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哲学普及7月12日中国哲学史分论

发布时间:2021/4/27 22:12:17   点击数:
白癜风的症状及治疗过程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yy/130822/4242632.html
中国哲学史分论

庄子的逍遥游和齐物论

道家的另外一位代表人物就是庄子。老子之后有庄子,就好像是孔子之后有孟子一样,因此庄子在道家的地位就如同孟子在儒家的地位一般。

老子曾说“道生之,德蓄之”,到了庄子已经内在化,所以转而会谈到天人、至人、神人、圣人、真人、虚静、观照的一个思想。一方面庄子也会反省人生的一些困境,比如说:“吾生也有涯”,也去讲天生的命定或者命限;另一方面也会说“而知也无涯”来说明人为的桎梏消解之道。“吾生也有涯”是讲我们必须要靠着逍遥无怠之游来帮助我们达到那样的境界,消除掉生命的一个限度。而“知也无涯”,就是要靠着天籁齐物之论去除我们人为的桎梏和消解。所以在讲庄子的时候,可能要朝这个方向对他的思想内涵做一个把握。

一、庄子生平及其书

从《史记·老庄申韩列传》的记载里使我们知道庄子他是什么样的人?

第一:庄子又叫庄周,宋·蒙人,曾经做过漆园吏,它的年代大致上与梁惠王和齐宣王同一个时代,好学深思,他的思想是根本于老子。

第二:《庄子》这本书有十馀万言之多,大多数是以寓言的形式来写出来的。主要的篇章,比如:《渔父》《盗跖》《胠箧》等等各篇。当然我们知道庄子在写文章的形式上除了寓言以外,事实上也有所谓的重言、卮言的部分。

第三:庄子一生,他比较着重“至己”这样的观念,王宫大人携重利、重位而来,也不能够引诱他。他以“名利权势会污染人的心灵道德”来作为自己的生命典范。

庄子他的文章写得非常的优美,文采非常的瑰丽,有时候我常常想说:人生如果不读《庄子》会虚度此生。

《庄子》这本书,他分为《内篇》、《外篇》、《杂篇》有33篇的文章。基本上讲,《庄子》的《内篇》大致上是庄子所写;《内篇》以外的《外篇》《杂篇》有的很可能是庄子写的,也有的可能是庄子的后学所写。后来《庄子》这本书是通过三国时候魏晋南北朝的向秀、郭象合著的。今天我们把它叫做《庄子·郭象注》。

《庄子·内篇》的思想他比较具有一个连贯性,文风也比较一致,所以我们会说他比较像庄子所写。另外《外篇》《杂篇》比较冗杂,有的可能是庄子后学所撰,有的可能是后人发挥《内篇》而撰,有的可能是其他的学派的著作渗入在里面的。我们在读《庄子》的时候,我们就没有办法把每一篇的思想做一个把握,而是应该从《庄子·内篇》去体会庄子的思想,从这个角度来看《庄子》,这样的把握可能是比较容易一点。

庄子的《内篇》共有七篇,分别是《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和《应帝王》。每一篇都有他说明的主旨。

二、逍遥游

1、逍?遥?游?

《逍遥游》的主旨就在讲,人应该怎么样才能适性解脱,达到逍遥自由的境界。对庄子来讲,自我的真实是在逍遥无怠之游。这也就是主体生命的修养,整体的和谐在天籁齐物之论,那么这就是形上根源的一个保证。

在《逍遥游》一开始,庄子写了一段寓言,这段寓言写出了主体生命的一种超拔飞跃以及奔向人生的终极理想的境界,原文庄子说:“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北冥’代表北海的意思,不说北海而说北冥的‘冥’,它的意思是代表深远而不可知。就好像老子说‘玄’,在《老子》第一章最后一句话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天道的玄才能解释万有的妙。所以北冥我们不写为北海,就是突显“冥”的一个深远不可知的意义,以及北冥是生命孕育的场所,自然就是老子所谓的‘众妙之门’。

