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听刘老师讲道德经章丘读书会第

发布时间:2022/5/11 11:34:08   点击数:
白癜风能治好了吗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210606/9033370.html

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2月27日,章丘读书会书友们济济一堂,共同聆听刘守文老师《道德经》读书分享。内容主要从三方面来讲,首先是分享“我们如何读经典”,其次是“试谈老子”,最后带领我们深入探讨《道德经》第一章以及第八十一章内容。

01我们如何读经典?

清初著名小说评点家张竹坡说“作书者固难,而看书者尤难,岂不信哉?”相较于作书者的呕心沥血,看书者实际上可能更辛苦、更困难,毕竟作者只要面对自己的世界就可以,再复杂奥妙都是他所熟悉理解的,但读者以不同的个体处于不同的时空下,在进入经典的世界时就会面对更多的障碍,其挑战性其实更高。每个人的角度不同,所见自然有别,也就说明每个人所见并不都是等价的。每一个眼光所见到的,若没有周延的知识给予支持,就会停留在一般的感性层次或自己感兴趣的思路里,错失了经典所要告诉我们的复杂的深奥内涵。而知识能够更好的敲开经典的门,让那从门中被召唤出来的读者自己更清明。

我们面对新知识时,直观反映的常识性意见以自己的当下直觉和好恶情绪给予本能的反应,这是所有人都难以避免的人性弱点。因为每个人都是有限的个体,所见所知都是从自我出发,而囿于非常狭小的范围,再加以自我中心所产生的自信和自负,导致了托尔斯泰所说的“每一个人都希望谈论自己或是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于是从本质来说,去关心与理解不属于自己的世界,自我就难以避免对不熟悉的事物轻言妄断,因此只要用心观察,不难发现,许多的诠释和人与人之间的讨论,往往是一般性的常识和松散的逻辑来进行的,这就是等于成见所衍生。这样一来,不但问题不能理清,也无法达到有效的沟通,让客观知识逐渐累积甚至适得其反地制造了更多困惑。

清代乾嘉学派代表人物戴震提出“意见”与“理”之分,并且发现“人莫患乎蔽而自智,任其意见,执之为理义。”可见所谓的意见,只是在“自智”的情况下所发出的看法,实际上经不起反复检验。即使获得大多数人的支持,自然与客观的、普通的“理”的层次与范畴也都完全不同。当然,人文现象的复杂不可能只有一种“理”或“知识”,而在现实中,人们也不可能完全避免意见,更不因此被剥夺发言权,但是,如司马迁所说“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这并不妨碍我们以“追求知识”为目标,尽量自觉的停留在“意见”的层次上,让出更大的心灵空间给“理”进驻。

我们不能因为古典著作的作者距离我们已远,就认为诠释者自有其不受作者干预的解读权利。清代词论家谭献提出了名言“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未必不然。”我们不是因此“读者之用心”就可以自由发挥,也不是每一个读者理解都具有同样的价值,就此而言,诠释的高下就必须回到对文章的掌握程度与理解深度来判断了。

02试谈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史记》等记载老子出生于楚国或陈国。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03何谓《道德经》?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分“道经”、“德经”上下两篇,共八十一章。它不仅是道家(包括道教)代表作,而且还被尊为诸子之首、万经之王。

《道德经》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除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道德经》一书中还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此外,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04《道德经》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佛言: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有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

--《四十二章经》

说文解字注

所行道也。

毛传每云行道也。道者人所行。故亦谓之行。道之引伸为道理。亦为引道。

从辵首。

首者、行所达也。首亦声徒晧切。古音在三部。

一达谓之道。

释宫文。行部偁四达谓之衢。九部偁九达谓之馗。按许三偁当是一例。当作一达谓之道。从辵首。道人所行也。故从辵、此犹上文邍人所登故从辵也。自邍以下字皆不系於人。故发其例如此。许书多经浅人改窜。遂不可读矣。

