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庄子逍遥游第二讲小大之辩

发布时间:2017/11/4 15:16:04   点击数:

在《庄子·逍遥游》的第一讲中讲到《逍遥游》让中国读书人心怀鲲鹏之志,但“九万里而图南”需要强大的力量才能实现,在面对现实的时候往往遇到挫折,也就产生了很多“怀才不遇”的文人。与此相反,孔子“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在平凡中追求高远,在日常中积累力量的人生态度更值得我们学习。在今天这一讲中继续谈谈如何从点滴中积累,在平凡中超越。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決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蜩与学鸠,就是蝉和小斑鸠,听到鹏要九万里而图南,它就笑了,我啊,努力地一跳,翅膀一拍,就飞起来了,能撞到榆树,枋树上就可以了,枋树即檀木,要是飞不到树上,顶多就是掉在地上,这样也挺好的呀,干嘛要到九万里而到南方去呢?真是吃饱了没事找事。这是蜩与学鸠对鲲鹏之志的态度鹏。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庄子作为鲲鹏的辩护人,他说适莽苍者,到郊外去,像苏州到天平山、穹窿山游玩,中午在山上吃顿饭,一天一个来回肚子还是饱饱的。而到百里远的地方去,现在坐高铁就很方便,几十分钟就到了,庄子的时代靠走路,骑马车,就要过一夜才能到百里之外的地方,要宿舂粮,准备一个晚上的干粮。如果是要到千里之远,得三月聚粮,准备好足够的粮食,要三个月来准备粮食。《诗经》中有不少是描写远行,远征的诗,像《君子于役》就写到“君子于役,不知其期。君子于役,苟无饥渴”。出门远行,最重的是准备粮食。之二虫又何知?这个蜩与学鸠只在家门口转悠,对九万里外的世界毫无兴趣,也就不需要积累什么力量。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小知不及大知,知,一般的解释是智,小的才智或者是知识,当然还谈不上是智慧。小小的才智肯定是及不上大的才智。小年不及大年,我们经常听老人家说,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这就是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朝菌,早上长起来的菌类,到了晚上它就干掉了,当然不可能有一个月的时间,晦朔就是有一个月。蟪蛄不知春秋,蝉到了秋天就是所谓的寒蝉凄切了,很快就死掉了,它不知道有一年,它生命的历程是很短暂的,这叫小年。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楚国的南边有一个灵龟,像《西游记》通天河的那个大龟。冥灵,一般解释为神龟,它是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那么春秋冬夏一合是二千年为一岁,这是神龟的岁数。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在《西游记》里的蟠桃园,八千年结一次果,这是大年也,生命很漫长。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这一句找了好多资料,都没讲清楚,说完大年小年,接下来就说彭祖,他活了八百岁,所以说乃今以久特闻,他的长命是很著名的,众人生年不满百,像虚云老和尚活了岁,那都是很少见了,一般的人比起彭祖,就像是小孩子。他活了八百岁,一般的人活了七八十岁,十分之一,这不会感到很悲哀吗?事实上这个不亦悲乎,既是众人之悲也是彭祖之悲,在《南华真经副墨》里讲到了这一层意思,彭祖对于一般的人来说是以久特闻,但是彭祖的八百岁对于刚才说的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大年来说还是很短暂的。人的寿命再怎么长,相对于大年来说依然是小年。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有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羽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汤和棘都是指商朝的贤人,在《庄子今注今译》根据闻一多的说法补了“汤问棘曰:上下四方有极乎?棘曰:无极之外复无极也。”我个人觉得这句补不补对文章来说没有多大的影响。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有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穷发就是不毛之地,像那个冰岛,北极,不毛之地,穷发之北,就是不毛之地的北边,有个冥海,叫天池。天池里面有条鱼,其广数千里,前面是说到三千里,背若泰山,这里讲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不知道到底它有多长,这个鱼叫做鲲。有鸟焉,其名为鹏,仅从文字上来说就是穷发之北有鸟焉了,没有说鲲化为鹏,这里发生了一点点的变化。背若太山,羽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太山就是泰山,这个鹏的背若泰山一样那么大。羽若垂天之云,它的两个翅膀张开来像天上的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趁着台风到了九万里,到了九万里就是离开了云层,后背靠着青天。且适南冥也,飞到南方去。这里又用了汤和棘的对话,反复地讲这个鲲鹏的故事。

