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共读道德经第五十章

发布时间:2017/12/15 13:58:41   点击数:

《道德经》的第五十章讲两种养生之道。《道德经》共读分享两个版本,一是根据春秋战国、西汉早期出土的文本重新校订的《道德经古本合订》(复旦大学李辉教授勘定);二是《道德经》今本(曹魏经学家、哲学家王弼编著)。

古本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

死之徒十有三。

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

夫何故也。

以其生生之厚也。

盖闻善执生者,

陵行不避兕虎,入军不被甲兵。

兕无所揣其角,虎无所措其爪,

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也。

以其无死地焉。

今本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

死之徒,十有三;

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

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

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

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

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老子禅解》

出生入死。

出生必然入死。这是描述我们的身体、肉体,有生就一定有死。生死是两极,生是因,死就是果,生死二相本身是一对因果,这是必然的。生死二相,有其特征: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在从生到死的过程中,生的状态,就是那种活泼泼的,活得蛮好的时候,大概占十分之三;死的状态,就是活得不好的、病痛难过的时候,占十分之三;还有一种“人之生,动之死地”,“死地”就是形容飞来横祸的状态,这是刚好去到某个地方结果撞上倒霉或危险事情的时候,也占十分之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为何会这样呢?因为太看重这个肉体生命了。从古到今人们都讲究养生,“以其生生之厚”,太执着于肉体之生。然而有生必有死,这是因果,所以生死等分各十分之三的结果是必然的,跑不掉的。当注重肉体之生的时候,已经落入死局了。

但是十分之三分之后还余有一分。这余下一分才是老子所要说的重点。前面三分,都是世俗谛的情况,余下一分,是胜义谛。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我们的生命中,除了肉体之外,其实还有一个自性,这就是“盖闻善摄生者”。“摄生”,就是可以控制生命,而不仅仅是“养生”,是完全可以主宰这个肉体。那么何人能“摄生”呢?只有肉体的主人。这个主人就是我们的自性,也就是余下的那一分。所以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第三十九章)。就是这个·“一”,是最关键的。

这个摄生之“一”者,厉害到什么程度呢?不入死地。所以“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是犀牛;路上不会遇见犀牛、老虎,打仗不会遭遇强兵。这两句都是比喻安住自性的人不会遭受飞来横祸。而且“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就算是碰上了,犀牛也没办法用角顶,老虎也下不了爪,兵也不知道往哪里砍。其实一个道者,他与一切万物“同”,可以与万物交流、对话,所以这些动物根本也不会去伤害他。从功夫来说,开启喉轮就可以有这样的能力,在密宗属于秘密灌顶的内容;那么如果心轮打开,是智慧灌顶,修证到了,可以令河水倒流。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为什么一个道者能这样呢?因为没有死地,自性是一种空性,是空无的,无形无相,没有生死,所以任何威胁都伤害不到。更何况证入自性的人,得到五眼六通,即使有什么事情,事先也早已经知道了。打个比方(只是权宜之说,不一定准确,莫要执着)以五眼为例,天眼是能看得见世间、出世间的一切,但无法了解其来龙去脉,所以能够不开窗而知外相;慧眼是可以了解万物的来龙去脉,比如看到一个杯子,就知道它生产于何处、何人何时购买、材质如何、将来何时何处因何缘由破碎,相当于有宿命通;法眼是看到之后还可以让它改变,可以转物,比如一朵花,看到了之后可以让它常年不凋谢;而最高的佛眼境界,是完全自动化,看到了根本不去想要怎么弄,自然而然随缘而变化。菩萨还不能自动化,只有佛可以?这就是“善摄生者”,也就是自性,也就是道。

《老子今注今译》

人生在世,大约有十分之三是长寿的,十分之三是短命的,这些都是属于自然的死亡。另有十分之三的人,本来可以活得长久,但是贪餍好得,伤残身体,而自己糟蹋了生命。只有极少数(十分之一)的人,善于护养自己的性命,能做到少私寡欲,过着清静朴质、纯任自然的生活。

《解读老子》

“十有三”:世人有的长寿,有的短命,也有的自寻死路,这三种人大致各占三成。其中,自寻死路的人,原本想要照顾生命,结果却适得其反。现代人的养生观念正有此一隐忧,而老子的建议是顺其自然。其次,这三种人占了十分之九,还有另外十分之一呢?应该是指稍后所谓的“善摄生者”。这样的人有十分之一吗?老子显然并不悲观。“以其无死地”,因为他没有任何过度的欲望,所以不会受到兕虎、兵刃(比喻世路崎岖、人情险诈)所害。

对于此章中“以其无死地”一句,庄子是这样解释的:“子列子问关尹曰:‘至人潜行不窒,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栗。请问何以至此?’关尹曰:‘是纯气之守也,非知巧果敢之列。……夫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无隙,物奚自入焉?夫醉者之坠车,虽疾不死,骨节与人同,而犯害与人异,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坠亦不知也,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中,是故物而不慴。彼得全于酒,而犹若是,而况得全于天乎?圣人藏于天,故莫之能伤也。’”这句话对老子的“以其无死地”是一个很好的注脚,只要人能够依照天道行事,那么外患就不能侵入其身,他就不会走向死亡的领域。所以任继愈先生说:“老子看来,这个世界到处埋伏着危险,生命随时受到威胁。他主张处处小心,不要进入危险范围,只有无所作为,才最安全,最足以保全性命。”(《老子新译》)老子生逢乱世,他看到人生危机四伏,生命安全随时随地受到威胁,因此他主张不要靠战争、抢夺来保护自己,不要以奢侈的生活方法来营养自己,而是清静无为、恪守“道”的原则,他不妄为,不伤害别人。别人也找不到对他下手的机会,这就可以排除造成人们寿命短促的人为因素。老子以本章文字对人们进行劝说,希望人们能够做到少私寡欲,清静质朴、纯任自然。

▼▼点击阅读原文马上收听《道德经》八十一讲

赞赏

长按







































北京专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复方斑蝥胶囊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zs/14402.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