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道家智慧的当代价值易童子问王圣夫

发布时间:2023/3/6 11:46:16   点击数:
中科白癜风医院用疗效说话 http://pf.39.net/bdfyy/bdflx/index.html

我们要了解一派哲学,先要看它的整个时代背景。根据司马迁的说法,老子的年代可能比孔子早三十年,他负责周朝的国家档案图书资料。从这个背景可以知道,老子对于历史上的兴盛衰亡、人群社会的安定或者祸福,都了解非常透彻。可能他在了解之后觉得在人间继续努力,都是相对的。譬如,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他所能做的很有限。

如果再看得更广一点,可以说,春秋时代末期是一个危机时代,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虚无主义盛行。

我们听到虚无主义会觉得是西方的概念。其实不是的,虚无主义在任何社会都可能出现。

虚无主义有两种:

第一种是价值上的虚无主义,一般人想要行善避恶,善恶是价值跟反价值。当他觉得做好人没好报,做恶人没有恶报,那他为什么要行善避恶呢?所以价值就混淆了,价值就失落了。

第二种是存在上的虚无主义,意思就是说反正最后人都会死,死了之后什么都没有了,所以与其活着受苦,为什么不自杀呢?为什么还要活下去呢?所以这种虚无主义是非常可怕的!

而孔子跟老子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孔子是儒家,他要面对的是第一种虚无主义,他不忍心看到老百姓无法分辨善恶,以至于不能行善避恶,所以他要在这里下工夫。

我们简单说明一下这个背景,就可以使道家的用心更清楚地呈现出来。

儒家认为,一个人要行善避恶,有三个理由:

第一个,社会规范。但当时已经礼坏乐崩了,社会规范瓦解了,没有作用了。光靠社会规范,靠人群的力量,不能让一个人行善避恶。

第二个,信仰宗教。很多人行善避恶都因为信仰宗教。但在那个时代,宗教也慢慢模糊了,人们只存在祖先崇拜。而祖先对于子孙一定是偏袒的,因而照样是缺乏正义的。

第三个就是儒家的贡献,诉诸于每个人都有的良心。但诉诸于良心得靠教育,让一个人真诚自觉使他的良心要求自己行善避恶。

所以儒家的贡献在这个地方,让你能够在天下混乱的时代,价值已经陷入虚无的时代,让你真诚,由此要求自己要行善避恶,而报应就在于自己的快乐由内而发。关于儒家的贡献,我们简单做这样的描述。

但是,道家认为这样还不够。为什么呢?你即使说自己要真诚去行善避恶,但善恶又牵涉到外在的社会规范,到最后还是扯不清楚。你说要设法行仁义,你一行仁义就有很多人假仁假义、不仁不义。这样一来,儒家要求真诚,常常为道家批评为虚伪,原因就在这里。

孔子孟子本身是非常真诚的人,但是后面的儒家弟子就不同了,他们有些表现为受过教育后懂得装腔作势,懂得说假话,懂得说门面话。这是一个让人遗憾的客观的事实。

对道家来说,价值上的虚无主义,你再怎么去帮,去救,都是相对的。他要面对的是存在上的虚无主义,设法加以化解。所以从这点上来看,道家的度量、野心、抱负,超过儒家。它不是要解决你一时之间价值混乱的问题,而是想从根本上让所有的人都不再担心虚无的问题。

怎么办呢?你要化解虚无,只有找到一个最真实的根据,叫做“道”。什么叫做“道”呢?

对老子来说,“道”就是究竟真实。究竟真实代表他不是相对的真实。我们平常见到的相对的真实充满变化,而道本身是不变的。

这个不变的道怎么理解呢?有几个方法。

首先,是把它当作整体。道就是整体,是唯一的整体。我们平时听到“整体”的时候会说桌子这个“整体”,人这个“整体”。道不是指这个,它是所有的整体,等于宇宙的万物全部在“道”里面,“道”无所不在。但是,说道无所不在不等于说道无所不是,这个字的差别关系很大。“在”不等于“是”,“道无所不在”不等于“道无所不是”。如果道无所不是,那万物毁灭了,道也毁灭了;如果道无所不在,万物毁灭了,道不受影响。这才是老子的“道”。老子的道比天地还要早出现,可以作为天下万物的母亲。但这个道呢,它有两个特色:

第一,独立而不改。“独立”代表它是唯一的整体;“不改”代表它从来没有改变过。不管万物多多少少,生灭变化,道完全不受影响;

