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知识 >> 中华文化论坛年第5期目录及摘
目录
摘要
七十年来的巴蜀文化研究
◎段 渝
新中国成立以来,借助于大量考古新材料的面世,巴蜀文化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在巴蜀的族属、地域、古蜀先民的迁徙,巴蜀的社会经济,巴蜀古代文明,巴蜀与中原和周边文化的关系,巴蜀文字以及巴蜀文化与南方丝绸之路等方面,取得了大量重要成果,在有些问题上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巴蜀文化的研究,在
以下三个方面,即:巴蜀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形成、巴蜀文化与中原文明及周边文明的关系、巴蜀文化与南方丝绸之路的关系方面还有待深入。
巴蜀文化;考古新发现;文明起源;南方丝绸之路;中原文明
段渝,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古蜀祭祀传统观察
——以金沙遗址祭祀区为例
◎周志清
金沙遗址是成都平原商周时期的都邑性中心聚落,其“梅苑”东北部的堆积有特定边界,出土遗物有着特定的组合和特殊的质料及非生活用品等特质,应是商周时期古蜀人的一处祭祀区。祭祀区的考古发掘与研究表明,金沙先民的祭祀传统复杂而多样,祭祀方式与祭祀对象历时性特征显著,凸显出古蜀社会发达的神权体系与超稳定的社会结构特征。
金沙遗址;祭祀区;古蜀文化;神权;自然崇拜
周志清,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
官·师·生:锦江书院与清代蜀学复兴的三种力量
◎刘平中
作为“全川书院之首”,锦江书院一直是清代四川人文学术的中心与策源地。官斯土者:弼教兴学,以“不坠文翁遗绪”为己任;掌院者:实心讲授,作育多士,培养四川急需的各种人才;肄业者:蹈德咏仁,追前贤懿轨,主动延续蜀学根脉与精神特质。他们勠力同心,相与为一,开创了巴蜀文化历久弥新、继往开来的复兴模式,成为推动清代蜀学从式微走向繁盛的三种核心力量。
蜀学;锦江书院;石室
刘平中,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清代温州的民间信仰
◎朱海滨
民间信仰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宗教信仰传统,本文利用方志资料,对清代温州府境内的民间信仰分为天下通祀、地方祀典及祀典之外的民间信仰三类进行概括、介绍,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民间信仰与国家祀典的关系,指出清朝政权通过吸收部分民间信仰进入祀典对百姓进行教化,而民间信仰又尽量迎合国家祀典的事实。
关帝;天后;文昌帝君;杨府君;陈夫人
朱海滨,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
战争中的乡村防御:清代陕西寨堡的修筑及其特征
◎罗 权
清代陕西省寨堡的修筑主要集中于清初、嘉庆、同治三个时期,而以后两个时段最为集中。嘉庆时期,清廷将筑寨作为消弭战乱、重塑乡村秩序的重要手段,官方力量广泛渗透于寨堡修筑与管理中,体现在高度重视它所发挥的作用,将筑寨的成效作为奖惩地方长官的指标,制定了细致的寨堡章程,进行系统规划,地方长官躬亲倡率,并官给经费支持等。同时,士绅阶层普遍在筑寨活动中提供人力物力,充当实际领导角色。同治以后,国家难以再为乡村防御提供支援,寨堡往往因陷入孤立而难以防御。
清代;陕西;寨堡;聚落
罗权,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生态文明研究中心暨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副教授
走马贩蜡:四川宁属蜡虫贸易演变研究
◎牟旭平
蜡虫贸易是白蜡产业链下的跨区贸易,研究蜡虫贸易有助于理解区域间的经济与社会互动。四川宁属蜡虫贸易经历了兴起、繁荣到衰落的基本过程。蜡虫贸易的兴起与繁荣,得益于四川嘉定地区白蜡产业的不断推动,移民对宁属山地虫园的持续开发,以及社会秩序的稳定。蜡虫贸易的衰落,则是因宁属社会动荡所致。宁属秩序稳定与否,不仅影响宁属蜡虫贸易的兴与衰,还牵动着整个四川蜡虫贸易格局的演变。
蜡虫贸易;秩序变动;贸易格局
牟旭平,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元曲双渐与苏小卿本事发微
◎谢桃坊
北宋士人双渐与苏小卿确有一段情事,它在南宋中期以后成为市民文学的重要题材。元代戏
文和杂剧保存了一些曲文,而元散曲中则有大量关于双渐与苏小卿本事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描述了妓女苏小卿和官吏黄肇、书生双渐、茶商冯魁的复杂的婚恋关系。元代作家们在处理此题材时,突出了茶商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意义,深刻揭示了社会生活的真实,尤其表现了元代文人的思想情感和新的价值观念。
元曲;双渐;苏小卿;茶商;豫章
谢桃坊,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
《列子》校释补正
◎李大明
古今学者对《列子》的研究,成绩斐然,但仍存在不少需要继续探索的问题。今录八条,
对《天瑞篇》引“《黄帝书》”的有关问题、“处常得终”文字的校订、“舜问乎烝”张湛注引郭象注与《庄子·知北游》郭象注的异文校订、“孙子非汝有”语词的考订,《黄帝篇》“赞”“淫”词义的训释、“列子问关尹”的校释、“悬水三十仞,流沫三十里”的校释,以及《说符篇》“白公问于孔子”的书证,略作补正,以求教于学术界同仁。
