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推荐 >> 古代的地域黑地图炮打得响当当的,看你不爽
在现在网上和现实中,我们时不时就能发现地域黑的影子。那么古代有没有地域黑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非常普遍,花样还不少。
1、上古时期。
这个时候最典型的就是几个称呼,中华、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炮弹轰然炸响。
2、春秋战国时期。
这个时候诸侯国林立,但大家却并不是和和气气坐下来喝茶的,各国分为好几个圈子,互相表示看不起,其中被黑的最厉害的就是宋国、郑国和楚国。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无不著书立说,而在这些著作中,有不少都是寓言故事,借以阐述作者自己的观点。可惜这些作者不喜欢”从前有个人“这种虚无方向的称呼,即便主人公无名无姓,怎么也要给他们安上个国籍。
如《庄子》、《孟子》等书,都很喜欢拿宋国人举例子,《韩非子》最喜欢郑国人,当然,楚国人也是这些著作的常客。
因为这个原因,宋国人、郑国人和楚国人为中国的成语宝库贡献了很多宝贵的成语。如揠苗助长的农夫,宋国人;守株待兔的农夫,宋国人。郑人买履;郑国人;买椟还珠,郑国人。刻舟求剑,楚国人;画蛇添足,楚国人。
在上述三国人民被各种各样的寓言作为主角开涮的时候,背后隐藏的是当时其他诸侯对他们的不待见。
宋国被黑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宋国是殷商贵族微子后裔,有独特的风俗传统,比较保守,有些不合时宜,与众不同,自然被黑。
楚国被黑也正常,因为楚国地处南方蛮荒之地,连爵位都是最低的子爵。国偏爵卑,再加上楚国长期游离在中原周礼文化圈以外,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被黑自然是在情理之中。
楚国自己争气,在南方默默搞发展,后来更是能够北上争霸,将那些笑过他们的国家一一胖揍。然而这样一来,那些国家怨气更大,蔑称楚人为“楚蛮”、“南蛮”、“楚猴”,直到秦末,六国遗族一样这么称呼项羽的军队,可见根深蒂固。
像楚国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当时处于边陲的秦国和杞国也是当时地域黑的目标。秦国在变法强国以前,一向被人看不起,各路诸侯不与之盟。而杞人忧天也是对杞国人的黑炮,当时鲁国人还称杞国人为东夷。
至于郑国人中枪的原因,估计跟郑国人爱经商,受到当时农耕社会排斥有关。
3、秦汉时期。
汉朝从汉武帝开始实行察举制,这个制度跟之前的世官制不同,只要有官员发现(察)你有才能,即便你只是布衣之身,经其推荐(举),也可以步入仕途,但前提是,得有人推荐。
汉朝时期南方地区除了蜀地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其他都被称作蛮荒之地,落后贫穷,不少地方还停留在刀耕火种的时代。这种情况下,南方基本上是作为汉朝的流放地存在的,人才很少。
而就是这很少的人才,也几乎不可能被举荐,因为当时有举荐权的官员基本上都是北方人。
也就是从汉朝开始,绵延数千年的南北地图大炮就此形成。
4、魏晋南北朝时期。
但凡乱世割据,地图炮的火力就迅猛增加,炮火猛烈,而魏晋南北朝好巧不巧地还碰上了南北分立,大炮加火,可谓史上最强。
西晋八王之乱后,中原战乱不断,许多北方人纷纷向南迁徙,由此出现中国人口史上第一次大的迁徙。
当时新来到南方的北方人带着旧时的观念,看不起当地的土著南方人,而此时吴国灭亡还没几年呢,对西晋归属感相当不强,也很看不惯这些南下的北方人。双方互相歧视,吴人称呼中原人为“伧(cāng)父”、“伧鬼”,意思是粗鄙之人;而中原人也不甘示弱,称吴人为“楚子”、“蛮子”,意思跟当年的楚蛮差不多。
