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知识 >> 禅说庄子middot逍遥游在混沌
选自冯学成先生《禅说庄子》一书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庄子的《逍遥游》,《逍遥游》在《庄子》三十三篇中是最难讲的,为什么呢?因为《逍遥游》中的这几则故事和寓言,看起来很简单,很平实,似乎没有什么讲的意义,其实它是三十三篇中境界最高的,用佛教的话来说,这是果位上的事。因为逍遥用佛教语言说就是自在,得自在。平常我们都在人世间,被烦恼所困,被因缘所困,冤家债主太多,使我们的生活不得自在。但是庄子把《逍遥游》作为其三十三篇的第一篇——开篇文章,就像佛教天台宗的五时判教里,老佛爷睹明星而见道,最初讲的一部经就是《华严经》。此经一讲就把整个佛教最高、最大、最深、最广的境界展示给众生。但是,老佛爷讲了《华严经》以后,众生不理解,于是他又从阿含、方等、般若、涅槃、法华这五个时段慢慢地、一步一步讲开来,便于众生能够进入这样的境界,这就是天台宗对佛教的五时八教判教。
但是这里《逍遥游》是作为庄子书中的第一篇,也有点相当于佛教的《华严经》一样,把一个宏观的、弘大的境界展现给大家,让大家来感受一下其中的韵味。《逍遥游》这篇文章的展开就从鲲鹏开始,我们看文章。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从这段文字本身而言,就是说北海那里有一条鱼,这个鱼名字叫鲲,这个鲲很大很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长;在一定的因缘下,它化而为鸟,给它安了个名字叫鹏。鹏的背,不知道有几千里啊!它一飞冲天、翅膀展开的时候,就像把天边的云都遮住了似的,这么辽阔,这么无边。就是这么一则故事,展现的境界是什么呢?一般人看了,常停留在故事的本身上,没有在故事背后去寻找答案。我在成都时,《逍遥游》也讲过二三遍,但都没有录音。为什么呢?因为我知道,讲那两三遍也是我学习消化的过程,当我把《庄子》后边的讲了十几篇以后,把内六篇讲完了,外篇也讲了近十篇了,再回过头来看《逍遥游》,味就完全不一样了。
我们在看《庄子·知北游》的时候,游到什么地方呢?“隐弅之丘”,这个北游,北冥,冥是什么意思呢?在《知北游》里说“昭昭生于冥冥,知生于不知”。这几天不断有朋友过来问知与不知的关系,我在北京面对着一些朋友时也说:“庄子也讲中阴身成就啊!也讲大变化呀!也讲顿悟之类的”。那从什么地方来证明这个呢?北冥、北方,我们都知道北极嘛,有半年黑夜,半年白天。什么叫冥?一般人说北冥就是北海,那为什么不直接说北海?而要说北冥呢?在《秋水》篇中就用北海而不用北冥嘛!我们都知道天上有冥王星,在古希腊故事里的那位冥王永远都在黑暗之中。那么北冥就是极北之地,是一片浑沌,属于精神的黑暗之地,处于无知、无觉、无受、无想、无识的这么一个状态,即无受想行识的这么一个状态。这么一个状态,只有黑暗,没有光明,因为没有知觉。
虽然没有知觉,但并不是一潭死水,也不像佛教说的落入顽空,而是里边有“鱼”,这里就有一个“因”在其中了。“北冥有鱼,其名为鲲”,这是因,“化而为鸟,其名为鹏”,这是“果”,这是因和果的这么一种关系。因为是处于“北冥”,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视之而不见,触之而不觉,听之而不闻的状态,所以“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如果“北冥”是光明的,眼睛可以看到的,我们用眼一看就知道了,太阳离我们那么远,我们都知道它的半径是多大;月亮这么远,我们也知道月亮是多大。如果不知道它多大,我们就看不清,道不明,但是能感觉到它很大很大,所以“不知其几千里也”。“北冥有鱼”,又回过来,在我们的精神处于不知、浑沌的状态中,就有一个很伟大的、非常高的东西存在于其中。有的人说我蠢啊!我笨啊!你别怕你蠢、你笨,就在你蠢、你笨的地带里就有“鱼”,这个鱼就叫鲲。你以后成佛离不开这个,成仙也离不开这个。
但这个东西并不需要在光天化日之下,在我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之中,一旦我们清楚,一旦我们明白的时候,就不叫北冥了,这个“冥“也就无从谈起了。所以我们在看《庄子》,特别是看了《大宗师》、《知北游》以后,把《庄子》后面的篇章看完了以后,返过来再看《逍遥游》,这其中的意蕴才会得以展开,得以清晰。不然,我们在字面上看,就得不出《逍遥游》的妙处。
