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知识 >> 庄子人生最高级的享受,是清福
南怀瑾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明朝有一个人,每天半夜跪在庭院烧香拜天,一直拜了三十年。
有一夜,终于感动了一位天神,天神说:你天天夜里拜天,很诚恳。你有什么要求,请说吧。
这个人想了一会儿,说:我什么都不求,只想一辈子有饭吃,有衣服穿,不会穷,没有病痛,无疾而终。
天神听了说:哎唷,你求的这个,乃是上界神仙之福。
你求人世间的功名富贵,要官做得大,财发得多,都可以答应你。但是上界神仙之清福,我没法子给你。
故事戛然而止。我们至少可以看出:清福,不是一般人能享受的。
01
前些日子,大伯在单位办了退休。从一个小有权利的处长,变成了一个普通退休老大爷。
没退休之前,大伯整天忙得团团转,好像单位里的人个个都离不开他。但岁数大了、身体每况愈下,终于退休,自己也不禁松了口气。
不料等真正退了休,大伯却又得了焦虑症。他心里的弯转不过来,每天早晨还是6点就起床了,保温杯接满热水,夹着一个旧公文包,就往原单位走。
每次都是走到半路上才忽然明白,自己已经退休了。回家吧,可回了家,自己又做什么呢?
没了工作,好像生活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空洞,大伯变得无所适从,手脚都没地方放了。
有事做的时候,期盼能偷得浮生半日闲;无事可做该享清福的时候,却又渴望能有点事做了。
好在大伯以前就有看书的爱好,他收拾了一间书房,又买了些文人书在家看。
看来看去,本来不懂生活的大伯,慢慢学会养花、写字、会泡好茶、还会做小菜,每天闲情逸致,倒也享福。身体也慢慢好起来了。
大伯本来在同学圈里年纪最大官儿最小,退了休以后,倒是成了老友们所羡慕的对象。大伯说:他们地位高,忙得连喝茶养花的时间都没有,哪里有这个清福呢?
02
大伯最喜欢看汪曾祺的书。汪曾祺是个极有意思的人,那时人家写小字报表忠心,汪曾祺也跟着写小字报表忠心,他却这样写:
“我爱我的国家,并且也爱党,否则我就会坐到树下去抽烟,去看天上的云。”
人家被打成右派,叫苦不迭。汪曾祺因为这个小字报,也被打成右派,却还说自己三生有幸。
他从舞文弄墨的学者,被下放到农场做工人,起猪圈、刨冻粪、喷农药,和大家同吃同住,汪曾祺却乐在其中。
因为表现好,他又被调到坝上的马铃薯站画《图谱》,孤单一人驻守坝上。
汪曾祺却说自己:真是神仙过的日子。没有领导,不用开会,就我一个人,自己管自己。
这时正是马铃薯开花,我每天趟着露水,到试验田里摘几丛花,插在玻璃杯里,对着花描画。
自己一个人在坝上,什么也没有,只有各种土豆。一般人早就被逼疯了,汪曾祺却能乐在其中,享受清福。
有句老话说:会享清福的人,走到哪里都享福;不会享福的人,给他金山银山也愁苦。此言不虚。
03
谈到汪曾祺,就不得不说说他的老师——沈从文。
沈从文的才华极高、名声极大,下笔一字千金,本应有个热闹、忙碌、富足的晚年。
可沈从文却告别了热闹的文艺界,从文学转到服饰学,隐居研究学术。
沈从文自述中说,自己前半生历经了繁华与荒芜、历经风雨波折,后半生,只想清闲、平淡地活着,这样就很好。
这不禁让诗词君想起亚历山大和第欧根尼的故事。
相传亚历山大大帝巡游某地,遇见了正躺着晒太阳的第欧根尼。
这位世界之王非常尊敬地上前问:我有什么可以为先生效劳的吗?
不料第欧根尼回答说:只有一件事,请不要挡住我的阳光。
据说亚历山大事后感叹道:如果我不是亚历山大,我就愿意做第欧根尼。
岁数大了,欲望渐消,地位再高、钱再多,却生活忙碌,没有自己的时间,又能享受到什么福分呢?