当然,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南北地域文化冲突激烈,后来随着移民和当地人的逐步整合,南渡的北人和南人的互怼就是为了政治权力的争夺了。
5、隋唐时期。
隋唐重新统一后,南北方的互怼对立依然很严重,而且还有一种分离主义倾向,为了沟通南北,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结果功在千秋、害在当代,大隋亡了,便宜了大唐。
唐朝虽然消除了南北的分离倾向,但地图炮的问题却没能解决,反而还出了不少很会开炮的作者,柳宗元就是其中一员。这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文学泰斗,被皇帝贬到了南方体验生活,结果他写了不少笔记,又一波成语来袭,如蜀犬吠日、黔驴技穷、粤犬吠雪,都是其代表作,也是对南方的大黑。
6、宋元时期。
经过六朝和隋唐时期的发展,南方大有起色,再不复当初的落后面貌,取而代之的是经济中心的逐渐南移,在中晚唐时期就有”扬一益二“的说法,南方的扬州和益州成为当时唐朝前二的大城市,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和洛阳。
到了宋朝,自然是继续发展。教育这东西烧的就是钱,经济好了,教育也跟上来了,所以宋朝的科举,考中的多是南方人,北方人曾经的优势已经没了,汉朝时满朝尽是北方人的景象不复存在。
南方人的崛起自然引起了北方人的不爽,北宋毕竟也是北方人发家的政权,初期的宰相和重臣大多是北方人,如赵普、寇准等,他们对南方人就采取了开炮政策。
宋太祖赵匡胤曰:“后世子孙无用南士作相。”
名相寇准曰:“南方下国,不宜多冠士”。寇准不仅是这么说的,还是这么做的,比如江西人萧贯的状元之位就被他撸了,给了京东人蔡齐。因为寇准是华州(在今陕西)人,他的政敌王钦若是江西人。
到了王安石变法时,宋朝官场上南北对立就更加严重了,司马光等保守派以北方人为主,变法派则大多是南方人,自然是打得不可开交。
司马光说:“闽人狡险,楚人轻易。”而当时两个宰相曾公亮、陈旭都是闽人,两个参政王安石、唐介都是楚人,大宋要完。
虽然北方人激烈反对,但随着科举考试录取人数的增加,南方大臣的比例还是越来越多,尤其是福建籍官员独占鳌头。北方籍的官员心理不平衡,甚至起了“福建子”的名号来取笑那些福建籍官员。
而南宋时期则反过来了,因为北方基本沦陷,南宋的官员大多数都是南方人,千里迢迢摆脱金人残暴统治的北方人不受待见了,如辛弃疾,并不受重用。
元朝攻灭南宋后更不用说了,南人是最低等级。
7、明清时期。
明朝时期南北方又磕起来了,洪武年间的“南北榜案”就和地图炮有关。洪武三十年的会试,所录51名士子全都是南方人,北方人一名未取。落第的北方学子告考官鄙视北方人,因为三名考官都是南方人。
朱元璋下令重新判卷,增录北方人,但效果不理想,因为此时全国的经济中心早已南移,论教育,北方还真的比不过南方。看到结果的朱元璋大怒,先是处理了相关官员,然后亲自策问,录取了六十一人,全是北方人。
不过自此以后,明朝科举南北分榜,显然是怕此事重演。这样一来,地域亲疏更加明显,明朝以地域为分别的党争就此拉开帷幕。
清朝还是老腔调,南北开炮,但这次不同,皇帝也参与进来了。皇帝针对的不是整个南方,而是特定的省,如雍正皇帝对浙江人开炮,贬低浙江为“下江”,贬斥“下江风气”,夸奖人就说”一点无浙江风气”,贬人则说有浙江风气。
雍正皇帝的这种厌恶,遗传给了儿子乾隆。乾隆对浙江人的印象也不好:“朕闻浙江政治废弛,风气浇漓。官吏则上下相蒙,民情则狡诈百出。”
上行下效,乾隆年间,窦光鼐(nài)在主持浙江乡试时,就公然以“南蛮鹉舌之人”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