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青年论坛逍遥四径

发布时间:2020/1/3 21:25:07   点击数:

庄子《南华真经》提到一个很高的人生境界,即逍遥之境。如何抵达这一境界?庄子内七篇中的《人间世》和《大宗师》讲述了四个路径——心斋、坐忘、悬解、见独,直指那条逍遥之路。行进在万里长城十三关,我们不妨一起学习与细细品悟。

一、心斋

心斋,就是心的斋戒。斋戒有两大要点,心要诚,行须戒。心斋,也是一样。要诚于什么,如何是戒?庄子《人间世》借孔子之口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心志专一,不用耳去听而用心去体会,不用心去体会而用气去感应。耳的作用止于聆听外物,心的作用止于感受现象。气是虚空而能容纳万物的。只有大道能虚。人心能达到与道相合的虚空境界,就叫心斋。

《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就是虚,虚就是气。只有虚空如气,才能涵藏万物。做人如此,便是心胸之博大;做事如此,便是格局之广阔。这便是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真谛。这亦是典型的道家心性——虚静,典型的道家思维——通达。虚静和通达重在贯通阴阳之道——留,一定要通过放手;得,必然要通过放弃;取,必须要通过给予。而平常人留只是去留,得只是去得,取只是去取,与道相悖,自然事与愿违。能通阴阳,方知迂回;直来直去,越走越窄。所谓虚静,正是阴阳的混元之态。

道家所谓“不求而得,求而不得”,看懂其中的阴阳之理才能通透领悟和把握。修心养性要如此,不求才能丰盛;做人做事也要如此,不欲得才能大得。我们常说“虚心”,却很少有人了解其中深意。所以我们把它当做一种美德,而其实,那是一种高明的智慧和境界。

二、坐忘

坐忘,则是修的过程。何为“坐忘”?庄子《大宗师》借颜回之口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忘却自己的形体,抛弃自己的聪明,摆脱身心两重束缚,与大道融通为一,这就叫坐忘。

《大宗师》中,庄子让已经年老却容颜如孩童的神人女偊,自述了自己得道的七个步骤,最开始的三个步骤是“外天下”“外物”“外生”。连续三个“外”,昭示的也是悟道的过程,所以正是“忘”的真谛。什么是外?出来。出来得越远,才能忘得越彻底。我们的忘不掉,只是因为身在局中。

所以忘不是醉生梦死的逃避,而是从局中跳出来的守破离。跳出来,是为了做一个旁观者清的局外人,而不再是当局者迷的局内人。这既是为了清醒,也是为了自在。因为,人在哪个局内,必为局内的规则和关系所牵绊而受累,身心皆是如此。这便是不自在的源头。跳出来,就是跳出了束缚。如同青蛙跳出了那口井,井的外面,才是可堪逍遥的天与地。

如何能忘?所谓坐忘,便是要坐。这不只指修道之人的打坐入定,更是关乎所有人的静心。老子所谓“浊以静之徐清”,静下来浑浊的心就能慢慢沉淀清彻,便不再在杂乱纷扰中,也就出来了。静的法门,便是心斋中的“若一志”,心思专一,不论专一于什么,观心也好,做事也罢。恰如唐代李道子《太极拳授秘歌》所言:“无形无象,全身透空;应物自然,西山悬磬;虎吼猿鸣,泉清河静;翻江播海,尽性立命。”

三、悬解

坐忘之后,还需要“悬解”的验证和巩固。何为悬解?就是解除束缚。《大宗师》中说:“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谓悬解也,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结也。”得,是适时;失,是顺应。能够安心适时而顺应变化,哀乐之情就不会侵入心中,这就是古来所说的解除束缚。那些不能自求解脱的人,仍被外物所累。

安时处顺,才能悬解。如何才能安时处顺?此句言得失、哀乐,皆是世间事,办法恰恰就寓于其中。女偊总结自己得道的状态为“撄宁”,并说“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撄是动,烦动;宁是静,宁静。“撄而后成”,安宁和宁静从哪里来?从烦乱干扰中来,“静中得静未必静,动中得静方是静”,静中所得之静要经过动中的考验,才能算数;动中能修出一份静来,最是靠谱。

王阳明主张事上磨练,宋代高僧大慧宗杲认为能于动处悟禅者是为大彻大悟,庄子主张撄而后宁。世间皆是道场,活着便是修行,乃儒释道共同之真髓。静中的静,是夜深无人时的片刻安宁;动中的静,才是风吹雨打中永恒屹立的稳如泰山。山须经风吹雨打,人须经艰苦历炼。而这一切,需要去担当。这无关出世入世,只关系熔炼升华。

四、见独

精神的独立,最珍贵。见独,何谓“独”?便是道。老子所谓“独立而不改”。心斋是明道和悟道,坐忘和悬解是修道,见独则是见道。见独,如同禅宗的明心见性。这一步是女偊得道七步骤的第五步,其实是最终一步,后面的“无古今”“入于不死不生”不过是明心见性的境界而已。

《大宗师》中说,“朝彻,而后能见独”。什么是朝彻?早晨太阳升起,顷刻便刺穿驱尽那无尽的黑暗,哪怕这黑暗曾经再深重、再漫长。人生,其实也是这样,一悟那刻,一切烟消云散。最值得我们回味的是见独的这个“独”字。对于求道之人,“独”是宋代高僧圆悟克勤开悟时“只许佳人独自知”和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那样难为人道、自知自明的体验;对于我们普通人,则是历经打开思维、静心出离、世间磨砺之后,所获得的一种精神独立。这种精神的独立太珍贵。君不见,世间多少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操守丧尽,都是因为不得这份独立的清醒和高贵。见独成在中庸,要在中正,亦如《论语》所言:“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总而言之,庄子心斋、坐忘、悬解、见独的四个步骤,对于悟道是明理、实修、熔炼、得道的历程;对于人生,则是在不断抵达四种人格——明白人、局外人、担当人和独立人的过程中,实现一种心智圆融。其中的逻辑是:有一份通达事理的明白,才能有抽身而出的清醒;有一份局外人的看破,才能有对自己和世间的真正担当;能够担当得起来,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人。所谓道不远人,庄子的逍遥,用平实一点的话说,也不过是四个字:明、出、立、正。

黄宇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







































中科白癜风医院善行天下
白癜风医院诚信承诺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zs/17536.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