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推荐 >> 自古文人总相轻,相濡以沫,莫如相忘于江湖
相濡以沫,莫如相忘江湖,庄生梦蝶逍遥游,道出人生几真谛。悠悠岁月,璨璨文明,自古文人总相轻;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几人同朝曾白头。既然文人相轻,少有善始,未见善终,无从相濡以沫,莫如相忘江湖。“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江湖。”,语出《庄子.内篇.大宗师》及《庄子.外篇.天运》。作为千古传承,口口相传的寓言故事,一则汉语成语,意思是泉水干了,鱼儿相互吐沫,维持润湿,何不各自持相忘,寻找机会,另觅蹊径,退隐江湖,到大江大湖里去,岂不更加自由。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有时不妨放弃执着,以全新心态,放飞自我飞,拥抱明天,迎接新天地,创造新世界。有道是,相濡以沫谁与共,相忘江湖写春秋。
君君臣臣苦纠缠,几人识得世外田;相濡以沫千载梦,人人心中桃花园。晋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曾经感叹:“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过去的一切,不再重来,但是未来可以补救,一个人步入迷途,没什么大不了,记得来时路,只要今天的选择正确,明天会更好。人生之路,不可重来,多少人违心活着,苟且偷生,只知前行,不考虑退路。殊不知,大丈夫能屈能伸,真君子以退为进。方向不对,停止就是前进;误入歧途,退缩尚存生机。自古以来,强中更有强中手,欲与人相濡以沫,要看对方是谁,昏君还是明主,决定伴君还是远遁。不管你多厉害,都不能和天下所有的人对抗。学会隐居山林,相忘江湖,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大智若愚,大有若无,大象无形,何其幸哉。
伴君如伴虎,昏明两君主;相濡有始末,成败皆非苦。春秋时期,范蠡、文仲,同为越王勾践的谋臣。勾践时被夫差打败,身陷囹圄,文仲帮忙打理朝廷事务,范蠡陪勾践吴国为奴。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大败吴国,成就霸业。此时,范蠡对文仲说:“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古已有之,我们与君王可共苦,未必同甘,不如归去。”范蠡离开官场,与西施泛舟而去,终成成陶朱公英名。而文仲未得善终。
官场宦海自千古,几凡浮沉不自主;人生就是一出戏,怀揣精明装糊涂。王安石,北宋著名政治家家、文学家,曾与苏轼同朝为官,政见不尽相同。。他主张新政,推行变法,遭受保守派抵制,其中就有与同朝苏轼政见不合,朝堂上下意见相左,几番争斗,几番浮沉。熙宁七年,被辞退,次年,重新启用,任职一年,再次贬,谪居江宁。据传王安石陪宋神宗在相国寺看戏,曾赋诗一首:“诸优戏场中,一贵复一贱。”的确,人生就像一场戏,你方唱罢我登场,每个人都是演员戏台之上,安得始终,终戏台之下,谁又说清?!莫如相忘,终究不忘。这个社会,每个人都想争夺权力、地位、金钱、美色。你想要的东西,恰好是别人想要的。如果你寸步不让,那么别人一定会恨你,然后想办法伤害你。聪明反被聪明误,莫如精明转糊涂。不论安石不正,还是东坡不明,千古之争,至今相传,未见有解。口占一绝,赋之记之——
安石新政青苗法,
东坡苏堤传千古。
是非恩怨转头空,
莫如相忘于江湖。
人与人交往,就像挤压弹簧一样。只要一个人自身有了弹性,就可以游刃有余;如果利用了别人的弹性,自己的压力也会减少。很多时候,很多人,都是在夹缝中求生存。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前进一步千般难,退隐一时天地宽。既然眼前一切并非自己想要的,凭借一己之力是不能改变天下的。于是乎,他做出了退隐的决定。俗话说:“东方不亮西方亮。”退一步,再退一步,其实是让人生到最低谷,然后开始崛起。人与人之间,相濡以沫自难求,岂不相忘于江湖,各自退一步,扬长避短,把优势变力量,各自独辟蹊径,以求出类拔萃。
正如弘一法师所言:“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犹记《桃花源记》所述:“其间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只是很多人却不晓得,抑或熟视无睹,身在桃源心不知。只要你是豁达之人,人生无处不是桃源仙境。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相识相知,相争相濡,与钱无关,离权太远。上半生前行,下半生隐退。富贵只是愿望,仙界更是理想,世俗恩怨情仇,姑且相忘江湖,一日三餐,柴米油盐,才是真的生活。一切的一切,不过证明,这个世界,我们曾经来过。不曾记起,却也无法忘记,因为山河曾记,湖泊无忘,人之与人人,彼此之间,欲忆起,自相忘。
声明:本文系《拓片留痕》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