第二,周行而不殆。“周行”代表道无所不在,遍布各地。“殆”代表危险,慢慢消失掉。它不殆,它不改,代表“道”是永恒的。永恒的真实,称作究竟真实。

如果了解老子对“道”怎么规定的话,就好办了。问题是你如何达到对“道”的认识,这是个关键。如果要比较道家和儒家,可以有三点:

第一,儒家是以人为中心。所以孔孟谈任何问题,首先考虑的是人,是标准的人文主义。所以儒家表现出来一种标准的社会性格。道家显示一种什么性格呢?自然性格。它不以人为中心,把人还归大自然里面。自然界就是一个客观的规律。

第二,儒家是把天当作最高的存在。所以它把帝王当作天子是合理的,儒家都接受。把帝王当天子,代表接受历史性,就是历史性格。所以儒家有很明显的历史性格。道家认为天子根本不能算什么,他也是万物之一。道家把道提出来了,它就具有了宇宙性格。他不再受制于人类历史的范围,它是道,代表宇宙里面唯一的力量;

第三,儒家认为,人生最高的修养境界是天人合德。千万别说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庄子的话(人跟天是一个整体)。儒家讲天人合德,你一定要修养德行,才能够达到天的要求,叫天人合德。道家讲道跟人合一。真的可以讲合一,因为道跟人本来是合一的,只是你自己把它分开了,由此造成很多困难。道家跟儒家可以有这三点对照。

接着来看,道家具有革命性。我在二十几年前在美国念书的时候,看到西方的汉学家写有关老子的思想,我当时非常震撼。他说老子的思想具有革命性。我心里想:老子是最顺其自然的、与世无争的、无为的,怎么会最有革命性呢?后来我才了解西方学者的看法有他的理由,叫做旁观者清。外国人研究我们的思想没有成见,他不认为你说了什么算什么,他就看原典,看文本。他看了之后发现道家具有革命性。为什么?它把天都去掉了,换成“道”,这不是革命吗?

所以把背景了解之后,我们就知道儒家面对的是第一种虚无主义——价值上的虚无主义。它是不忍心一般人不知道为什么要行善避恶,社会就会乱掉了。然后,道家所针对的是存在上的虚无主义。所以有一个说法,只有三种人适合学道家:第一种年纪很老的人,称作老子。因为很老了,人生经验已经让他看透了。他已经有智慧了,觉悟了,不再执著了。第二种人适合学道家,是非常失意的人,就是庄子。庄子确实很失意,因为越高的才华,对照他的处境才知道什么是失意。我们一般人谈不上失意,我们的失意是正常状况。因为我们没什么才华,你凭什么说你失意呢?但是庄子是非常失意的人。第三种适合学道家的就是各位了——聪明的人。所以三种人适合学道家,我们要设法做第三种——聪明的人。因为我们不是很老,也不很失意,只有往第三个方向走了。

那好了,我们看看够不够这个条件。接下来就分别介绍老子跟庄子的思想。

先说老子。老子整个思想的关键,它的出发点在什么地方呢?是如何让人类世界跟宇宙万物都恢复和谐,这是老子的出发点。他思考之后发现整个宇宙万物,包括人类社会在内,问题就出在人类自己。人类不是指每一个人,也不是指每一个方面,而是指人的认知能力。

人的认知能力首先表现为区分:一个小孩子念幼稚园,念书的时候是看图识字,上面写着猫,可爱的宠物;这边写着老虎,可怕的野兽。他如果不能区分的话,没办法存活。到动物园一看,老虎好可爱啊,跟猫一样。那就完了。像这个说明什么呢?区分。所以人活在世界上,第一步,他有理智,他可以区分。什么是有利,什么是有害;什么可吃,什么不可吃;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区分之后你才能活下去。

但问题立刻来了,区分之后就产生比较之心,比较的心就产生争夺的愿望。你一区分说黄金比石头好,那我当然要黄金了;再说钻石比黄金好,那我当然要钻石了。到最后物以稀为贵,社会就你争我夺,乱掉了。所以区分有它的必要性,没有区分你不能活下去;但是你一区分之后产生欲望,这个欲望造成了后面的各种坏的结果。所以光靠区分不够。那怎么办呢?

