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逍遥的境界,境界的逍遥读庄子逍遥游

发布时间:2021/4/25 13:01:03   点击数:
北京皮肤科医院哪里好 https://m-mip.39.net/pf/mipso_6084106.html

逍遥的境界

何为逍遥?

——自由自在、不受拘束!

生命范围之内,视线范围之内,尽在掌握才能逍遥!

蜩与学鸠的逍遥只在榆枋之下;

鲲鹏的逍遥在九万里青天之上。

朝菌逍遥一早晨,蟪蛄逍遥一夏季。

冥灵逍遥几千年、大椿逍遥数万年。

庄子《逍遥游》的开篇就在描述不同的时间空间观。

时空观的不同,决定了境界的不同。

人世间究竟有几种逍遥的境界呢?

庄子描述了四种逍遥的境界。

第一种逍遥的境界。

“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

才智足以胜任一个职位,品行合乎一乡人心愿,道德能使国君感到满意,能力足以取信一国之人。

第一种境界是“凡人”的逍遥境界。

但是这种逍遥的境界却让“宋荣子犹然笑之”。

因为这种逍遥有很大的局限性。

如果没有了职位?还能逍遥吗?

如果没有了近人的赞许,还能逍遥吗?

如果没有领导的认同,还能逍遥吗?

如果没有得到人们的信任,还能逍遥吗?

第二种逍遥的境界。

“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世上的人们都赞誉他,他不会因此而越发努力;

世上的人们都非难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沮丧。

他清楚地划定自身与物外的区别,辩别荣誉与耻辱的界限。

第二种境界是“圣人”的逍遥境界。

凡人之上有三等,“圣人、神人和至人”。

三者的差别我的理解是:

圣人懂“人”;

神人懂“地”;

至人懂“天”。

圣人的境界已经超脱于“人”之外,不在乎人世间的荣辱名声。

所以“圣人无名”。

圣人的境界也有局限性。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

圣人虽然在一定人群中,逍遥一世,可还是会没有什么建树。因为这个时代的圣人未必是那个时代的圣人,这个人群的圣人,未必是那个人群的圣人!

第三种逍遥的境界

“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

能驾风行走,那样子实在轻盈美好,而且十五天后方才返回。

第三种境界是“神人”的逍遥境界。

所谓“御风而行,泠然善也,”,就像时代的“弄潮儿”。像海上的冲浪运动员,在时代的大潮里,逍遥自在,潇潇洒洒。

所谓“旬有五日而后反”,十五日是月盈月缺的转换时间。

“神人”能看清时代潮流,能利用地利,顺势而为,顺势而反。不会逆流而上,做着违背潮流的无用功。

所以说,“神人无功”。

神人的境界也还是有局限性的。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神人的逍遥也还是有所依赖的。

御风需要“风”,没风怎么逍遥?

冲浪需要“浪”,没浪怎么逍遥?

第四种逍遥的境界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仰赖什么呢!

第四种境界是“至人”的逍遥境界,是逍遥的最高境界。

至人已经是天地的一部分,没有自己与非自己之分,风来则成风,浪来则成浪。故“至人无己”。

从第一种到第四种逍遥的境界,所依赖的条件,越来越少,以至于无所依赖。

境界的逍遥

庄子告诉了我们四种逍遥的境界。那么,怎么才能做到逍遥游呢?

要想逍遥游,就要了解自己的境界。在自己的境界之内逍遥,不要超出自己的境界,那就不逍遥了。

厨师即使不下厨,祭祀主持人也不会越俎代庖的!

祭祀主持人在祭祀上是逍遥的,到了厨房就未必逍遥了!

许由逍遥于山野之间,当了国君却可能是昏君,不能逍遥。

尧是逍遥于朝野,到了山野之间却无法逍遥。

有些老人逍遥于农村,被“孝顺的子女”接到繁华的大城市,却让老人无法逍遥,郁郁寡欢。

一个人的境界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不断提升的,境界提升了,就可以有更大范围的逍遥。

最后,庄子通过三个故事,讲了三种改变境界后的逍遥。

第一个故事。

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得到药方,来游说吴王。正巧越国发难,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

第一故事说明同一种东西的同一种用法,境界小,只能做个洗衣匠;境界大,却可以建功立业。

第二个故事。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大葫芦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的坚固程度承受不了水的压力。把它剖开做瓢也太大了,没有什么地方可以放得下。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

庄子说:“你有五石容积的大葫芦,怎么不考虑用它来制成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呢?”

第二个故事说明同一个东西可以有不同用法,境界小,就把它当垃圾,境界大,就成了有用的东西。

第三个故事。

惠子又对庄子说:“我有棵大树,人们都叫它‘樗’。它的树干却疙里疙瘩,不符合绳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树枝弯弯扭扭,也不适应圆规和角尺取材的需要。虽然生长在道路旁,木匠连看也不看。现今你的言谈,大而无用,大家都会鄙弃它的。”

惠子对庄子进行人身攻击了!庄子的反击更精彩!

庄子说:“先生你没看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低着身子匍伏于地,等待那些出洞觅食或游乐的小动物。一会儿东,一会儿西,跳来跳去,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上下窜越,不曾想到落入猎人设下的机关,死于猎网之中。再有那斄牛,庞大的身体就像天边的云;它的本事可大了,不过不能捕捉老鼠。”

庄子讽刺惠子的境界,就是“用会不会抓老鼠,来衡量有用没用。”却不考虑会抓老鼠的猫破不破坏环境。

这样的猫虽然抓老鼠有功,但是最后也因为破坏环境入了网。

庄子告诉惠子,除了用会不会抓老鼠衡量有用没用,还可以有其他的衡量方法,境界要更大一些。

庄子说,如今你有这么大一棵树,却担忧它没有什么用处,怎么不把它栽种在什么也没有生长的地方,栽种在无边无际的旷野里,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树旁,优游自在地躺卧于树下。大树不会遭到刀斧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去伤害它。虽然没有派上什么用场,可是哪里又会有什么困苦呢?

第三个故事说明同一个东西用与不用都可以是用,境界小,觉得用无可用,境界大,会觉得不用就是最好的用。

这棵大树就是庄子自己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tj/20401.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