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那个斥鷃听到这个事后也笑鹏,干嘛要到南冥去,搞得那么幸苦。我在树和草之间跳一跳,扑腾扑腾,数仞而下,七尺为一仞,大概跳个十几二十米,翱翔蓬蒿之间,在蓬草,蒿草之间,杂草丛中跳来跳去。此亦飞之至也,这是我能飞到的最大限度了。彼且奚适也?你看他干嘛要他要跑到南冥去呢?南冥有什么好玩的,我在草丛里蹦蹦跳跳不也挺好吗?这就是小和大之间的辩,大部分的注释书都解释为辩,分辨的辩,小大之间的分辩,或者说是两者不一样的地方。蜩与学鸠,斥鷃对鹏九万里而图南的态度,这就是小大之辩,小年大年,小知大知之间的分辩,或者是分别。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知,是知识,才能,他以自己的专长能够做好一个官,这里的官,用今天的话来说是专业人士,能胜任自己的工作,把他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不会出现明显的疏漏、错误,这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行,是行动能力,也可以理解为管理才能,能够管理好一个乡,一个镇,一个区,或者再大一点就是一个市。德合一君,德是德能、才德,德合一君,就是他的才德符合一个君国的要求,大概能够做到省长、部长,拿现在来说就是中央直管干部了。一官、一乡,偏重于一个人的知识、才能,到了这里就需要德行修养了。而征一国者,征,为信,就是在一个国家里有信用,一个国家的人民都相信他,到了这个境界应该是比较大的才德了,也可以说他在某方面的才德得到举世公认,像那些大师级的学者,也可以说达到了而征一国的境界。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刚才说的知效一乡,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这四类人仅局限于自己的才德,还是像蜩与学鸠,斥鷃的眼光来看自己和世界,还没有超出世间。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宋荣子有的注解人说是宋銒,对于上面的四类人宋荣子觉得他们还不够好,看到他们沾沾自喜的样子,忍不住要嗤笑一番,这有点像孔子对于子路志向的“哂之”。宋荣子能达到什么样的一种状态呢?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宋荣子能够达到整个世界都称赞他,而他也不觉得怎么样,也不洋洋得意,整个世界的人都非议他,都不认可他,他也不会沮丧,感到挫折。为什么他能不沮丧不自满不得意呢?因为他能够达到了定乎内外之分,他对内,对自己内心,对外,对外界的各种影响是有定力,有定见的,是明白的。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他能够分辨出什么是荣,什么是辱,什么是有尊严的,什么是耻辱的。并不是别人夸你奖你就是有尊严的,并不是别人非议你就是受到耻辱,能够达到这个境界。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宋荣子对于这个世界未数数然也,不急急忙忙的来追求世间的名利,对这些东西都不太感冒了,虽然他能够做到这些,他只是冷眼看世界,还没有太多的树立或者说是建树,还没有自己的东西。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这就讲到了列子,列子能够御风而行,就是凭借着风就能够飞起来了,像风筝一样,现在我们坐飞机也是御风而行。泠然善也,轻飘飘的,很轻巧,看起来挺好的,而且他一去就是旬有五日,驾着风到处去游玩,十五天才回到家里面,当然比孙悟空的筋斗云要差一点。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这里的致福,好几种注释都语焉不详,在《庄子发微》里面说,这个福就是指前面的那个内外之分,荣辱之境,这叫致福,未数数然也。我是觉得这么讲的话,总还是差那么一点,因为列子他能御风而行,不那么急急忙忙去追求那些福,福德,福报,这个福应该来说还是要比前面的“内外之分,荣辱之境”有更高的境界,下面会讲讲我自己的一些理解。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列子御风而行不用走路了,也不用骑马了,但是他还是需要有所依赖,需要借助风,还不完全无待。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若夫乘天地之正,这是说随顺天地自然之道,自然之性,自然的法则。而御六气之辩,六气一般的注释是阴阳、风雨、晦明,六气之间的变化。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能顺应天地的法则,驾驭六气的变化,随顺万物,以游无穷者,不是旬有五日而反,而是无穷,跟天地合一了,所以他就不用再依靠、借助什么了。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至人就是达到人的最极致,有点像太虚大师说的“人成即佛成”的意思;神人,神而化之的人;圣人,崇高圣明之人。一般的解释都说至人,神人,都是圣人的一个状态,忘记了自己,不在乎有什么功德,什么功劳,名声了,就是连“己,功,名”这个概念都超越了。

刚才把庄子的原文用自己的话简单的解释一下,反复品读这一段,有三点让我感受最深刻的地方。

第一点是,小知大知,小年大年。刚才说到的“众人匹之不亦悲乎”,人活一辈子,也就是几十年,比起冥灵、大椿来说当然是小年,而且是像朝菌一样的小年,那么对于我们人来说如何从小知转化成大知,从小年转化成大年,这是庄子要我们去思考的。

