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知识 >> 至善园索道专栏齐物论如何对待世界
《齐物论》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属于认识论的范畴,庄子主张人们在认识上的相对性,没有绝对正确的观点、也没有绝对的是非标准,但实际上,庄子更多关心的是实践的问题、关心的是生命的主题。
庄子发现人们常常喜欢在认识问题上钻牛角尖,内心充满了排斥他人观点的绝对性意见,有我无你,辩个你死我活,于是生命的精彩就被这种认识论上的纠结给遮盖了,心胸愈来愈窄,境界愈来愈小,距离逍遥游也就愈加的遥远了。
于是庄子用齐物论来为人们卸下繁重的心理包袱,从而为追求更高的境界打开心灵的窗口。可以明确的说,庄子齐物论的主旨是关于生活态度的问题,而不是关于知识的问题。
庄子的“齐物论”就要希望世人能够放弃万事万物的差异,放下分别心,更要放弃争论,摆脱有形的物体对无形的生命的束缚,学会用心灵来观照世界,从而达到一种“丧我”的人生境界。
一句话,通过认识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而达到“不遣是非而与世俗处”的修为,所以齐物是一种心态。
人的生命能量是有限的,每天都需要不断补给,同时也在不断消耗。当生命能量的补给少于消耗时,这就是人到了老化阶段。
真正浪费能量最大的是在心灵里面的浪费,比如说生气和烦恼等等。俗话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就是这个道理。
同样的,庄子也认为情绪大起大落会伤害人的生命力,而其中最可怕的伤害就是辩论和争斗,辩论和争斗是从一个人的心里面损耗一个人的生命力最严重的方式。
在庄子的故事中,喜欢辩论的惠子虽然头脑聪明、口齿伶俐,但却不懂得齐物的道理,不懂养生之道,不知内充其德,只是外神劳精,以致形怠心倦,出现一副可怜的模样。就是因为惠子总是以为自己的观点绝对正确,总以为争论就能得出正确的观点。其实无知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自以为是。
庄子说:具有真正的大智慧的人往往是心胸宽广而豁达的,相反,那些只有一些小聪明的人却会抓住细枝未节不放手、斤斤计较于小事,而拘于智巧的言论则是非常琐碎、没完没了地讲述细节。
庄子批判争论,首先是在心态上批判。庄子认为追求真理至道的人,应该有一种舒适愉悦的心境,因为自然的奥秘本也是如此的逍遥自适,庄子观念中的“道”就是一个“逍遥自适无目的有巧妙的造化安排。”
因此真正追求道的人在与人交流观念之时,也应该表现出一种自在轻松的情怀,但是我们看到庄子所说的这些小聪明的人那一个不是好强雄辩、勾心斗角、损人害己、彼此伤害呢?哪一个人物展现了自得其乐的宁静舒适之胸怀呢?所以他们从生活情调上就已经悖道甚远了。
社会议论众说纷纭,各不相让,成为思考这些问题的人们堕入痛苦的深渊,庄子期望为其解脱桎梏,为了彻底根除人们无休止争论的习惯,庄子要引导人们思考关于认识的根本性问题,庄子从知识的绝对性问题下手,对于所有的社会议论在理论的建构上瓦解它们的绝对性。
人们之所以去争论不休还有一个认识论上的原因。这种认识论告诉人们事物有一个绝对真理,人的判断也有一个是非标准。庄子告诉人们这种认识论是错误的。
庄子拿这三个生活中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为例子:一是住,什么是最好的住处?二是食,什么是真正的美味?三是色,什么是真正的美色?
庄子说,人们在潮湿的地方睡觉就会使腰部患病甚至会诱发半身不遂,泥鳅也会如此吗?在高高的树木上居住会让人们心惊胆战、坐立不安,猿猴也会如此吗?人、泥鳅、猿猴三者究竟谁的居处的标准是唯一正确的呢?人吃牲畜的肉,麋鹿吃草芥,蜈蚣吃小蛇,猫头鹰和乌鸦则吃老鼠,人、麋鹿、蜈蚣、猫头鹰和乌鸦这四类动物谁吃的才是真正的美味佳肴?猿猴把猵狙当作自己的良偶,麋喜欢与鹿交配,泥鳅则与鱼交尾产子。毛嫱和丽姬,算得上是人间的美女了,但是鱼儿看见她们和见到其它的人一样会深深地潜入水底,鸟儿见了她们也一样会疾疾地飞走,麋鹿见了她们照样撤开四蹄飞快地逃离。人、鱼、鸟和麋鹿这四者究竟谁的眼中看到了真正的美丽呢?
既然在生活中大家最常见、最关心的问题上,都没有一致的标准,那我们为什么还老要争论呢?
