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南怀瑾庄子諵譁83

发布时间:2020/10/18 15:53:35   点击数:
专业治白癜风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入世应帝王

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逆,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这样一来,这个人生有什么意思呢?大有意思!因为这样的人,才真认清楚自己的人生,才会尊重自己的生命。“尽其所受乎天”,上天给我们一个生命,多么宝贵呢!我们要善于让这个生命,很自然地活下去,活到我们该走路的时候赶快就跑路,不要占着位子不走。尽其所受乎天,把上天给我们这个生命很自然、很舒服、很珍惜地活下去。“而无见得”,但是,活是活下去,我们光屁股来的,最后走的时候还是光光的走。赤裸裸的,来去无牵挂,而无见得,也没有什么属于我的,一切都归之自然。不但外物是天地生的,最后还归于天地,就是我们的生命,我们的肉体,也是天地生的,最后也要还之于天地,这是自然之理。“亦虚而已”,就是很空灵,很自在的,生活在这个世界。

内七篇到这里,一篇大结论,但是,你不要看着容易,觉得这个道理很有意思,你就是做不到!我们人生,我经常说有十二个字:“看得破,忍不过,想得到,做不来。”这就是我们人。这十二个字是我的咒语,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你看庄子这些道理,我们一听非常有理,只是做不到。要怎么样才能做得到呢?对不起,从《逍遥游》第一篇开始,就要有这个道的修养;有这个道的修养,才能真正做到这样,所以说很难。相反的说,你如果在道理上认通了,一个人没有道的修养,但是能够做到这个样子的话,至人之道也都得到了,自然就会成功了。所以正反是一样的道理。现在庄子做结论。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逆,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这是道的最高境界。至人,得道的人,“用心若镜”,心如明镜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这样。所有事物到镜子前面一照,一定有影像,但是如梦如幻。镜子照人,你马上就体会那个境界。自己看镜子里头的我,立刻会忘掉自己这个身体;不过要注意,不要常看,如果昼夜看镜子,只要七天七夜,这个人马上会离开这个身体了。这个不是绝对,而是非常可能,这是道家有的一个法门。这个法门不能轻易用,一个人在镜子里看自己,只要看镜子的影子,就体会到我们现在这个生命,的确是如梦中生。

现在这个秘诀露了,本来不露的,被一位朋友问了半天,才说出来,他去一试验,也体会进去了。所以用镜子处世,这个道理是什么呢?就是叫我们处世做人,有八个字“物来则应,过去不留”;照镜子就有,一切事物过去了,镜子不留痕迹,这个就是佛家讲的大圆镜智了,也就是明镜亦非台的道理。“不将不逆”这四个字,儒家程明道《定性书》也用上,得道人处这个世界,不将不逆。既不执著,也不欢迎,也不拒绝。你说我今天倒霉,遭遇一件很不痛快的事情,其实也没有什么倒霉,你天天都很舒服啊,不差一件不痛快的事情,否则生活太单凋了。那个不痛快来了也不拒绝,因为人需要一点不痛快点缀,不痛快过后来个痛快,你不晓得多高兴呢!所以一定要这么调剂一下。

“应而不藏”,就是镜子照东西一样,物来则应,过去不留,心中不藏。因此一切恩怨是非,过去不留;不是没有是非善恶,而是过去不留,此心很平静。“故能胜物而不伤”,能修养到这样才能入世。这一段很重要,尤其现在工商业的社会,大家生活忙碌,自己已经不是一个真人了。我们这些在工商业时代的人,二十一世纪的人,父母生下来那个人,一长大,那个原来的人跑掉了,后来活着的是假人,不是至人;都被物质环境忙碌得昏了头。要想真抓住自己是个人,应付二十一世纪的时代,必须要懂庄子这一段《应帝王》,入世能够“胜物”,不被物质所打垮,不被物质环境所诱惑。“胜物而不伤”,不会伤害到自己,我还是我。

这一段就是《庄子》的精彩部分,我们平常研究《庄子》,一翻开来,总把一条鱼变成大鹏鸟,看起来很精彩,其实那个一点都不精彩!那是电影广告,是序幕,真正的精彩在《应帝王》这一段,把出世之道,入世之道,都讲完全了。下面庄子的习惯,还有个话头,吊在下面给你参。

浑沌啊浑沌

南海之帝为鲦,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

现在一般人讲话,你这个事情太疏忽了,现在写成疏远的疏,照古文写,应该写这个“鲦”,太鲦忽了。鲦忽是句俗语,来源是说“南海之帝”,庄子很少提到“东西”,所以东西是我们提出来的,南子提“东西精华协会”,像东西;庄子只提南北,“南海之帝”,南海有个皇帝。帝者,就是代表主宰,他的名字叫“鲦”,北海呢!这个主宰名字叫“忽”,这两个都是宇宙的主宰,不过分在南北极,分区而治,他们不要竞选的,天生就是如此。

“中央之帝为浑沌”,中央有一个皇帝,这个主宰为浑沌,不是我们吃的馄饨,这是道家所讲的浑沌。这个浑沌就是阴阳混在一起。其实我们吃的馄饨,原始就是这个观念来的。所以肉啊,菜啊,面粉包在一起,就是浑沌的意思,这种样子叫浑沌。

鲦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

南北方这两个鲦忽,听起名字,这两个人很鲦忽,很冒昧;换句话说,我们把鲦的别号叫冒,忽的别号叫昧,两个人合起来就叫冒昧,冒昧就叫鲦忽。这两个冒失鬼啊,经常在中央老板浑沌那里碰面。“浑沌待之甚善”,他们来,这个浑沌当然就请吃馄饨啦!那就感情很好。两个人就觉得这个浑沌太好了,鲦与忽就讲了:

鲦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两个人就说这个浑沌,天天对我们那么好,吃了那么多了,我们总要报答他,想了半天,想到了,“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世界上的人多聪明!人为什么脑筋聪明,因为头上有七个洞,有脑筋思想,脸上眼睛可以看,耳朵可以听,鼻子可以呼吸,嘴巴可以吃,这些多重要呢!浑沌这个家伙啊,像个汤圆一样圆的,他没有开窍,我们唯有一个办法报答他,就是使他开窍。“此独无有”,他可惜啊,我们这位老兄浑沌就是太浑沌了,也就是混蛋的意思。“尝试凿之。”鲦忽他们要给浑沌开一个窍,所以这两位老兄,就到工具店买一个工具箱,开始工作。“日凿一窍”,一天给他开一个窍,“七日”,七天眼耳鼻舌身都开了窍,七个洞都开了。“而浑沌死。”而浑沌就死掉了。浑沌死掉就变面包了。这一下完了!庄子呀!就是那么幽默;所以读《庄子》,有时候我们读得会笑,他的文章就是这样。你要写风趣的文章,就要学庄子。

这一段也是非常有名的故事。所以,你们打坐的人,有时候静到气脉浑然入定了,第一步,就要得浑沌的境界,这是道家的术语。真得到浑沌境界的时候,那是真正定,不是昏沉定,六根不动了,内外隔绝了,本身里头的气脉也不动了,气脉都通了嘛,再不能打开了。如果你想再把气脉什么的,使它河车转动啊,任督二脉打开啊!那中间浑沌就死掉了。修道入定,必须要进入浑沌的境界,才是修道的基础,然后慢慢才能够阳神出窍。所以一般修气,转河车,修三脉七轮,为了什么?为了回到那个卖“浑沌”的家里去;那样,得道的基础就有了。

(全文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zs/18827.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