04
庄子说: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在庄子看来,寂静是万物的根本,人也只有在寂静中,才能更好地感受生命,认识自己。
寂静的地方,远离一切烦恼争论,大自然的美和大自然的快乐,才有心境去享用。
庄子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真正做到无事于心,无心于事,自己自在,随缘任运,那是至高的人生境界。
只有会享清福的人,才能体验到这种逍遥游的仙人之境。
无事晒晒太阳,在树下吹吹清风、和家人邻居聊聊天,给花浇浇水,内心安定平静,不再急躁,现世安稳,岁月静好。
大道至简,是宇宙万物发展之规律,是中华文化之精髓,是中华道家哲学,是大道理极其简单,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大道至简,不仅被哲学流派道家、儒家等所重视,也是人生在世的生活境界。
近代以来,以“知识就是力量”为先导的启蒙理性开始成为人类征服自然与改造自然的思想基础,最大程度释放了人的生产能力与创造能力,带来了现代化的巨大成就。然而,随着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深入,其负面影响也日渐成为阻碍人类走向更高发展层面的巨大障碍。与启蒙理性驱动下形成的“征服自然”理念相比较,中国传统天人关系思维中的天人相参思维可以裨补西方理性至上思维的缺陷,为解决当前人类共同面对的现代化问题提供中国式解决思路。
从道法自然到天人合一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有言:“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这精确地概括了殷周时期中国古代社会所经历的剧烈变革。历史上每次重要的社会变革,最后必定要体现在制度与文化的革新上,殷周之际社会变革体现在文化更新方面的重要内容就是传统天人关系的革新与重构,其结果是到战国末年形成天人相参思维。天人相参思维的早期逻辑演变过程先后经历了由天命至上向道法自然的转变、由道法自然向天人合一的演进。
在西周以前,天是神圣之天与义理之天的结合,是人与自然的共同主宰。经历殷周之际的社会历史剧变之后,周人深刻反思商朝失败原因,认为殷商由于不行德治而失天命导致灭亡。殷鉴不远,故西周时期特别重视天命观念。随着周人理性思辨能力的进一步加强,《尚书》提出了“天命靡常”的疑问,开始对天的神圣属性产生怀疑,进而提出“以德配天”的新思路,打破了传统天人思维中神圣之天与义理之天并重的均衡。随着以宗法制为基础的西周家天下权威的日渐衰落,这种天命怀疑论思潮不断发酵,人们开始逐渐以理性为工具,对神圣主宰之天的权威进行全面的祛魅运动。这种思潮发展到极致,由道家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完全褪去了天的神圣外衣,让其从属于道与自然,在天人关系中完成了从神圣之天与义理之天共同作为人与自然的主宰向理性之天单独作为人与自然主宰的转变。此后,法家更是进一步把理性原则功利化。
然而,神圣传统的失落,也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和社会伦理底线的失守。正如孔子所见,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人们在现实生活与精神层面上被双重放逐天外。痛定思痛,思想家们开始结合新的时代主题对理性至上进行反思,为恢复社会稳定与心灵宁静寻找新的理论根据。
孔子通过恢复周礼,开启了重新寻找历史人文传统中合理因素来服务于时代需求的先河,同时提出仁作为调整社会秩序的新观念,为理性与传统的和解打开了方便之门,也为进一步寻找失落的崇高奠定了基础。由于孔子处于理性至上的鼎盛时期,所以在天人关系上保持了谨慎的态度:“子罕言性与天道”。他 陆九渊有言:“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此理同;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此理同”;面对现代化所引发的近代社会转型与文化重构,作为西方哲学史上哥白尼式革命的始作俑者,康德说:“有两种事物,征服了整个精神的历史,我们愈是思索,就愈难以抑制赞叹和敬畏:头上的星空和心灵的法则”,表达了与中国传统天人相参思维同样的精义。因此,我们要善于将古今中西的经验加以融会贯通,取长补短,为解决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提出极高明而道中庸,极广大而尽精微的创新思维。
大道至简,大道无形,大道无法,这是一种大道自然、返朴归真的高级功态。在这种清净无为、忘我无私、天人合一的状态中,不求长功,功力自然上长;不求治病,身心自然调整;不求功能,功能自然显现;你不求大小周天,百脉自然畅通,最深刻的真理是最简单最普通的真理。把最复杂的变成最简单的,才是最高明的。最伟大的人仅仅因为简单才显得崇高。
大道至简,人生亦简。开悟,深奥了就简单,简单了才深奥,从看山是山,到看山是山,境界不一样,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到简单,就是升华。生活的意义在于简单,人修炼到一定程度,会淡泊一些事,会简单,你可以理解别人,但别人不一定理解你,其实人不在理解,在认同。
精于心,简于形。拷问灵魂这是人的终极问题,简不仅是一种至美,也是一种能力、一种境界。看透了不说透,高境界;朦胧地看,心透;透非透、知未知,故意不看透,才是透彻;知道世事看不透,就是透,透彻后的不透彻,明白后的不明白,难得糊涂是真境界。
“大道至简”是做人的智慧,做人做事要将一件复杂的事情化为简单,那是需要智慧的。将繁杂的事情回归到简单,要有智慧、能力,也要有决心。有智慧的人都喜欢大道至简,因此,功和利,不可趋之若鹜;名和财,不可为之所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我们要简简单单的做人,踏踏实实的做事,用智慧化难为简。
