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庄子秋水之ldquo小大之辩

发布时间:2020/8/18 17:16:53   点击数:
请问是白癜风吗 http://www.bdfyy999.com/bdf/zhuanjiadayi/changjianwenda/19605.html

“小大之辩”

《庄子秋水》(节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第四篇课文。很多小伙伴都比较熟悉,今天我们试着将课文回归《庄子》,浅析其“小大之辩”。

庄子《秋水》本义是讨论价值判断的相对性,我们现在可以视之为相对独立的一篇选文,而给予积极的解释,获得新的启迪。《秋水》篇的主体部分是河伯与北海若的七番对话,教材只节选了其中的第一部分。

王夫之《庄子解》认为从“意”上说,《秋水》篇“因《逍遥游》、《齐物论》而衍之”?。换言之是指《秋水》是《逍遥游》和《齐物论》过渡的桥梁,其中七番对话就是在不断地“破”与“立”,围绕“小大之辩”不断论述。

第一个细节问题:“秋水”作何解释?在你心中她是否是这样的“‘望穿秋水”

然而,实际应该是这样的:

我们一起来看复旦大学教授陈引驰如何解析:

接下来,河伯觉得自己“大”,欣然自喜,进而来到北海,变了脸色,望洋兴叹。注意,“洋”目前有两种解释,一种为海洋,另一种与“望”连在一起做叠韵词

河伯自省,认识到相对于“北海”而言,自己是“小的”这是第一个“小大之辩”,也是属于空间范畴的。需注意,这里的“大方”‘如何解释?我们再来请教下陈教授。

接下来北海海神若的论述尤其重要。这段话用了一组组对比进而论述小大之辩。

同时,“春秋不变”引申时间范畴的小大之辩,对于大海而言,时间推移对大海的大小影响不大。北海若将自己与天地比较,又从“大”变成了“小”,因此,大小只是相对而言。并举例论证详细阐述。

这部分是进一步阐述说明大小、多少都是相对的:四海和天地比,四海小;中国和海内比,中国小;人和万物与九州比,人都是小的。

所谓五帝、三王、仁人、任士所从事的事业都不过是“毫末”,伯夷辞让周王授予的职位,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孔子谈论“仁”、“礼”,也都是“毫末”。伯夷为名,孔子为博,都是自多,都是错的。

请注意:“仁”与“任”如何解释?《墨经》有言曰:任,士损己而益所为也。这里是指儒家与墨家两大显学学说思想。

回顾全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本篇课文很简短但是蕴含多个成语:欣然自喜贻笑大方望洋兴叹。其实《庄子》的里的成语沿用至今的特别多,康震老师在百家讲坛《庄子的人生境界》的讲座中,就有列举《庄子》成语诸多作为讲座导语,并且表达了对《庄子》的喜爱。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庄子,也许,教材和影视作品中庄子是这样的

在阿达心中,庄子是这样子滴:

在阿达心中,《秋水》也是海洋文学中的经典之作,河伯和北海若也是海神文化的重要代表。

巩固学习

(此部分来源于古诗文网)

  本文是一篇以对话方式展开说理的论说文。在整体构思上,本文通篇采用寓言形式说理。作者虚构了一个河伯与北海若对话的寓言故事,通过两个神话人物的对话来展开说理、阐明观点,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庄子》散文在先秦散文中最富于浪漫色彩。

  论证上,多用形象比喻说明抽象道理,用比喻说理多是由个别到个别的比较论证法。运用比较论证法中,又包含性质相似的类比论证法,如“拘于虚”之井蛙、“笃于时”之夏虫与“束于教”之曲士之间的比较,便是类比论证;还包含性质相反的对比论证法,如“束于教”之“曲士”与“观于大海”,已知己丑、可与语大理的河伯之间的比较,便是对比论证。

《庄子》简介

此部分来源于“国学网”

《庄子》又称《南华经》,系庄周及其后学所撰。庄子(约前~前),名周,曾受号南华仙人,战国时期睢阳蒙县(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曾做过漆园吏,后厌恶仕途,隐居著述,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庄子》约成书于先秦时期。《汉书·艺文志》著录五十二篇,今本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全书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继承老子学说而倡导相对主义,蔑视礼法权贵而倡言逍遥自由,内篇的《齐物论》、《逍遥游》和《大宗师》集中反映了此种哲学思想。行文汪洋恣肆,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zs/18198.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