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推荐 >> 祖孙三代娶同一个女人,听起来像是个笑话,
说到形容美女的成语,大家肯定能想到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其中沉鱼落雁最早出于《庄子》,是说女子太美,鱼儿见到她都沉到水底,大雁看到她忘记挥动翅膀掉到了沙洲上。一般来说,沉鱼就是指战国时期的美女西施,而落雁则是王嫱也就是出塞的王昭君。
都说红颜薄命,在古代封建社会,女子地位低下。关于王昭君,自古以来有很多民间传说,还有众多的文人墨客都歌颂过这个嫁到异族和亲的女子。是她用自己的青春换来了边疆的安宁。
昭君出塞的历史背景王昭君的故事发生在西汉元帝时期,与大家印象中有所不同,在正史中,西汉此时和匈奴的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变化,而且在元帝的父亲宣帝时,匈奴集团内部就发生了权力之争,出现了南北匈奴对立的局面。
元帝刚即位不久,北匈奴就为汉朝所灭,而南匈奴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则依附于大汉,与汉朝的使臣杀白马为盟,约定双方世代友好。呼韩邪见北匈奴灭亡,既为政敌的消失而高兴,又更加畏惧于大汉的权威,在公元前年时来到长安,向元帝求娶汉女。
汉元帝希望能与匈奴保持友好的关系,于是选择了一位名叫王嫱的宫女,封她为“宁胡阏氏”,表示以后与匈奴之间就一切安宁了。在这样的背景下,嫁到匈奴的王昭君并不是屈辱求和,也不像有的传说中是昭君自愿请行,而之所以后世称昭君为明妃,也不是汉元帝所封,而是在西晋时为了避司马昭的名讳而已。
传说中的塞外生活不论是汉朝还是后面的朝代,很多文人都将昭君的故事进行了演绎,逐渐增加了大家熟知的毛延寿等几位宫廷画师,以及因为不屑行贿而在后宫遭遇不公等情节。到了唐代时,流传在民间的昭君的故事背景,已经不如正史中所记载的那样,汉朝为强,匈奴势弱,而是将送美人昭君到塞外比喻成朝廷屈辱求和,军队无能,只能靠一弱女子获得暂时安稳的生活,这应该也是为了增加故事的可看度而已。
同时,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忍辱负重的昭君到了匈奴,不仅游牧民族的生活令她苦不堪言,而且因为思念故土,郁郁成结,最后病重而亡。被誉为元曲四大悲剧之一的《汉宫秋》就是描写的昭君的故事。
悲催的婚姻制度那么王昭君在匈奴中真实的生活是怎样的呢?昭君不仅容貌出众,而且聪慧过人,根据推算,她在出塞时在20岁左右,而呼韩邪应该比他大十几岁,两人感情很好,昭君为丈夫生下了一个儿子,可惜的是,婚后仅2年,呼韩邪就去世了。
呼韩邪有多名子女,他的长子早年曾经到汉朝为人质10年,回到匈奴后,被立为左贤王,但长子并不长命,在呼韩邪之前去世。最后继任的是次子雕陶莫皋,号称复株累若鞮单于。他的母亲是父亲的大阏氏,也是匈奴贵族之女,父亲去世前,他就已经升任左贤王,父亲临终前立他为单于。
王昭君在丈夫去世后,就曾上书给朝廷,希望能返回故土,但是朝廷却下旨希望她能够遵从匈奴人的制度。不过这个制度对于王昭君来说并不容易接受。
说到这里,咱们先来了解古代的收继婚制。这属于旧时的一种婚俗,一般就是指哥哥娶了弟妹,或者是弟弟娶了嫂子,也有的是儿子将庶母也就是父亲的妾室收妻。这种制度的起源是因为将娶进门的女子看成是夫家的财产,丈夫去世后,如果另行改嫁的话,就是一种财力的损失,而由族中其他男子收房的话,则可以理解为财产的继承和转移。这种制度在匈奴这类的游牧民族中盛行,然而在汉族地区,自先秦时期就备受指责,后来就逐渐被废止。所以对于昭君来说真的很难接受,不过她也无力反抗,就只好遵从胡俗,嫁给了复株累若鞮单于。
订阅解锁TA的全部专属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