言归正传,“北冥有鱼”,我们知道这是在混沌的精神里有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暂且定名叫“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首先,大家就别去限定,是不是九千九百九十九里?或者一千一百一十一里?不是这个意思。既然是“不知其几千里也”,也就不知其几万里,也就不知其几分几毫,大可以无穷大,小也可以无穷小。我们看《庄子》这样的书,在语言上要学会七十二变,要变到至大无外,至小无内,要有这样的灵气,这样灵动的心态来读《庄子》,那么我们就会找到新的感觉。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通过一段时间,用佛教的话说,就是通过三大阿僧祗劫这么一个修炼过程,终于成佛了,证果了,得解脱了,这就是化。“化”在道家学说里是一个非常深刻的概念。“化”是在质上的一种改变,从一个形态到另一个形态的改变。从鱼变成了鸟,鱼的生存空间在水里,鸟的生存空间在天空,天空的范围远远比水大。“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当然这个鹏也是很大很大的,所以《西游记》里把那个大鹏金翅鸟说得神通广大,比孙悟空的神通还大。在佛教里大鹏金翅鸟还是释迦牟尼佛的“舅舅”呢!还是亲戚关系。在《说岳全传》里把岳飞也说成是大鹏金翅鸟转世的,到中国来应劫。大鹏的确有大鹏的境界,因为这个鲲受制于水,不能离开水这个因缘,当它在“果”上成就以后,它就可以遨游太空了。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这也展现了它磅礴的气势,我们人生立志,应有鲲鹏之志,说鲲鹏之志的时候,当然鲲是因,鹏是果,很多人在谈鲲鹏的时候,都把它连在一起了,以为就是鲲。却不知道鲲是鱼,鹏才是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我们想一想,我们人生的精彩,我们能不能有这样的境界?使我们的人生壮阔、崇高,引起整个精神和整个社会的一番惊叹。“怒而飞”,写文章的人也应该学学庄子的文笔,所以苏东坡就说嘛,“自读《庄子》,得吾心矣”,自从读了《庄子》以后,他就找到自己的感觉了,找到写文章的感觉、人生的感觉了。说到“怒而飞”,我们平常在过日子的时候,很多人都很窝囊,“怒”不起来,冲天一怒,为什么怒?为几毛钱怒?为股票的起伏而怒吗?为贪污腐化而怒吗?为与街坊邻居吵架而怒吗?为自己老婆孩子而怒吗?为领导而怒吗?为什么而怒?我们一定要找到这个原因?这个怒是一种立志的状态,而立什么样的志非常重要。我这次去北京,在北大、清华演讲的时候,就把这个立志着重指出来了,我们要树立一个新的价值观,没有一个好的价值观念,没有一个优秀的,崇高的价值观念,我们的人生是没有精彩的,总是在庸俗之中,老是在碌碌无为之中,耗费了自己的一生。
怒在这里是立志,飞,是在社会上要能游刃有余。我们怎样使自己通过这三个字?使自己感觉到有一种像张无忌炼了九阳神功、乾坤大挪移法一样,一下就感觉到自己有力量了。力量从哪里来的?他是从前面的“北冥有鱼”,这么一个长期的修行,就是我说的炼性,修身养性的一个过程。如果没有这样一个过程,那我们就说不清楚。当然道教的丹道家把这种修炼,把这个“北冥”作为人身体脚掌下的涌泉穴,这个也是“北冥有鱼”。我们的纯阳之气要从那里升起来,顺着《大宗师》里说“真人之息以踵”,就是脚后跟。“众人之息以喉”,平常人呼吸是通过喉咙,但道人他们的呼吸一吸气就到了脚后跟。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呼吸到脚后跟的感觉?我也问过很多人,他们意守丹田嘛!一口气下去只能到丹田,就下不去了,练大周天的人走尾闾,从会阴穴沿尾椎骨向上走,沿督脉到达百会穴,然后向下走任脉下来,回归丹田,这样循环转动。
有学员问我说:“冯老师你教我大周天嘛!怎么通大周天?”“北冥有鱼”就是通大周天的关键,但是有人说《庄子·大宗师》里“真人之息以踵”,他们呼吸一下能到脚后跟,我们这里有很多都是修行的,有没有达到脚后跟的感觉?有没有啊?我教你们一个方法,一下就能达到脚后跟。早上起床的时候,伸懒腰时,把脚用力地向前一伸,你感觉那个气是不是就到了脚后跟?下午也可以呀!下午困的时候,用力把脚向前一伸,那个气自然就到脚后跟了,非常的舒服。这个在以前老道那里是不传之密啊!还必须是十年以上的徒弟才传你这个密诀的。
为什么呢?因为这里说到了“北冥有鱼”,我就顺便点了一下这个味,因为这在道家修丹的派别里,这一句是很要命的,要真修实证才行,吹吹牛是不行的,很多功夫都从“北冥”这个地方来的。我们看《天龙八部》中有“北冥神功”,这只不过是金庸先生在小说中创造了个无崖子、神仙姐姐,至于神仙姐姐怎么教段公子练“北冥神功”,他没有说。只是说一些穴位怎么怎么着,但到底是怎么回事,他也不知道。金庸先生是看过丹经的,但他写不出这些丹经里头真正的东西来,只能把这些术语用在小说上。写起来就玄之又玄,非常生动,引人入胜。所以我们在看这个的时候,包括道教后期的丹经等,你一看,《逍遥游》这一则故事里边的文章还大呢!有很深的伏笔,但我们平常搞学问的、搞文献研究的,就不知道其中藏了很多东西在里边。有人说这是后期道教的附会,当然也可以说后期道士的附会,但附会得有道理啊!你不能说没有道理。
