江太守。

袁术虽然看重孙策的才华,但是他一直不重用孙策,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袁术对孙氏家族的发展心生畏惧。当时孙策舅舅吴景已担任丹阳太守,孙策再担任庐江太守,舅舅在江东,外甥在江西,一南一北,隔江相对,鼎力支持,孙氏家族将迅速崛起。从袁术角度来讲,限制孙贲、孙策等孙氏子弟的发展是无可厚非,孙氏家族的崛起势必影响到袁术集团进一步壮大。

第二、孙策的军事才能让袁术担忧。孙策攻下庐江城,使袁术想到他父亲孙坚。当时有人就提醒袁术,说:“孙坚倘若占据洛阳,发展势力,将难以制约。如果任其发展,岂不是除却一狼,又增一虎吗?”听了挑拨之言,袁术真的怀疑起孙坚来,而今孙策凭一己之力攻下庐江,这让袁术感到非常恐惧。

第三、孙策的领袖型个性,决定他不服从别人约束。这让袁术认为,在关键时刻让孙策冲锋陷阵,孙策是个好将军,但孙策从来就不是个好部下;一旦孙策成为一郡的郡守,掌握一方的军政大权后,孙策更不会服从管理,这是袁术最为担心的。

即便是孙策立下再大的功劳,在袁术这里,也不会换来实质性的利益。面对袁术前后两次失言的情况之下,孙策只能是更加失望而已。可悲的是,孙策在得不到袁术的重用的情形下,虽然特别失望与无奈,但是孙策还不能过于表现出愤怒。

常言道,不是在愤怒中爆发,那只能在愤怒中死亡。在这种失望与无奈之下,应该怎么办,这就成了孙策及其团队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五、横江津,成了孙策这条龙游向江东的渡口

兴平元年(年),汉献帝派刘繇担任扬州刺史,扬州过去的治所是寿春,而寿春已被袁术占领,刘繇便在孙策的舅父吴景和堂兄孙贲的协助下南渡长江,在曲阿设立了治所。这次孙策攻打庐江,刘繇忧心忡忡,因为他知道,吴景、孙贲是袁术任命的,他们又是孙策的自己人,担心他们与袁术、孙策联手吞并自己,于是就先用武力逼赶吴景和孙贲,他们只得退往历阳(今安徽省和县)。

刘繇派部下樊能、于麋驻扎在横江津,让张英驻扎在当利口,来与袁术对抗。袁术任用自己的老部下惠衢为扬州刺史,以吴景为督军中郎将,和孙贲一起率兵进击张英,却一连几年都未能攻克。

吴郡都尉朱治是孙坚的老部下,过去曾任孙坚的校尉,太傅马日磾在寿春的时候,任命朱治为副官,后又被任为吴郡都尉。他发现袁术政德不立,就劝说孙策趁机收取江东。于是,孙策就去见袁术。

孙策对袁术说:“我家旧日对江东人多有恩义,我愿带兵去帮助舅父征伐横江。横江攻克之后,我还可在当地召募士卒,大概能召募三万人。那时,我再率领他们助您平定天下,谋成大业。”

袁术知道孙策对自己不满,但他认为,刘繇占据曲阿,王朗占据会稽,孙策在江东未必能有什么作为,就答应了他的请求,并表奏朝廷任命孙策为折冲校尉,代理殄寇将军。可只给孙策配备一千多的士卒及相应的军需品,战马几十匹,愿意跟随孙策的宾客有几百人。

刘繇派人攻占长江沿岸横江津等长江渡口,这就让孙策有了援助孙吴将领的借口,袁术权衡再三,不得不同意孙策的请求,让孙策离开寿春,前往庐江历阳,攻打刘繇侵占的长江渡口横江津等。

六、材不材,您可视情形作出正确的选择

常言道,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孙策自守孝结束后,来到寿春找到袁术讨要其父孙坚的旧部(孙家军)。后来,好不容易让袁术归还了部分孙家军,孙策带着孙家军打败了山贼祖郎。朝廷又任命孙策为怀义校尉,袁术还答应表荐孙策为九江太守,后来又要将庐江太守的位子许诺给孙策。

从表面看,此时的孙策真是春风得意,然而,现象背后则是危机四伏。就是因为孙策有“材”,是个能干的人,他能没有懂得庄子所说的做人要处于“材”与“不材”之间,因此,孙策遇到了重大挫折,袁术两次许诺他担任郡守,都没有兑现。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

第一、孙策为人处事太过高调。以致于袁术麾下的大将桥蕤、张勋等都倾心敬重孙策。袁术也常叹息说:“如果我袁术有孙郎这样的儿子,死也可瞑目无憾了。”能得到袁术部下和袁术本人的称赞,如果袁术是信任孙策的,那么孙策暂时是安全的,一旦袁术不再信任孙策,袁术就有可能在第一时间拿他开刀。正因为如此,袁术对孙策就有了防范之心,自然就不可能将重任托付给孙策了。