所谓的‘鲲’,‘鲲’本来就是鱼卵,是代表生命的开始,虽然很小,但是由小而大的成长,而且成长到最后有几千里这么大,这是一种数量的大,是一种形驱的大,他很自然地就会带给我们生命的负担,所以他最后化为鸟,把这个大的躯体给化解掉,于是从“由小而大”走向“由大而化”的一种飞跃。它不再是一种数量的扩展,而是一种品质的转化和境界的提升,超越在形而上的层次,是一种生命的大化流行。

当主体的生命有了成长的超越,他才会“怒而飞”,也就是他会奋起飞扬,展开它的两个翅膀如同垂天之于一般。大鹏鸟起飞,虽然是整个生命的自我超拔,可是它仍然要依靠着天道自然就是‘海运’。‘海运’就是指海上长风吹起运行的时候,主体生命的大化和天道自然的大化同体流行,这时候大鹏鸟自然就从北冥飞到南冥去了。如果我们说北冥是生命孕育的场所,那么南冥就是人生的终极理想的境界,这段话最后说“南冥者,天池也”,‘天池’就是代表天道拗藏万物的地方,人生从北冥到南冥,那就是天人合一的一个化境。不过也可以发现,从北冥飞到南冥是由形而上的飞,不是平面的逃避,而是一个立体的飞越或者是它的一个超越,所以南冥不在于北冥之外,只要生命有小而大,由大而化,那么北冥从自我的转化就会提升到南冥的境界。所以才会说人间化为天上,而天上不离人间。

庄子大鹏鸟怒而飞的这段寓言,正是隐喻了由小而大,由大而化的成长飞跃历程,主体的大化和自然的大化同体流行,这时候自然就会达到‘天人合一’的终极理想。

这篇文章是以《逍遥游》为名,那‘逍’的意思是什么?‘游’是什么?‘遥’又是什么?当然,‘逍’就是代表消解;‘遥’就是代表远大,那么就是消解形驱的束缚,和人心知的一种限定,生命就可以解除忌讳跟忧虑。人世间就成为一种空阔无边,何处不可游的一个境地。‘逍’解释为消解,‘遥’代表远大,所以‘逍’是功夫,‘遥’是境界,那么‘游’自然就是一种人生的一种自在自得。

2、“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此小大之别,落在生命之进程,就是展现不同的境界

发现在他的语言表达当中,又提到小麻雀它飞的不是那么高,很自然,小麻雀就不能了解大鹏鸟的心胸怀抱,它不解大鹏鸟飞到高空以上所能展现的视野,所以他会嘲笑大鹏鸟为什么要“水击三千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飞得那么高远,还不是一样的飞?小麻雀的飞没有风险,因此冲上树枝或者是冲不上就掉到地上,这也是一种飞。庄子是以小麻雀的自我解嘲,来衬托出大鹏鸟成长飞跃的一种气象的壮阔。所以才会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小知、小年’是分别先所有的一种执着而产生的相对的小和大,这个“大知、大年”是没有分别先所观照、所实现的一体皆大的的概念。

庄子提到四种人,第一种人也就是有求于外,有功有名的;第二个就是宋荣子这样的人,他是固守于内的;第三个,他举了列子这样的;第四个,他提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四种类型的人。

第一种类型的人,是被世俗认定成功的人,比如说他得到一个官职,他做事能得到很多的利,被一般的人视之为是可取的,那么这样的人都如同小麻雀一般。

第二种类型就是以宋荣子做代表,他不求于外,也就是不会对有功有名的官场人物认定、认同。而他却认为活在自己,才能保住自己生命的尊容,当然也会受到赞誉。可是固守于内,无功无名苦守于己却并没有能确立价值的内涵,那么在庄子来讲,这也不是一个高明的人。