就要把认知能力往上提升,叫做避难,避开灾难。预先知道将来可能的不利的结果,然后设法避开。我们为什么学习历史上的各种经验和教训?意义就在这里,目的就在这里。为什么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原因就在这里。这是第二步,知道避难,避开灾难。这个阶段往往被很多人利用,包括什么兵法家、阴谋家、厚黑学,都在努力避开灾难。

但这样不够,真正老子的思想是往上上升到第三步,叫做启明。启明这两个字一般人不喜欢。如果你说在哪里念书,在启明学校代表你眼睛有问题,启聪学校代表你耳朵有问题。但是你用眼睛看看不到真相,只有闭上眼睛启发你心灵之眼你才有希望。我们有句俗话叫“知人知面不知心”,你看一个人看脸就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吗?你不知道他心里想什么。你只有闭上眼睛,他最近说话、言行有什么特别,你才能知道他到底心里在想什么。所以眼睛有时候是骗人的,眼睛也容易受骗。所以老子希望我们启明。启明只有一个方法:从道来看万物,不要从自己来看。这是第一步,老子要从认知着手。

第二步呢,就要讲到修炼。你光认知还不够,你怎么达到启明呢?需要修炼。老子的修炼只有两个字:第一叫“虚”,第二叫“静”。虚跟实不一样。一杯水,里面装了水就不能装别的东西了。你有再好的红酒也不能喝了,因为它装了水,是实的。相反的,一个杯子是空的话,可以装任何一种好东西。所以如果你想觉悟什么是道,必须让你的心从实到虚。你的心充满了许多相对的东西,怎么能装进绝对的道呢?什么叫相对的东西?心里面老想着各种现实的利害考虑,人与人之间的各种交际、各种关系,那你怎么可能觉悟呢?不可能。所以心一定要虚。庄子后来发挥得很好,叫做“虚室生白”,一个空的房间才能显得光亮。老子关于修炼的第二个字叫做“静”。人是动物,我们常常说多运动身体才会健康,没错。但你不能光是运动啊。人如果静下来,才可以像水一样。水如果是静的,可以当镜子来照。人的心如果是静的,它也变成一面镜子,所有外在的东西过来都照出原形,这样你当然不会被遮蔽了。

所以老子谈修炼,“虚”跟“静”这两个字要做到不容易。做到之后就变成悟道的人了。你如果真的明白这个“道”,老子的道,觉悟之后会有什么改变呢?你就有三宝,老子的三宝。我们年轻的时候听到三宝只知道三宝饭,后来才知道三宝是老子的概念。第一个宝叫做“慈”。慈这个字专门用于母亲的爱。老子为什么喜欢讲“慈”呢?因为他认为“道”是万物的母亲。如果你要学习道,要悟道,就要从母亲的角度来看。从母亲的角度看万物的时候,天下没有东西是废物,没有人是废人。第二宝是“俭”,节俭的俭。因为这个世界上东西的总量差不多,看你怎么用。如果分配不好的话,叫做贫富不均。到最严重的时候,我们叫做“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如果你稍微分配一下,大家都活得下去。所以老子强调“俭”,对物的珍惜,让每一个人都能活得下去。第三个叫做“不敢为天下先”,或者用一个字来说,叫做“让”。让别人,处在别人之后。所以这是老子的三个宝贝。

为什么提宝贝呢?“慈”、“俭”、“让”,使一个人活得很愉快,长生久视,活得很久,看得也很久。这就是老子的基本观点。其实人活在世界上,无所谓快不快乐,我们不会特别强调快乐,道家认为追求快乐的话,可能乐极生悲。情绪的变动都是需要小心谨慎的,要避免受情绪干扰,因为情绪是不必要的,对道家来说。因为你喜怒哀乐一定代表你得失成败吗?在整体里面,没有得失成败的问题。所以要常常记得道就是整体,道就是整体。那怎么看呢?假设你把生命当成一个整体来看,你就会发现有些人少年得志,有些人大器晚成。所以你看到别人得意的时候不要羡慕,你将来可能会有自己的成就。如果你前面羡慕别人,你后面再有一定的成就,你才发觉,原来是有次序的啊!那你前面的羡慕不是浪费了吗?你没有必要有这种情绪的反应。所以庄子里面用很多话来描述老子的思想。

在这里有个成语,叫做“朝三暮四”,就是最好的例子。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我们以身体为例,现在很多人会讲一句话,身体会讨债。年轻的时候过度浪费身体的能源、身体的能量,中年之后它就来要债。决不会说你年轻的时候挥霍体力,中年之后照样很有精神很健康。没有这么好命的人。

像这就说明什么?整体来说,你有一定的量。早用晚用,怎么办呢?最好少用。少用的话,可以活得久一点,让生命可以维持得更好。

所以道家思想并不是很神秘,它只是让你知道一个整体的道理之后,看你怎么安排自己这一生。你或是一次把力量用光,或是你慢慢分配,让自己在平静中过着自在的生活。我们学习老子的思想,到最后会发现,老子强调无为。

