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庄子》有感
开卷有益,
总不要忘记了
为什么而出发。
大雪,心怀一抹温度,在冷暖交织的时光里重读《庄子》,释卷自感有所觉悟。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古往今来,难有人看破利字,人生的爱恨离仇大多都与利字脱不了干系。庄子《外物》篇里穷到等米下锅、《山木》篇里见魏王,以及《列御寇》篇中嘲讽势利曹商的故事等,对我触动颇深,他在嘻笑嘲讽中,展现了对贫困抑或利字的态度:贫穷但不困顿。以及真正仁人志士不怕生活贫困,就怕精神潦倒的思想。庄子尽管贫穷,但因思想道德精神上的富有,所以才拥有这般的逍遥快乐。他的故事告诉我们:钱财是身外之物,学会真正放下,不做“利”的奴隶,光明磊落,才有精神上的真正自由与心灵的快乐。
俗话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名利名利,相比利,看破名似乎更加困难。你或许可以做到不为金钱所动,但却很难过名这一关。远古不说,现代版为名买官的,或学术抄袭作假的等屡见不鲜。其实才华、思想和境界都在文字里,好文章就像太阳一样光芒万丈。庄子好学深思,雄才大略,他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所以他不在乎名,对于送上门来的名,他情愿活着在泥地里爬,因为他追求的是内心充实,精神自由的逍遥无为。是道家“保身全生”之生存的最高境界。
五石之瓠
庄子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境界大小,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他在《逍遥游》里,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永恒的问题:就是什么叫做有用?诚如五石之瓠的故事,庄子告诉惠子:你怎么就认定它非要剖开当瓢使呢?如果它是一个完整的大葫芦,你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去浮游于大江大湖之上呢?
庄子《至乐》篇的第五部分,借孔子之口讲述了一个寓言故事,指出人为的强求只能造下祸害,一切都应顺其自然的道理。这故事在当今社会仍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中国不少家长望子成龙,不想孩子输在起跑线,又报这个班那个班的,以成人世界的标准,为孩子打包设计未来,全然不顾孩子的心性和感爱,硬生生地剥脱了孩子童年应有的快乐,使不少孩子不堪负重,出现厌学或对抗情绪等,适得其反。而浑沌开窍也是同样的道理,浑沌开了七窍,失去了自已的本真,还是浑沌吗?他之所以活着,就因为他的浑沌之态啊。这仅仅是一个寓言吗?纵观我们成长的过程,若没有正确的引导,被社会凿开一个又一个的窍,到最后有忘记了自已是谁的,有忘记了来时路的,有忘记了初心的。
名利得失,为人处世,庄子谆谆教诲,开卷有益,还望不忘初心。
文案:王欣宜
排版:张泽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