《列子》;校订;训释;补正
李大明,四川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
季芝昌“引疾”始末及其诗歌中的疾病书写
◎张 剑
晚清重臣季芝昌在闽浙总督任上的辞职被人认为是见几知止、谦让勇退,然而从其手稿日
记和奏折中可知,其辞职之因并非是厌倦官场或是知止全身,而是有病不堪重负。季芝昌在日记中对于疾病的记载偏向简单,但在诗歌中却有较丰富的表现。这种纪实性文献和审美性文献的对读,折射出季芝昌面对疾病时不同的人生态度,在现实世界里不愿对人倾诉的病痛,在文学审美的世界里有时可以实现转移乃至超越、升华。
季芝昌;疾病;日记;诗歌;手稿
张剑,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论顾诗灵和他的小说创作
◎陈思广 李雨庭
顾诗灵的创作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其创作大体可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年到年的抒情感伤时期;二是年以后的叙事转向时期。在灰暗的氛围和感伤的语调中流露出悲观的情绪是其感伤时期创作的鲜明特点。从年代开始,顾诗灵的思想开始倾向左翼,以“左兵”为笔名的《天下太平》即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之后,顾诗灵从事革命的实际工作,创作锐减,逐渐淡出了文学界。虽然如此,顾诗灵(左兵)的代表作《天下太平》所体现的真实性、时代感及乡土气息以及由之生发的文学史意义不应忽视。
顾诗灵;小说创作;左兵;《天下太平》;文学史意义
陈思广,西安文理学院人文学院教授;李雨庭,陕西国际商贸学院人文学院研究生
再论新时代道教文化现代性诠释的机与理——从萧萐父先生的学术旨趣说开去
◎盖建民 刘雪涛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萧萐父先生曾在四川求学任教,为当代四川哲学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是萧先生一贯的学术旨趣。道教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在新时代对道教文化作出现代性诠释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萧萐父先生的学术旨趣以及一些具体的科学论断出发,在学理上回答新时代对道教文化进行现代性诠释的理论依据、解读方向、以及具体途径等问题。我们认为与时偕行、革故鼎新是道教文化现代性诠释内蕴的理论根据,同时这种诠释应以与现代科学精神相调适为解读方向,提倡仙寿合修,从医学养生学视角诠释“神仙信仰”为关键途径。从而推动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萧萐父;道教文化;现代性诠释
盖建民,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刘雪涛,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
道教服食名方二仙膏传承及其应用
◎何振中
龟鹿二仙膏是明代道教医家创制的以血肉品为主药的服食方,内丹家用之于炼养时筑基补亏,而医家进一步将其用于治已病治未病。明代中期以来,龟鹿二仙膏作为效验服食良方在全国各地广为流传,成为不少地区药铺(老字号药铺)的重要成方配本,至今仍得到传承并服务于社会。
二仙膏;服食方;治未病;治已病
何振中,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
关于青云谱净明道院开山祖朱道朗的几点考证
◎陈立立 武向春
朱道朗是明末清初在江西将全真道与净明道融合的关键人物。他在年开始创建青云谱净明道院,与马常住商定了净明派辈分字号,确定人员辈分。主持修订了《青云谱志略》,支持胡之玟编纂了《净明宗教录》。本文考证了上述两书于年刻印,考证了朱道朗于年在南昌明藩王府出生,属于明代宁王朱权后嗣。
朱道朗;青云谱;净明道;宁王后嗣
陈立立,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武向春,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比较文学变异学中的文化结构变异
◎王 超 曹顺庆
比较文学变异学分为流传变异、阐释变异和结构变异三种范式,结构变异又分为文学、文论和文化三种形态。文化结构变异是最深层次的复合式变异,它是指接受国根据本国文化发展的实际需要,对他国文化进行适应性改造,继而形成新的文化变异形态,它们从根本质地上改变了接受国文化结构体系,并形成一种具有生产性、孕育性的文化新生力量,推动接受国文化的转型发展。文化结构变异的一般规律,对当前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跨文化比较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实践意义。
文化结构;儒家文化;启蒙主义;文化发展;文化交流
王超,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曹顺庆,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四川大学杰出教授
转自:中华文化论坛白癜风吃什么比较好北京治疗最好白癜风医院的偏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zs/17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