第三种就是列子为代表的。宋荣子能坚守自己,而列子却能御风而行。但是不要忘记列子御风而行,“旬有五日而后反”他是要靠着风势有所待,既然是有所待,就不是真正的自由。因为有待是对人自由的一种束缚,无待才是一种境界。

能真正达到无待境界的就是庄子讲的第四类型的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也就是顺天地自然之性,入无待之游这样境界的人。这样的人,庄子来看就是主体解放了,自由了,没有执着,没有牵动,自然就是人间到处可游,那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三、齐物论

自我的真实要从生命的自由发展出来,整体的和谐要从人格的平等建立起来,逍遥游追寻的是生命的自由,而《庄子·内篇》的《齐物论》就是要展现出人格的一种平等。

《齐物论》可以懂成为《齐论、物论》、或者是叫做《齐物,论》,或者是叫做《齐,物论》,或者就叫做《齐物论》,从不同的一个句逗来看的话,其实主要就是在齐物论。众生平等要成为可能,只有建立共同的平等的共识上,否则人世间的很多平等都是假的,没有真诚,没有信任,到最后只有妥协和容忍。本来人只是一个物,有了‘物论’以后人才有了尊严、价值,取消了‘物论’可以根本上取消偏见,化解抗抗争。当然也可能带来一个可怕的后果,就是人会退回到原始野蛮的状态,变成赤裸裸的自然物。

只有在而无有的人,我们说‘物论’不能取消是否可以统一,‘物论’的统一就没有学派之间的是非,不也就是众生平等吗?那万物的平等要从‘物论’的平等做起,而物论一者不能取消,二者不能统一,在不可齐之中要寻求出一个可齐之道,那么只有超越这个路径才能够把握的到。这种超越的路径,在《齐物论》里面就讲“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然后又提到“吾丧我”,所谓的“吾丧我”,这个‘吾’是一个精神的我,而这个‘我’是一个形体的我。精神的我摆脱了形体的我,而回到他本身的一个自由,精神的我是无形的,形体的我是有形的,天籁是无声之声,地籁、人生都是有声之声,所以看到形如槁木就断定心如死灰,没有天籁的发动,万窍是发不出声音的。因此天籁、人籁各有不同,但如果它都是一个真实万物平齐的理论,才能有所建构起来。

在整个思想的发展上,‘齐物论’的主旨就在说明: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如果要达到解脱逍遥就必须要齐物。《齐物论》谈的是四个很重要的观念,第一个是破生死,第二个是通人我,第三个是泯是非,第四个是驳变异。

第一个为什么人要破生死?因为万事万物永远都是在流转变易当中,身躯的我必然会归于坏灭的,形躯由无而有。生跟死或是一个过程,所以要破生死,这就是庄子所谓的此古之所谓形悬解。

第二个‘通人我’是代表说人我之分是来自于形躯我的执着,和认知我的作用。所以庄子就用庄周梦蝶的一个寓言来说明,不论客观的万物或者是人,内在的世界都是以‘道’为主宰,因而事物的彼此,应该是一体的,而不是认识上是非的一种相对性,所以他用庄周梦蝶来解释物化道理。

第三个泯除是非并不是要我们不要是非。认知活动是自我的障累,泯是非就是要破除认知的障累,如果要认知障累的破除,就必须要靠着我们虚静心的关照,使得存有的真相正式显现出来。那就是庄子所谓的莫若以民。

第四个就是驳辩议,思和辩都是认知活动的主要部分,但是辩议是没有用的,齐物论对于辩,他是否定的,因为他认为语言都有它的限制性。在辩论的时候,如果一方胜了,胜的一方就一定是对的吗?如果辩论的时候一方胜了另一方,难道另一方的就一定不对吗?可见这个辩议都是在认知活动当中的一种有限性,并不能真正地把握辩议而有的是与非,这个与语言限制是有关系的。当然这样的目的主要是要否定一个形躯我和认知我,这就是《齐物论》所要展示的思想意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zs/20459.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