第二、孙策敢作敢为,因而冒犯了袁术的权威。孙策擅自斩杀逃入袁术军营的骑兵,这事绝对不是个小事。既然孙策的逃兵进入袁术的军营,那么这个逃兵就不可能逃到其他地方去了,因此,不管从属地管辖,还是从上下级关系来说,孙策都不能未经袁术的批准,就擅自闯入军营斩杀逃兵。

第三、孙策四面树敌,又显露其残忍的一面。在《后汉书》中,还特别记载了庐江失守以后,陆氏家族“宗族百余人,遭离饥厄,死者将半”的状态。既然作为庐江太守陆康的家族“死者过半”,那么其他百姓的生死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在此,分析孙策面临的风险,不是反证袁术两次违背自己承诺是正确的,相反验证了庄子所说的,“成材”会惹祸。一个人太能干了,往往会得罪很多人!套用一句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当然,作为庄子来说,“材与不材”是个两难选择,如何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在现实生活中,知道在什么条件下,选择做个有“材”的人;在什么情况下,又应该选择做一个“不材”的人,这就需要生活的智慧。同时,“材与不材”又是一对矛盾,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转化,这也表明对立面之间有互相贯通的性质,有其内在的同一性。

在《山水》寓言里,庄子进一步指出,一个人即使能够灵活切换“材”与“不材”的选择,还是不够的,这是因为每一次选择都要视情况而定,未免过于被动,以致有所拖累,他强制做人要达到“乘道德而浮游”的境界,才算自由自在地生活。

为此,庄子就弟子提出的到底是成材好,还是不成材好的二难选择,他笑着回答说:

“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成材与不成材之间,看起来如此而其实不是如此,仍然无法避免受到拖累。如果能够顺应自然禀赋而与之遨游,后果就不同了。没有赞美也没有诋毁,可以成龙也可以成蛇,随着时势变化,不作任何坚持。可以往上也可以往下,以和谐为考量,遨游于万物之初的境地,驾驭万物而不被万物所驾驭,如此又怎么会受拖累呢!这是神农与黄帝的行为准则。至于万物的实情、人伦的运作,却不是这样。有聚合就有分离,有成功就有失败,锐利的会受挫折,崇高的会被议论,有所作为就有所亏损,杰出的会被利用,无用的会被欺负。如此又怎么能加以肯定呢!可悲啊!弟子们记住,只有归向自然禀赋,才是唯一的出路啊!”②

庄子所说的“乘道德而浮游”,就是要求世人走出“材与不材”的二难限制,顺应自然禀赋而与之遨游。做人成材,固然是人生的积极追求;未能成就世俗意义的成材,也许是一种另类的生存方式。总之,拒绝刻意追求,强调顺其自然。

前面讲了能干的孙策遭遇了许多挫折,这是许多能人经常会面临的困惑,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命运也特别坎坷。

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早年与党怀英齐名北方,号称“辛党”。青年时参与耿京起义,擒杀叛徒张安国,回归南宋,献《美芹十论》《九议》等,条陈战守之策。先后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为守臣,平定了荆南茶商赖文政起事,又力排众议,创制飞虎军,以稳定湖湘地区。由于他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故而屡遭劾奏,数次起落,最终退隐山居。为此创作了《鹧鸪天·博山寺作》③:

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

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

宁作我,岂其卿。人间走遍却归耕。

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辛弃疾再也没有机会回到淮河以北的故乡了,愤懑之余,他只能以词章来抒发志意,长歌相答,栽桑种瓜,“一松一竹真朋友,山花山鸟好兄弟”地投闲度日。但是,辛弃疾并未真正消沉,他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里,就以“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追忆往事,回顾一生,并以廉颇自比,表白决心,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奋勇争先,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

最后,以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结束本文: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二〇二一年四月十八日星期日写于丽水)

注:

①毛佩琦、徐昌强主编,杨郁、宿岿岚译解《庄子全集》,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年第1版,第页。

②傅佩荣著《傅佩荣译解庄子》(精装版),东方出版社年7月版,第页。

③《鹧鸪天·博山寺作》译文:不再往帝都长安大道上奔波,却多次往返于山寺,以致让山寺住持讨厌。在有味与无味之间追求生活乐趣,在有材与不材之间度过一生。

我宁可保持自我的独立人格,也不趋炎附势猎取功名。走遍人间,过了大半生,还是走上了回归乡下从事农耕的生活。现在松竹是我的真朋友,花鸟是我的好弟兄。

④本文除《庄子》书稿图片,其他图片均由摄影师余媛提供,深表谢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zs/21166.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