但无为有两个解释:第一个是无所作为。你上班的时候要小心,坐在办公室发呆,老板问你在干嘛?你说我在无为,那恐怕会被解聘了。所以我们要强调老子的无为是无心而为。什么叫无心而为呢?心代表刻意的目的,就是你可以做所有你该做的事,但是你不要有刻意的目的。什么叫刻意的目的呢?假如我是上班族,老板跟我说,这个月的业绩要超过上个月,今年的业绩要超过去年,这叫做有心而为。即使你达到了也有压力,达不到更不要说了。一般人活在世界上活得不快乐,大部分都是有心而为,我一定要这样那样。父母跟孩子说,你一定要考前十名。念书本来是很快乐的事,但是痛苦来自什么地方呢?痛苦来自于比较,来自于有心,一定要如何。但是你完全无心的话,几个人可以做得到?几个人可以接受?所以道家的思想我们在运用的时候就要配合各种实际的情况。这个智慧可贵的地方在于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可以调整。这就是老子的思想。

有时候我们坐公交车,后面写八个字:保持距离,以策安全。它就代表老子思想。天下乱了,你怎么让自己平安呢?保持距离,用虚用静来面对它。

但是到庄子就不行了。庄子是战国时代中期的人,天下已经打成一团了,七雄在争霸。那怎么办呢?庄子用了另外一个字:“化”,化解的化。我不能再保持距离了,我只有跟它一起变化。看清楚外面的形势怎么变化,我再跟它一起变化。

庄子对人性的了解,据我所知,很少有人超过他。一般人对庄子,会觉得书太厚了,很难完全把它看懂,或者全部把它看完。所以《庄子》里面往往只留下一些故事、一些寓言,让很多人去猜测。这是很可惜的事。为什么?因为庄子对人的了解首先在于知道人性的险恶,在于知道人生的困难,他都说得非常具体。

你说在战国时代中期,了解这些并不是很复杂嘛,到处都有杀人放火的事情,要活着都不容易,那么做官好吗?庄子知道做官很危险,庄子对于老子的避难运用得非常纯熟,进而具有启明的智慧。所以看到庄子的思想,立刻会觉得跟老子不太一样,充满一种活泼的力量。

比如你一翻开《庄子》,看到《逍遥游》,它讲一条鱼变成鸟的故事,讲了三遍,目的在什么地方呢?目的绝不是让你看一看这个神话故事有什么趣味,不是的。他要提醒你,人的生命的可贵就在于可以不断地转化,这是基本观念。如果人的生命不能够转化的话,人生有什么好过的?一眼就看透了嘛!生老病死、喜怒哀乐、恩怨情仇、悲欢离合,就没有了。所以你看《庄子》的时候会想他为什么讲鱼变成鸟呢?鱼需要水,鸟需要空气。鸟飞到九万里的高空,连空气都不需要了,可以自由翱翔,完全不需要等待任何东西来配合。

人也是一样。人年轻的时候需要各种资源,就跟鱼一样,不能离开家,不能离开学校,不能离开社会,离开的话无法自存。但是你要提升转化,转化变成鸟的时候,只需要空气,然后继续往上飞,可以自由翱翔。你说这样的比喻到底怎么来的呢?是因为人的生命本来就有许多层次。

我们学《庄子》会看到他讲一句话: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我们念书的时候觉得很奇怪:形就是身体,身体像已经枯了的木头,一棵树已经枯了,不会再发芽了;心像死灰一样,什么叫死灰呢?木材烧成了灰,再用水浇熄了,就是死灰。死灰不能复燃。身体像枯木,心像死灰一样,那还过什么人的生活呢?

但是,这正是一个开始。你要让我的身体不再有欲望的冲动,叫做身如槁木;让我的心不再有复杂的念头,心如死灰。这个合起来叫做什么?叫做功夫,叫做心斋,心要守斋。

庄子里面提到人有三个层次:有身有心,上面还有两个字,我们今天常常用,叫做“精神”。精神这两个字是庄子用的,到现在我们还在用,说你这个人很有精神,是描写你身体的反应状况还不错。但是庄子所说的精神,是槁木死灰之后展现出来的精神。并且精神来自于道,精神生于道。这时你才发现,原来庄子是这个意思啊!告诉我要经过某些修炼,把身心那种自然的冲动跟欲望加以化解之后,已经不再执著了。这时才跟道有一种契合,这种生命状态展现出来的特质称为精神,这个精神才可以自由逍遥。