从鱼到鲲的转变,就“北冥有鱼”这四个字,它是把因位说够了的,但是呢!在文字里没有展开,真正展开的是《庄子》三十三篇里,后面的文章却在隐谈“北冥有鱼”这个阶段。当然在三十三篇里,也有很多文章在谈“化而为鸟”这么一个过程。“北冥有鱼”是因位的过程,“化而”是将因位的过程走足了,“为鸟”就是果上的事情。“怒而飞”——还得“怒而飞”,你成菩萨了,还得发愿啊!还是要度众生嘛!地藏菩萨已成了菩萨了,还要“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嘛!”,这也是“怒而飞”。
“其翼若垂天之云”,“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这是看不见的。这个“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这是看得见的。为什么看得见呢?它“怒而飞”,飞起来的时候,“其翼若垂天之云”,这就可以描述了,你看它的翅膀在天上,从这边天到那边天,把整个天从东到西都遮蔽了,像我们现在说的云一样,就像要下雷雨了,乌云就把天给盖住了似的,就那么大。如此之大,我们能看到鹏吗?看不见的,俗话说神龙不见首尾,那个大鹏比龙还大,就更看不见了,连它的一片羽毛也看不见。但“其翼若垂天之云”,我们看见的是云,大鹏的翅膀像云一样,到底是看到他的一片羽毛吗?还是翅膀,还是怎么样的,我们也说不清楚,因为太大太大了,我们不知。地球是什么样?我们看到只是地上的土,前面的山,或者是河,或者是海。到底是什么样?我们在宇宙飞船里才能看到地球是什么样。
前面作了一些铺张,这里又说“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这个鸟,它从鱼到鸟,是不是就完成了呢?没有完成的,有的人说成了佛怎么样?成了佛也没有完成,还是有事要做,所以我经常举三圣禅师参雪峰老和尚那个公案,“透网金鳞以何为食”。这个公案,就是说你解脱了的又该怎么过日子?那么“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这个鸟并不是说到天上去了,就呆在北冥的天上,他要待“海运”起来的时候,到南冥去。这也要待时而动,因为海运有海运的时机,古代不像现在有马达,那时的船都是帆船,要凭借信风而行。
学地理的都知道,东南信风,西北信风,你要到什么地方,就要看好信风方向。比如要到日本去,那就要西北信风吹的时候,从上海、山东,乃至广州过海就比较容易,一路顺风。到南洋要吹北风,南洋到广州,就得等待吹北风。但是有的时候未必需要风,也可以通过洋流,顺流而行,通过若干年的观察,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观察,人们总结出了这些规律。不然,人类怎么会到澳大利亚,到东南亚的海岛去?又怎么能到美洲?特别是太平洋中很荒僻的小岛,那里离大陆几千乃至上万公里的路程,人怎么去得了?他是依靠“海运”去的。海运,一方面是海风,一方面是洋流,洋流经过的地方也会带来海风。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从北冥到南冥怎么样呢?又是这个冥,我在讲《庄子·知北游》的时候也说过,“北冥”是纯粹的黑暗,南冥是纯粹的光明,纯粹的光明等于纯粹的黑暗,在纯粹的光明里是没有什么东西可见的。如果我们有幸到太阳里去旅游,那我们全成瞎子了,一样的什么都看不见。
但“南冥者,天池也”,这里又要留意了,留意什么呢?因为在后边的几段,“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说北冥是天池,南冥也是天池,这个就是一种因果不二了,在《易经》里叫“原始返终”。我们如果一直向南走,走到南方的尽头,就到北边了,又回归原地,所以“南冥者,天池也”,这个南冥又回归到了北冥,这是一个转世,一个周期。我们怎样去理解这一段,佛教里说因缘成就,那怕你都成大鹏了,还是要待缘而动,要待海运,等待这样的机遇。当然,为什么海运后边还要说,为什么大鹏还要等待海运才能徒于南冥?这个后边还有交待。
扫描或长按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zs/20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