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庄子后学对庄子无情思想的继承与改变

发布时间:2018/3/15 7:58:28   点击数:

内容摘要:庄子的“无情”,是人性中本无对外物欲望的求取之情,是人生而即有的一种自然性情,同时也是人追求自然本性,改变现在追求名利之“我”的一种方式。庄子后学在此思想上的继承,是对待外界名利欲求采取“无情”的态度,达到追求自然真情的目的,继承了以“无情”作为追求本性的方法手段这一层面。庄子后学对此思想的改变,是认为人并非生而“无情”,人性是趋向于恶的,“无情”单成为了方法,不认为“无情”是人的一种性情,异化了庄子原本思想中“无情”与人性的关系。

关键词:《庄子·盗跖》庄子后学“无情”思想

《庄子·盗跖》篇是探究庄子后学思想的重要篇章之一,此篇的主旨虽然是批判名利观念,[①]但在细节处却能捕捉到庄子后学对人对待名利,应采取“无情”态度的阐发。庄子后学对人该怎样对待名利这一观念,继承了庄子的“无情”思想,却又对其做了新的改变。

一、庄子“无情”思想的体现

晁福林先生认为,在《庄子》中,性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自然存在,而情是人的喜好、厌恶之类的情感。[②]也就是说,性是人的天性,而情是在对待外物中,人所拥有的情感,包括人对待所发生的事件和所遇到的事物,应该采取的情感。在庄子后学中,出现了情性有时可不分离而论的思想,如对于“性命之情”即性情,是由人的本性自然生成的情感,则就无法情性分离而论。[③]其实庄子思想中,处处体现着的“无情”观,也是一种性情不可分而言之的思想。

庄子明确提出“无情”,是在《庄子·德充符》一篇。《庄子·德充符》篇末云:

有人之形,无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于人;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眇乎小哉,所以属于人也;謷乎大哉,独成其天。

惠子谓庄子曰:“人故无情乎?”庄子曰:“然”。惠曰:“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恶得不谓之人?”惠子曰:“既谓之人,恶得无情?”庄子曰:“是非吾所谓情也。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惠子曰:“不益生,何以有其身?”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今子外乎子之神,劳乎子之精,倚树而吟,据槁梧而瞑。天选子之形,子以坚白鸣。”[④]

此处庄子所言之“无情”,是认为作为一个人,出生时有的仅是形状外貌,而没有喜怒好恶之类的情感,也就说人的自然性情就是人本无情感欲望,庄子此处其实将“无情”作为性与情的一个统一。判断事情的对错是庄子所认为的情,而庄子认为的无情之人,是不会因为是非判断而有损他的身体。此无情之人,恰恰是因循自然之道不人为培养“情”,不益生人生而没有的是非观念的人。如此看来,庄子认为对世界进行人为价值判断的人,就是“有情”之人。而人生来只有形貌,人不应对世界的是非进行价值判断,不徒增人生来就没有的“情”。

庄学所说的“情”,包括发生于人身上一切与自然相反的意识、情感、行为,“无情”就是顺其自然。[⑤]“无情”可以使人抛弃附加于人本真之上,纷扰人天然德性的世俗虚妄之情,恢复自然真情。[⑥]

此种世俗虚妄之情,包含层面甚广。在对于追求名利方面,庄子表示要除去追名逐利之情,即对名利“无情”。最典型的是《庄子·秋水》中曳尾涂中和惠子相梁的故事。庄子不愿意成为楚国丞相,也无心与惠子争魏国相位,在庄子心中,对于做官博取功名,他是极度反对的。“死而留骨贵”,得以看出庄子认为争得名利的世俗之情是对人自然本性的违背,因而他追求“生而曳尾于涂中”,追求自然本真,保持人无情感欲望的自然性情。

对于仁义礼乐的追求,也是为庄子所不赞同的。仁义礼乐被庄子认为是刻意曲折人的自然本性的刑罚。在《庄子·大宗师》篇,庄子借许由之口,表达尧黥人民以仁义,劓人民以是非,儒家提倡的礼制恰恰违背了人的自然状态。而庄子提倡的,是摒弃仁义礼乐的“坐忘”境界。在庄子虚构的孔子与颜回的对话中,颜回先是“忘仁义”,后“忘礼乐”最后达到“坐忘”之境。《庄子》一书中的“坐忘”、“心斋”、“吾丧我”,都是一种相似的境界,就是无是非,无仁义礼乐,无因外物而生的情感,即“无情”性情。