蜩与学鸠,斥鷃,它们一辈子都在蓬蒿之间,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就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活一辈子,不管它活了一千年还是一万年,其实它还是小知,因为它的眼界是非常狭隘的,这就是小知小年。我们人只有几十年时间,如何从小知到大知,从小年到大年呢?庄子所讲的冥灵、大椿,这些都是故事,关键点就是众人匹之不亦悲乎,人的小年比大年是很悲哀,很渺小,怎么去超越它,怎么能让我们短暂的几十年生命尽可能的有大知,尽可能让生命得到延长。在读古书的时候,读陶渊明也好,读庄子也好,当进入到他的那个意境里面,会感到能够跟古人相通,这个时候,小年其实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变成了大年,小知慢慢也会变成大知,不会固着于自以为是的那个地方。蜩和学鸠,斥鷃,它们自以为是,讥笑鹏干嘛要九万里而图南,当自以为是的时候就变成了小知小年。而我们打开自己,让自己回到历史当中去,回到时间的长河里面去,去跟古人相通,这样的话我们的生命会得到很大的延长。比如读张继的那首“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当你进入这首诗的诗境时,是能够感受到诗人的呼吸,体验到他的心绪起伏,而历朝历代的诗人在这首诗上又作了很多诗,也表达了他们各自的情绪,各自的所思所想,这样你的小知就会慢慢变成大知,你的小年就会变成大年,这是我在读这一段的时候特别有感触的地方。去年写了一首绝句:“架上闲书满,幽兰陋室中;遥接千载意,一气乃相通”也表达了与古人感通的意境。

第二点是对“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对这段也有比较深刻的感受。我们读庄子的时候千万不要被他的文字迷惑了,他为什么特别要提出来“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其实他告诉我们,要达到圣人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是需要从小知到大知的转化过程,需要从知效一官开始再到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这恰恰也是儒家所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么一个次第,达到了治国才能够慢慢的说“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能够把世间法完成得好了,世间法你修好了,出世间法才能有基础。佛教所说世第一法,世间法达到顶点了你才能出世间。

一般的中国读书人读了庄子,便胸怀鲲鹏之志,但他不太能够反省到自己真实的水平到底是怎么样的,真实的能力是怎么样的,你能达到什么样的状态,其实这是很需要去反省的。“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要踏踏实实,一点一滴的积累。我对这一点上也是有比较深的感受,一个人的修行、修养确实是要从自己身边人的关系开始入手,你的亲密关系怎么样?这个地方是非常重要的,你和你的亲密关系,你和你自己周围最紧密的世界都是很冲突的话,根本就谈不上什么其他的志向、理想,什么鲲鹏之志,万里之志,根本谈不上,这是庄子苦心提醒我们的。不要一上来就要无己、无功、无名,要无我,放下我执,看到很多学佛人容易犯这个毛病,学了一点,就要放下我执,要慈悲,要修行,要解脱,一大堆,其实根本就做不到,反而自己逼自己,搞得很多道德焦虑,搞得自己里外不是人,跟自己的亲密关系是很糟糕的,就只好抱大腿了,抱着佛腿不放,整天只想着自己拜佛、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其实跟他周围紧密的世界是很隔离的。学了一点东西很容易变成了阿Q,成为麻醉自己的借口,逃避世界的理由,而不是在世界当中很好的跟世界连接,承担自己的责任。

知效一官到而征一国是告诉我们,慢慢的从自己所做的事情一点一点的扩大,而征一国,在一个国家内而有威信,有信用,这时跟世界是一种很良好的关系,在存在主义来看也可以说是在世存在,你跟你的世界是合作的,你是在世界中存在的,而不是跟世界隔离。

第三点就是这里说到的神人。这个很有意思,前面说是鲲鹏万里图南志,它要到南边去追求光明,而追求光明的结果是什么呢?这里告诉我们追求光明的结果是变成无己、无功、无名。九万里到南方去的结果是无名,无功,无己,这恰恰是庄子精妙处。止庵在《樗下读庄》里特别提到了这一段,知效一官,行比一乡这一段话,是整个庄子的纲要,也可以说从北冥有鱼开始到这一段我是觉得这是整个庄子的纲要。

鹏九万里而南为,凭借台风升到九万里,图南后是无功无名无己,所以在《齐物论》里面就说到“吾丧我”,就是无己,这里头怎么来解释?不要被这个九万里而图南给骗了。在这一段我反反复复的体味,还是马祖大师说得好,“即心即佛,非心非佛”。我觉得用这两句话来概括这一段话非常贴切,什么九万里八万里,最后其实都是假的,都是空的,都是无的,一定要超越这个九万里,再回到人间,后面有《人间世》,再回到人间这才是一个大成功,或者说是真正的成就。回到人间,担柴挑水,无非妙道,这才是真正的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彼且恶乎待哉!这个时候做任何事情都不期待,或者说不依靠,你的生命时时刻刻都是完满,自足的。你的生命都是完满的还待什么呢?不需要待。

做什么事都不需要别人来评价,在做的过程当中,就是很自在,很圆满的,而且很有价值感。当然我们是还要用“价值感”来描述,真正到最后是超越善恶,所以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他一定要去超越这个善恶,是非。非善非恶,非心非佛,一定要去超越这个所谓的善恶,当然不是说不要善恶而是要去超越它,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地方。

国庆平安堵车看看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白癜风可以治疗得好吗
主治白癜风疾病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zs/14007.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