如果没有经过这样的修炼功夫的话,庄子讲逍遥游不是跟说梦话一样吗?《庄子》全书里面这只是一个主要的线索,其他地方发挥这种悟道的过程,跟道同游的篇章实在太多了。

为了进一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我们大概介绍一下他这个人。

庄子极其聪明,他的聪明跟谁对照呢?跟惠施对照。《庄子》这本书里面写了半天,只有一个朋友是有名字的,叫做惠施,别的朋友都没有名字。惠施可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专门搞言语辩论的,搞逻辑的。《庄子·天下篇》里提到,说惠施认为自己的辩论天下无敌,如果惠施跟你辩论你肯定辩不过他。举个例子:比如惠施说蛋里面有毛。你说不会啊,今天早晨我才吃了荷包蛋,明明没有毛啊!有毛怎么吃呢?惠施就说:如果蛋里面没有毛的话,孵出来的小鸡为什么有毛呢?哎,这也有道理啊,对不对?他这种辩论十几个列出来,天下没有人辩得过他。大家看到他都觉得这种人讨厌,都是些怪论、诡辩,但惠施为此很得意。他就是庄子的一个朋友。

庄子的智慧以及才华表现,我个人是欣赏之至。我举个例子,大家都听过的,“鱼快乐吗”这个故事,我这两年才体会出它的深刻意思。有一年春暖花开,庄子约了惠施去郊外踏青,走到一座桥上,庄子看到几条白鱼,出游从容。庄子说:这就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快乐?惠施说:我不是你,所以我不知道你是否知道鱼快乐;你不是鱼,所以你也不应该知道鱼是否快乐。庄子说:且慢,回到开头,你问我为什么知道鱼快乐,代表你知道我知道鱼快乐,你才来问我的。我怎么知道?我这么一看我就知道了。惠施就不讲话了,代表惠施输了。他输在什么地方?我只直接讲结论了,不作更多的发挥。

惠施问庄子,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乐,后来又说我不是你,所以我不知道你是否知道鱼快乐。他前面听庄子说鱼快乐,就知道庄子知道鱼快乐;后面说我不是你,所以我不知道你是否知道鱼快乐。前后自相矛盾,所以惠施输了。

所以在这个时候你就会知道庄子的智慧才华,非我们一般人所能想像。

庄子最可贵的是回到人间,一句话,五个字:外化内不化。外面跟别人同化,但内心里面跟道结合在一起,决不放弃任何一点点。所以庄子今天在世间行走的话,没有人会发现他是庄子。他跟你们穿一样的衣服,做一样的事,你绝对不会发现他很特别,但他内心里面跟道结合,感觉到生命的真实跟生命的喜悦。

庄子为什么可以在这么穷困之中自在逍遥呢?我们现在问:怎么让一滴水不要干涸?一滴水慢慢干掉了,像我现在这年纪,常常觉得我这滴水已经干了一半以上了,叫做后中年阶段啊,快要完全干掉了,怎么办啊?把这滴水丢到海里面去,他就永远不会干。海就是道。每个人都是一滴水,你要练习把这滴水丢到海里面去,你去学道,悟道。领悟了究竟真实,你的生命就永远不必害怕失落。这是道家最可贵的观点。

最后我们简单作个结论:首先,道家的思想不同于儒家讲善恶,它讲的是从真实到美感。如果万物都来自于道,亦即万物都在某种意义上代表道,就可以让我们欣赏。美就是代表可以欣赏。这样的话,你在宇宙里面就会发现一种喜悦,因为任何东西都可以欣赏。你完全没有什么你的我的,你多我少这样的问题。第二,后现代社会最需要道家。我们所谓的后现代社会代表价值崩溃瓦解的社会,所有你接受的一切都要重新受到质疑。这个时候,道家可以让你觉得如果善恶压力很大,那你可以从真实到美感走另外一条路,你可以重新在这个价值荒芜的空地上建构起一种特殊的正面价值。它不需要担心人间的问题,而可以直接连接到道,作为最后的根源。

最后,西方哲学家对各种哲学的探讨,到最高境界的时候就会问:为什么是有而不是无?因为宇宙万物是无的话,比较好理解,因为它基本上没有理由,没有存在的必然理由。万物充满变化,代表万物有可能统统都不存在,所以西方哲学家有这样的疑问,而庄子说的更直接。你很难想像,两千多年前就有一位中国古代的哲学家这样说:古人的智慧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就是他们了解四个字:未始有物。了解从来不曾有物存在过,这即是最高的智慧。庄子说过这样的话,你把西方两千多年的哲学整个搬过来,也不能超过这句话。宇宙万物你要了解什么?从来就不曾有万物存在。了解这一点,一切都回归于道,回归于究竟真实,没有得也没有失,没有来也没有去,生命根本上就是一个安顿,就是一个安详。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tj/2466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