说文解字

出也。

段注:引伸之义为往。《释诂》曰:之,往是也。按之有训为此者,如之人也、之德也、之条条、之刀刀。《左传》:郑人醢之,三人也。《召南》毛传曰:之事,祭事也。《周南》曰:之子,嫁子也。此等之字皆训为是。之有训为上出者。戴先生释梓人曰:颊侧上出者曰之,下垂者曰而,须鬣是也。

又变也。

《易传》:辞也者,各指其所之。孙奕《示儿编》:之字训变,《左传》:遇观之否。言观变为否也。

说文解字

于救切(yòu)

手也。象形。三指者,手之??①多略②不过三③也。凡又之属皆从又。

三指者

段注:三岐象三指。

手之列多略不过三也。

段注:以指记数者,或全用,或用三。略者言其大略。于救切。古音在一部。

05《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说文解字

善,吉也。从誩,从羊。此与义美同意。

《唐韵》:补各切。《集韵》《韵会》《正韵》伯各切,竝(并)邦入声。《说文》:大通也。从十尃。尃,布也,亦声。徐曰:十者,成数也。《玉篇》:广也,通也。《增韵》:普也。《荀子·修身篇》:多闻曰博。

又《韵会》贸易也。古琴曲有不博金。

又六博,局戏。《家语》:君子不博,为其兼行恶道故也。

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君子不博,有之乎?”孔子曰:“有之。”

公曰:“何为?”对曰:“为其有二乘。”

公曰:“有二乘则何为不博?”子曰:“为其兼行恶道也。”

哀公惧焉。有间,复问曰:“若是乎,君子之恶恶道至甚也。”孔子曰:“君子之恶恶道不甚,则好善道亦不甚;好善道不甚,则百姓之亲上亦不甚。《诗》云:‘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诗》之好善道甚也如此。”

公曰:“美哉!夫君子成人之善,不成人之恶,微吾子言焉,吾弗之闻也!”

---《颜氏家训》

齐宣王问匡倩曰:“儒者博乎?”曰:“不也。”王曰:“何也?”匡倩对曰:“博者贵枭,胜者必杀枭。杀枭者,是杀所贵也。儒者以为害义,故不博也。”

齐宣王又问曰:“儒者弋乎?”曰:“不也。弋者,从下害于上者也,是从下伤君也,儒者以为害义,故不弋。”

齐宣王匡倩问:“儒者鼓瑟乎?“曰:“不也。夫瑟以小弦为大声,以大弦为小声,是大小易序,贵贱易位,儒者以为害义,故不鼓也。”

---《韩非子》卷十二外储说左

本次分享会,语言幽默风趣,道理深入浅出,所涉猎知识广泛,故事引人入胜,即有内容的阐释,又有道理的阐发,更有对读经典书籍的深刻领悟,很有现实意义。希望大家在闲暇之余,去诵读一下《道德经》,研究一下《道德经》,相信一定会受益终生。

书友分享

尽信书不如无书,带着脑子去看,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会产生新的认知。只有用心靠近、共同沟通,理解才越真切。沟通是深刻理解的基础。这个理解,既有对自我的探索,也有对对方的探索。一切关系都是双方共同创造的。

溪水

我们要想准确的来解读经典,就需要回到古人创作的原生态状态,对于未来我们需要参测和想象,对于过去,我们也需要猜测和想法。想要更接近更准确的猜测古代的创作环境,就需要我们有更广博的知识。不做一只读书口袋,只忙活着装存。一个人的全部尊严在于他有思想。越读越谦卑,越读越会读。读书是修为。

弭新凤

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通过读书优化了自己的灵魂。人为什么活着?活着有什么用?通过读道德经,让自己有了新的感悟。生活中没有纯粹的对与错,也没有纯粹的是与非,只是从自己的知识水平、认识的角度出发来看,而读书就能够改变一些我们的思维和习惯。尊重自然、尊重人性、就是尊重上善若水,道法自然。

于水

读书最重要的是用自己的思考来读。好的书、经典的书一定要仔细读、反复读,读了以后再写书评,就能够升华自己对这本书的理解。

默默

活动花絮

下期分享书目

章丘读书会年

共读书单

·END·

章丘读书会

书香章丘阅读+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tj/2356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