人本无对外物的欲望和情感,可以说就是庄子“无情”思想的总结概括。无论是名利、仁义是非,甚至是人们最重视的死亡,在这些事情面前,能够“无情”,正是庄子所追求的。譬如庄子希望人们对待生死的态度,是“善吾生”同时也“善吾死”。在《庄子·大宗师》中,有庄子的生死观: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彼特以天为父,而身犹爱之,而况其卓乎!人特以有君为愈乎己,而身犹死之,而况其真乎!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已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⑦]

对于生死,清人郭庆藩在注解此篇时,有如此感慨:而流俗之徒,逆于造化,不能安时处顺,与变俱往,而欣生恶死,哀乐存怀。斯乃凡物之滞情,岂是真人之通智也![⑧]庄子对待生死,是将它们等同看待,生与死,都是天命,而非人为的。在曹础基对本节的主旨概括中,曹先生认为,庄子思想无所谓得,亦无所谓失;既乐于生,也乐于死。[⑨]庄子思想中看破得失的观念溢于言表,但庄子是否认为生与死都乐,或许还值得商榷。事实上,庄子的“善吾死”是对于“善吾生”而言的,目的是将生死等同,采用同样的态度对待生死,而并不是真的认为生死都是快乐之事。庄子思想中对待生死的态度其实是“无”,也就是顺其自然,无过多复杂的情感,无悲无喜,在死亡面前从容自然而不极度悲伤恐惧。

由此看来,庄子的“无情”思想,其核心是追求自然本性,即对待外物,应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不应做过多的价值判断,也不应萌生太多情感,以此达到“神人无己”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吾丧我”。庄子的“无情”,既是人的自然性情,也是人为了追求自然本性,去除现在已经受外物干扰的、渴望名利私欲情感所应采取的一种方法。

二、《庄子·盗跖》篇中的“无情”思想

庄子后学继承了庄子的这种“无情”思想,在追求人自然本真方法上的作用。

在《盗跖》篇,庄子后学借盗跖之口,批判了儒家推崇的上古贤君。

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黄帝尚不能全德,而战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尧不慈,舜不孝,禹偏枯,汤放其主,武王伐纣,文王拘羑里。此六子者,世之所高也,孰论之,皆以利惑其真而强反其情性,其行乃甚可羞也。[⑩]

庄子后学认为,这几位上古贤君,都并不是值得称赞的,他们因为被名利所

蛊惑,违背了自己的真性情。在黄帝之前的神农时代,人们生活恬静,宽舒自适,没有相害的意念,[11]而黄帝之后,有了仁义道德,反而追求名利争夺天下之主,失掉人的本真。如此,庄子后学认为,由于黄帝之后,给人们增益了仁义道德观念,使得人逐渐追逐名利,因而要追求本性,就的除去向往名利之心。而去除此心,就需追求人自然本真。

《盗跖》篇中对追求自然的具体做法做了表述:

……无为小人,反殉而天;无为君子,从天之理。若枉若直,相而天极;面观四方,与时消息。若是若非,执而圆机;独成而意,与道徘徊。无转而行,无成而义,将失而所为。无赴而富,无殉而成,将弃而天……[12]

此段中庄子后学认为追求本心,既不是追求小人所求的利,也不是君子所求之名,而是应顺应自然顺应天理。也不应在意是非曲直这些由外物引申的判断标准,不固执于自己的行为,不助成仁义,不为富贵奔走,不要急于求成。就是对待是非名利,需采取“无情”态度,去除自己已形成的追求名利之心。进一步说,庄子后学认为的追求天性自然,就是不被外界的名利富贵干扰,不被社会灌输的仁义是非影响。概括之,就是人需要没有追名逐利、求取仁义是非之情,即人需要对待名利的“无情”之情。

《盗跖》此篇,对儒家礼教规范及俗儒显达观念做了抨击,主张对自然性情的追求。[13]这继承了庄子思想中对名利的“无情”态度,以无名也继承着庄子对自然本性的向往。

庄子后学实际上对庄子的“无情”思想有极大的改观。庄子“无情”思想的本源是人的性情本就“无情”。对于庄子的人性观,学界看法不一,有认为庄子的人性即物我合一的状态,[14]也有认为庄子的人性观就是人性“朴素”。[15]笔者更赞同庄子的人性“朴素”观,庄子并不认为人性是善或是恶,或是非善非恶,而是以回归人性最初的状态为意志。人性本朴素,“无情”是人的本性中自然生成的性情,道与之貌,天与之形,因而人也无需外界强加给人的对仁义道德、功名利禄的欲求之情。

