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6/5 10:30:45 点击数: 次
柏杨说道家的思想是逃避,“道家的思想是逃避的,把人生的富贵尊荣,看得都像天际的浮云,绝不追求,也不跟人竞争;如果有人竞争,他们就立刻退让,使对方在没有对象之下自行崩溃。”林语堂认为道家的思想是逸,“龙又代表另一种俗世的思想,那便是逸的原理,它代表道家思想的一大智慧,因为它往往隐匿于云气之间,不大肯显露其全身。这样才是中国的大人物,既挟有权势,又复足智多谋,可是他宁愿隐藏而不显”。逸的本义为逃跑,也表示安闲,还可以表示超凡脱俗、卓尔不群的意思。从《人间世》的前三个谚语故事看,庄子借孔子之口讲的是入世的哲学,并不是出世的哲学,所以,我感觉“逸”更贴近庄子的处世思想。先从颜回见孔子开始,颜回要去卫国劝谏辅佐卫君,孔子教给他如何与卫君相处而不至于招来杀身之祸。“若能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入则鸣,不入则止。无门无毒,一宅而寓于不得已,则几矣。绝迹易,无行地难。”——你入游卫国,不可为虚名所动心,卫君能接纳你的话就说,不能接纳你的话就不说。不开一门,不发一药,处心于至一之道,必等到不得不说时再发话,这样就差不多了。不走路是很容易的,走路要不留痕迹就难了。接着叶公子高因为要出使齐国,感到任务很为难,求教于孔子,孔子说“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天下有两个不可逾越的大法:一个是受于自然之天的性分,一个是人应尽的社会职责。而忠于君主就是一种社会责任。“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自我调养心性,哀乐之境都不能影响到自己的情绪,知道事情无可奈何而能安心去做,这就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这两个寓言故事讲的都是要谨慎,不要美化自己而激怒别人,要做到这点,就要泯灭矜才用己、求功求名之心,名字头上一把刀,“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札也;知也者,争之器也”——道德的丧失是由于好名,智慧的外露是由于好争。名,只能成为人们互相倾轧的祸根;智,只能成为人们互相争斗的工具。这个思想跟《逍遥游》是一致的,“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如果能顺从万物的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的境界,他还有什么依待呢?所以说至人无己(忘掉自己),神人无功(无意求功于世间),圣人无名(无心汲汲于名位)。如果只是论述到这里,还是属于入世的哲学,接下来在《人间世》中庄子又延伸到了以不材为大材,以无用为大用的处世哲学,这就属于比较消极的处世思想,从木材举例,只有无用之材(就像南方的榕树)才能活到几百年,而有用之材难免受于斧头之祸而夭折,“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者也”——这就是因为它们有用才害苦了自己的一生,所以不能享尽天年而中途夭折,这都是自己招来世俗者的打击。“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知道无用的作用。抛开其消极的思想,如果理解为一种平常心,也是一种有意义的处世哲学,这就要“虚己顺物”,就是“道”的本质。“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如把眼前万物都看作空虚,就能使自己心境空明而发出纯白的自然之光,吉祥就会集于虚明之心。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dihaoqc.com/zztj/2107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