庄子说,如果我和你辩论:假如你赢了我,难道就说明你肯定是对的,我肯定就是错的吗?如果我赢你,我一定对,你一定错吗?假如我赢了你,我就一定是对的,你就一定不对吗?是我们之中一定有一人对、一人错吗?还是我们之中一定有一个人对、一个人错吗?还是我们二人都对?还是我们二人都错?我跟你都不知道。抑或是我们两个人都是对的?或者是我们两人都不对?我们俩谁也不知道。世人受到辩论本身的昏昧不明,谁来决定我们谁是对的……
庄子这么一番绕口令式的论证,其哲学上造诣我们就不说了,但他的良苦用心,我们要理解,他就是要告诉人们,不要争论。
我们现在知道,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也没有绝对的客观,当然也就没有绝对的是非标准了。你自以为你对了,其实你也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根据自己的经验得出的结论而已。所以,当我看到这样的宣称的时候,从来没有怀疑过说话的人看到了一部分真实的世界。但问题是,他看到的并不是全部。我呢?也是一样。
所以,我们要意识到每个人只能看到世界的一小部分,和历史中的这一个瞬间,我们对这个世界会更加好奇和理智。只能看到世界的一部分并不会妨碍我们形成自己的观点。
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时,可以做好一点的地方是,当我们表达观点的时候多一些对别人观点的尊重,并且时刻提醒自己,自己看到的仅仅是世界的一部分这一事实。
想要辩论胜利就要避免争论,但读过老庄著作的人都会认同,因为老子在《道德经》中就强调,不争是最大的胜利,这和庄子主张的不争是同样的道理。
认识到了“不争论”、“不遣是非”的道理,庄子还给出了一个方法以及人需要达到的一个修为。这个方法就是“齐物”,这种修为就是“丧我”。
庄子举了个朝三暮四的故事。
“朝三暮四”是什么意思呢?养猴人给猴子分橡子,说:“早上给三个,晚上给四个”。猴子们听后暴躁不安。于是养猴人改口道:“早上给四个晚上三个,好不好?”猴子们听了都高兴地手舞足蹈起来。
通过这个寓言庄子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你这一生一直在斤斤计较,其实不过是朝三暮四的事情,原本属于你的东西,你拼命提前就抢到了手中,你还沾沾自喜,以为自己成功了。
一个掌握了“齐物论”的人,他学会了从本质上来看待判断事物和看待人生,万物在他的心中没有了分别。
庄子“齐物论”的另一个表述就是“物化”。庄子用自己做的一个梦来阐述“物化”的道理。庄子有一次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了快乐飞舞的一只蝴蝶,多么愉快和惬意的蝴蝶啊!全然忘记了自己是庄子。猛然间惊醒,茫然失措之时发现自己原来是庄子。于是庄子提出了一个疑问,他说:到底是庄子梦见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了庄子?这个问题谁能作出回答?这个是非谁又能辨别清楚呢?这就是说,物和我是分不清的,是融为一体的,这就是“物化”。
庄子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物本来没有质的差别,生死物我都是自然万物的变化而已,没什么根本的区别。人们没必要非要分出个差别,任其自然吧!把万物看成一样而不去追究所以然,这就是“道”,向“道”学习,拜“道”为师,与“道”相通相同,就不会有什么烦恼。
万物尽管千变万化,都只是道的物化而已。庄周也罢,蝴蝶也罢,本质上都只是虚无的道,是没有什么区别的,这个“物化”也就是“齐物”。
“物化”的关键就在于这个“化”字,而不是说真的万物都是一样的,而是说万物可以想到“化”,通过“化”,物和物的界限、人和物的界限、人和人的界限就消失了。鲲可以化为鹏,庄子可以化为蝴蝶,白骨可以化为生命,万物通而为一。
人要领会到“化”的意思,就一定要领会“丧我”。一个心里没有我的人,他的心已经和万物合为一体了,所有的区别都随着我的消失而消失了。
破除“我”的执念,才能在处世掌握“化”的方法,真正做到游心于物,游心于道。因为你的内心的力量已经足够强大,大到能够和他人、他物进行畅通无阻的交流。
掌握了齐物论的方法,也就是掌握了大和小之间的辩证法,懂得把大的看小和把小的看大的道理。
庄子说,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意思就是天下没有什么比秋毫的末端更大,而泰山算是小的了;世上没有什么人比夭折的孩子更长寿,而传说中年寿最长的彭祖却是短命的。在这里,大与小之间的相互转化,就是庄子齐物论的要点所在。
什么是把大事看小?绝不是说大事情也不重要,而是一种心态,不是无所谓的意思,而是心无旁骛、专心去做的意思。
什么是把小事看大?不是斤斤计较、吹毛求疵的意思,而是注重细节,从小事中体悟大道理。
很多时候,从细节、从小事更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性、看出一件事的端倪。细节不一定能决定你的成功,但却可以决定你的失败。老子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正是这个道理。
享受健康,白癜风公益惠民活动白癜风那里能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