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知识 >> 南怀瑾老师我们都是自己的影子在做事,背后
--------------
浙江诸暨的洞山良价禅师。洞山禅师打坐用功几十年,他在浙江出家,后来到了江西,这些都是当年大英雄人物。洞山是个山名,山水下来形成一条溪水,他过溪水时,太阳照下来,溪水里头有个影子,他看到影子开悟了,写了一首偈子。
你们注意啊,洞山是曹洞宗,你看今天日本,还有全世界禅宗都是在他的教化之下。今天全世界一提禅宗,就说到曹洞宗。洞山悟道的这一首偈子很有名:“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
唐宋的国语是广东话,“渠”就是他。“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他正是我,我不是他。“应须恁么会”,唐朝时候的白话,意思是如果你那么理解他,“方得契如如”你差不多懂得佛法了。好!这一首诗你们都记得。
现在我跟你们解释一下,讲到文字我有点傲慢了,尤其是禅宗你更不懂了。先不讲洞山经过溪水,看到影子开悟的,你们读过《庄子》没有?庄子说,人在太阳下走路有个影子,影子外面还有个影子,看到过没有?你们都没有留意。尤其夜里在稻田里走过,你就看得很清楚了。月亮照到我们这个身体,身体有个影子照在稻田上,你的影子外面还有一圈发亮的,庄子叫它魍魉。那个魍魉的光圈问影子:喂!你老兄怎么一辈子没有主张啊,一下子蹲下来,一下又站起来,一下又走路,一下又睡觉,你自己没有主张吗?
那个影子答复魍魉,你不知道啊,我做不了主,我后面还有一个老板做主的。他说走我就走,他要睡我就睡,他要站我就站,他要坐我就坐。可是我这个老板他也做不了主耶,他后面也有个东西,叫他睡他就睡,叫他死他就死,叫他走路就走路。《庄子》在几千年以前就讲过这个。
你要想,我们的脑子,我们的思想,我们一辈子做事,是第六意识这个思想指挥我,要这样做、这样讲。“我”做不了主啊。“我”其实是“他”耶!这个是宾,客观的,后面有个主观的指挥。你以为那个主观了不起吗?后面还有个董事长耶,那个董事长谁也没有见过,所以这个生命是这样的。
然后你看洞山,他从溪水上面过,看到自己的影子,开悟了。“切忌从他觅”,不要跟他走,我们的情绪、感觉、思想,打起坐来,这里不舒服,那里又气动,这里有感觉,都是跟“他”在跑耶!这不是道啊!你从“他”那里解决问题,解决不了,是不行的。“迢迢与我疏”,你越顾虑这个身体,就离开越远,你一辈子跟不上,你要找到自己那个灵性,做主的那个东西。“我今独自往”,你超越了这个肉体,超越了物质的环境,“处处得逢渠”,就找到那个真正生命的老板了。
可是现在生命这个身体是不是他变的?是他变的。“渠今正是我”,今天这个身体是我吗?他是我。“我今不是渠”,这个不是我的生命,后面有个老板,这个肉体是虚假的。“应须恁么会”,你要从这个里头去体认,“方得契如如”,差不多懂得佛学了。
“切忌从他觅”,如果你跟着感觉知觉在跑,都是跟“他”。所以临济宗讲宾主,这个是客观的不是主观。你那个知道感觉,知道舒服不舒服,那个生命的主体不是在这个上面。这首偈子要好好记得哦。你碰到的都是“他”,都是生理,肉体、物质的作用。他现在这个生命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可是真正的我不是这个身体,不是他。
好!现在回过来,我只好给你们讲禅。你说夜里睡着什么都不知道,一片无明。那一片无明也是他,不是我。我究竟在哪里?“夜半正明,天晓不露”。因为古道参禅参了半辈子,所以今晚送他一堂,这个课程是额外超出来的,详细没有跟你们讲,这里头的珍珠宝贝太多了。
要明心见性是干什么?能够见到本来面目。譬如前天讲到洞山祖师,他过河的时候见到自己水里头的影子,他悟道了。影子不是我,我也不是影子。以洞山祖师见道的因缘来讲,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走路、讲话、做事一辈子,都是我们的影子在做。譬如我们大家从台湾、香港、上海到这里来,都是影子在做;你究竟在上海,还是在台湾,还是在香港呢?
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
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
这是洞山祖师悟道的偈子。“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都是影子,都不是我。“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他说你应该这样去修行,“方得契如如”,才达到佛的境界。
“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这是讲知性这个问题。但是我们讲了半天不是在说道理,而是要大家真的认识修行要从安那般那修呼吸入手,才可以很快即生证果的道理。这个重点你要认识清楚。所以先从知息入、知息出开始。
《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
----------------
(洞山宋代古桥——逢渠桥)
洞山良价悟本禅师,曾到沩山那里参访,沩山拿洞山没办法,就指定他到云岩道人那里去。他在云岩那里悟了一点,不彻底,当时他要走了。
自性本来无相,大家都一样,难得不相见。洞山这时候难过了,觉得师父很可怜。云岩骂他:像你这样行吗?学禅要有大丈夫的气派,你还有世俗的感情,牵挂着,放不下,我走了,又怎么样?
到这里,洞山才起疑情,更怀疑了。
后来过一条溪水,看到水中自己的影子,这一下大悟了,才作了悟道的偈子,“切忌从他觅”,什么是“他”?我们找气脉,找念头,这些都是“他”,越找越远,不行的。
“我今独自往”,灵光独耀,迥脱根尘时,处处都可以找得到他,“处处得逢渠”,这个渠是真的我。
“渠今正是我”,等于我们现在看到这个身体,这个身体是“他”,不是真的我,可是现在活着,渠今正是我。
真正的我在哪里?“我今不是渠”,可不是他,他会改变,十岁跟二十岁不同,现在的我,头发都白了,已与年轻的我不同了,这个会改变的不是真正的我。
“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要在这个地方去找,找到了,你才懂得真如自性的那个道理。
庄子齐物论有一则寓言,“罔两问影”,我们在太阳下走路有几个影子?影子外面还有个圈,称罔两。它问影子:你怎么不规矩,一下坐着,一下躺着,怎么这么乱来?影子告诉罔两:你不知道,我还有一个老板,他坐着,我跟着坐;他躺下,我只好跟着睡。他又说:我的老板也做不了主,他的背后还有一个大老板。“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禅宗不过把佛法用功的方法,归纳到文学境界,但与佛经的道理,还是一样的。洞山禅师的悟道偈子,再重复讲一次:“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
一般修道的,都是从“他”找。他包括了心理、身体。尤其什么任督二脉,什么境界光明,都是他,清净境界也是他,如果一直在“他”上面下功夫,一直在妄心上追求,越修就越远了。
我们参究洞山师祖悟道的偈子时,不要忘记一件事,那是当年,他因为过溪水,太阳照着,溪水把他的影子照出来,他看了自己的影子因而悟了。这个境界要把握住,在这个时候“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到处都碰见他,“渠今正是我”,他现在正是我,我们这个身体是他,他变成我了。“我今不是渠”,实际上,我们那个本性,虽然并不是这个身心,可也并没有离开身心。要把宾主两个合拢来,“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并不是说已见道了,是近于道了,可以入道了。
《如何修证佛法》
******
赞赏
可通过识别下方北京治疗白癜风到那家医院白癜风专科医院北京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zs/15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