为名利尽抛宠辱,清纯似儿时天真的童贞,朴实如父辈耕耘的沃土,只有心情平静的人方能视见“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的悠闲,听闻“荷风送秋气,竹露滴清响”的天籁,感受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空旷。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人,所以他能够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绝句;欧阳修也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他在谪居时仍能悠然自得的写出《醉翁亭记》。
大道至简,人生亦简。简不是物质的贫乏,而是精神的自在;简不是生命的空虚,而是心灵的单纯。大道至简是最高的道理往往是最简明的,人要学会简单、简朴生活、简捷行事,放下自己的私心杂念,当超出自我欲望的牢笼,当真正忘记自己的思想,忘记自己的意识,进入忘我忘物的状态。
人生的繁出于惑,以“仁”抗拒诱惑,以“智”解除困惑。不惑,才是人生由繁入简的标志。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人生百态,须当从一而终。乐以忘忧,简以存真,才是人生的“大道至简”。
有个大道至简、平常心是道的故事:一个行者问老道长:“您得道前,做什么?”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问:“那得道后呢?”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老道长:“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老道长和行者的对话让我们开悟,许多至高至深的道理都是含蕴在一些极其简单的思想中。
大道至简,人生易简。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生存方式和生活道路,走过岁月、走过生活,心里有许多的感慨,一切放下,一切自在;当下放下,当下自在,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并不需要放在心里,人生的很多负担并不需要挑在肩上。一念放下,才能感受到简单生活的乐趣,才能感受到心灵飞翔的快感。要想改变一些事情,首先得把自己给找回来。我们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我们应该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我们要用最少的悔恨面对过去,用最少的浪费面对现在,用最多的梦面对未来。
天地之道,简易而已。人生苦短,诸事不想太复杂,简单生活。人生这部大戏一旦拉开序幕,不管你如何怯场,都得演到戏的结尾。成长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在于有些路段,只能自己寂静地走,快乐工作、简单生活才是幸福生活,人要懂得知足常乐,所有的哀伤、痛楚,所有不能放弃的事情,不过是生命里的一个过渡,你跳过了就可以变得更精彩。
最好的生活就是简单生活,一盏茶,一张桌,一处清幽,日子平淡,心无杂念。可是简单的生活却需要百般的努力,这样才会无忧无虑欣然享受生活。生活总的来说是完美的,不完美的是心态,不懂得欣赏的人,就会用挑剔把一切变得有残缺。简单做人,率性而为,把握分寸,随遇而安,坦然接受现实;简单做事,不惹事、不生事、不怕事,不悔、不怨、不惜自己所做的事。
人生就是一场漫长对抗,有些人笑在开始,有些人却赢在最终。试着微笑,试着回眸,放松自己,不强求、不萎靡、不浮躁。简单生活,随心、随性、随缘,做最好的自己,知足、微笑、淡然,即使再苦再累,只要坚持往前走,属于自己的风景终会出现。
生活容不容易,关键看你怎么活。处境在于心境,心境改变了,处境也会改变。你向生活要得越多,你就会变得越紧张、越复杂,生活也就越不容易。反之,你对生活要求的越少,就越容易满足,越容易快乐。江山明月,本无常主,得闲便是主人;大道至简,活在当下,知足便能常乐。
悟入无怀之静境,一轮之心月独明,尽显心静之境界;心静自然从容洒脱,持心若水笑面人生,更现心静之魅力。人生在世,平淡才是最真,静默才是最美,生命里最持久的不是繁华,而是平淡,不是热闹而是清欢。保持一颗童心,不开心的时候,心无遮拦地向朋友倾诉烦恼,开心的时候,肆无忌惮地开怀大笑,也许所有的忧愁会在倾诉中流走,所有的紧张会在大笑中释放。像孩子一样,简单生活,快乐生活,保持心灵原生态,一切都是美好的。
生命里总有一个故事,想讲述却难以开口,就这样在心底,渐渐谱成了曲。人就是这样,得不到的永远向往,失去了的,才会觉到珍贵。所谓的,得失、情缘、风景、驿站,都在时光的尘烟中,慢慢淡散。虽然,有些事情放下很难,但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终究会走远。
人的一生,注定要经历很多。红尘路上,有朗朗的笑声,有委屈的泪水,懵懂的坚持着,有成功的自信,有失败的警醒,每一段经历注定珍贵。生命的丰盈缘于心的慈悲,生活的美好缘于拥有一颗平常心,生活简单让人轻松快乐,想法简单让人平和宁静。因为简单,才深悟生命之轻,因为简单,才洞悉心灵之静。
享清福就是这么简单,也就是这么艰难。清福,是人生最高级的享受;能享受清福的人,都是高人。
学习国学经典
品鉴传统文化精髓
细读哲学人生
用经典的国学力量
来感悟人生的智慧
夏季白癜风发病原因北京哪家治白癜风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zs/15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