《盗跖》篇中,庄子后学是继承了庄子人性观的一部分:

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积薪,冬则炀之,故命之曰知生之民。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16]

此段庄子后学与庄子同样,推崇远古时期的社会,推崇此时民性的朴素,无道德名利的束缚,推崇无为的政治思想。庄子后学承认民性朴素,承认远古人民“无有相害之心”,但庄子后学的人性观却与他们承认的民性朴素相矛盾。

庄子后学的人性观,并不是人性朴素,也否认了人本性中自然生成的“无情”性情。在盗跖批评孔子的言语中说到,“今吾告子以人之情,目欲视色,耳欲听声,口欲察味,志气欲盈。”[17]可见,在庄子后学思想中,人的性情中是有向着欲望的趋势的,是有人性恶的趋势。同样,在不足与知和的对话中,有“且夫声色滋味权势之于人,心不待学而乐之,体不待象而安之。夫欲恶避就,固不待师,此人之性也。”[18]庄子后学在此明确指出人之性,对于人来说,声色、滋味、权势等,人们不用学习了解这些,就知道这些都是让人心情快乐的事物,对声色权势等事物感到快乐并趋求它们,本就是人的本性。庄子后学的性恶观,是对庄子人性朴素的一种极大改变,也同时否定了人“无情”的性情。

庄子所认为的对声色权势的欲望,是由后天受外界影响而形成的,并不是人性中原本存在的,但庄子后学在继承庄子需要追求自然的思想的同时,却又认为人性本恶。对于庄子后学,“无情”成为一种追求自然的方法,而对庄子,“无情”是人性朴素而产生的人对外物的情感,是人自然而有的性情。庄子后学之于庄子的“无情”思想,可以说继承了因循“无情”追求自然本真的方法,却变异了“无情”与人性的关系。

三、结论

简言之,庄子的“无情”思想,是性与情的连接,是人的自然本生的一种性情。庄子的“无情”思想,在方法论方面,指导着庄学追求本性,劝导人们摒弃人在外物的影响下,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所沾染的追求名利、重视仁义礼乐的思想。这些思想都不是人生而就有的,因此本就不属于人的本性本真。同时,“无情”亦是人自然本性的一种性情,正是因为人本“无情”,所以人本就无在外物影响下的追名逐利之情。

对于庄子后学,继承了庄子“无情”思想中方法论的这一层面,却没有继承庄子人性论的层面。庄子后学的性恶论趋向,受到战国后期性恶论的影响,[19]因而庄子后学对待庄子“无情”思想,仅仅将其当做一种追求自然性情、顺应自然的变化的方法手段,去除了“无情”是性与情的一种连接,是人的本性自然生成的情感这一思想。

当然,无论是庄子还是庄子后学,其“无情”思想的最终去向,其实是一致的,就是回归自然本性。

[①]参见曹础基:《庄子浅注》,北京:中华书局,年版,第页。

[②]晁福林:《试析庄子的情性观》,《中州学刊》年5月,第页。

[③]同上文,第页。

[④](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年版,第~页。

[⑤]止庵:《樗下读庄》,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年版,第82页。

[⑥]张辉:《庄子“无情”说发微》,《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10月,第页。

[⑦]曹础基:《庄子浅注》,第页。

[⑧](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第页。

[⑨]曹础基:《庄子浅注》,第页。

[⑩](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第~页。

[11]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年版,第页。

[12](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第~页。

[13]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第页。

[14]王永豪:《自喻适志不识周——从“蝴蝶梦”看庄子人性思想内涵》,《社会科学战线》,年第十二期。

[15]萧汉明:《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论庄子的人性朴素论与德行修养观》,《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1月。

[16](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第~页。

[17]同上书第页。

[18]同上书,第页。

[19]晁福林:《试析庄子的情性观》,《中州学刊》年5月,第页。

赞赏

长按







































北京哪个治疗白癜风医院好
北京哪里医院看白癜风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zs/15061.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