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推荐 >> 苏轼研究性学习文创产品
文创产品一:苏轼诏书
文化常识:圣旨的材料十分考究,均为上好蚕丝制成的绫锦织品,图案多为祥云瑞鹤,富丽堂皇。圣旨两端则有翻飞的银色巨龙作为防伪标志。作为历代帝王下达的文书命令及封赠有功官员或赐给爵位名号颁发的诰命或敕命,圣旨颜色越丰富,说明接受封赠的官员官衔越高。
圣旨的轴柄,那可是大有学问。圣旨是继承着皇帝意志的书面文章,如果想赐予大臣是有区别的。一般严格来说赐予一品重要大臣,采用的圣旨轴柄是玉柄,二品大臣的是用黑犀牛角做成的轴。三品的是在轴上贴一层金纸,俗称贴金轴。而作为三品跟四品的大臣则采用黑牛角做成的轴。
文创产品二:苏轼包
三、文创产品三:东坡肉
四、文创产品四:东坡书签
二、文学成就
词作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柳永虽然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却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而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诗作
苏轼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诗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肚皮不入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更可贵的是,苏轼对社会的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也未局限于眼前,他对封建社会中由来已久的弊政、陋习进行抨击,体现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识。
文章
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他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都是兼从文、道两方面着眼的。但是苏轼的文道观在北宋具有很大的独特性。首先,苏轼认为文章的艺术具有独立的价值,如“精金美玉,文章并不仅仅是载道的工具,其自身的表现功能便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高级形态。其次,苏轼心目中的“道”不限于儒家之道,而是泛指事物的规律。所以苏轼主张文章应像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性,反对千篇律的统文风,认为那样会造成文坛“弥望皆黄茅白苇"般的荒芜。正是在这种独特的文学思想指导下,苏轼的散文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他广泛地从前代的作1品中汲取艺术营养,其中最重要的渊源是孟子和战国纵横家的雄放气势、庄子的丰富联想和自然恣肆的行文风格。苏轼确实具有极高的表现力,在他笔下几乎没有不能表现的客观事物或内心情思。苏文的风格则随着表现对象的不同而变化自如,像行云流水一样的自然、畅达。韩愈的古文依靠雄辩和布局、蓄势等手段来取得气势的雄放,而苏文却依靠挥洒如意、思绪泉涌的方式达到了同样的目的。苏文气势雄放,语言却平易自然,这正是宋文异于唐文的特征之一。
三、绘画
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在文学成就方面,苏就可以说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除了诗、词、散文等文学创作,苏就在书法绘画等方面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苏轨善书.尤其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带、蔡襄一起并称为“宋四家”。现留存的作品有《赤壁赋》《洞庭春色赋》《黄州寒食许)《中山松醒赋》《祭黄儿道文》等。苏试工于画,尤共擅长墨竹怪石枯木等事物的描画,留下来的著名绘画作品有《潇潮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苏就在绘画方面理论颇丰,自成一体,对后世影响深远。
一、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诗画木一律,天工与清新”,是苏轼题画诗《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中的点睛之句,已经成为论画与论诗的名句。天工意为自然形成,无须雕琢,形容技艺高超,清新则是作画或者作诗的审美追求。
二、画以适吾意——游戏得自在
苏轼不论诗文、作画,经常是有感而发,有了创作的冲动就一挥而就。苏轼其人“天真烂漫”,他的诗文书画,最为注重的是天然的意趣,正所谓“斯人定何人,游戏得自在”。
三、有道有艺一心手相应
“有道有艺”出自苏轼的《书李伯时山庄图后》。李伯时即李公麟,字伯时,号龙眠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画家,擅长画人物、佛道、山水。《山庄图》又称《龙眠山庄图》,为李公麟山水画名作。苏轼在诗文中自问:李伯时何以能把《山庄图》画得那么逼真,惟妙惟肖呢?“使后来入山者信足而行,自得道路,如见所梦,如悟前世;见山中泉石草木,不问而知其名;遇山中渔樵隐逸,不名而识其人。”难道是“强记不忘者乎”?答案是否定的,李伯时之所以能这样画出这么逼真的《山庄图》,是因为他太熟悉自己的山庄了,已然做到了“了然于心”,是“天机之所合”。“醉中不以鼻饮,梦中不以趾捉,天机之所合,不强而自记也。居土之在山也,不留于一物,故其神与万物交,其智与百工通。”显然,李伯时把山庄记在了心里,运用“心之官则思”的本能,所以不必苦苦强记,加以艺事精熟,画出来的画自然惟妙惟肖。苏轼十分认同并赞赏李伯时的这种有道有艺的创作观。他认为,诗文与绘画创作都应该追求并达到这种境界。
总之,苏轼的绘画理论与美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有力地推动了文人画的产生与发展,其在艺术上所追求的“不拘形似”“得之象外”“文以达心,画以适意”的创作原则,以及境界上追求的“天工清新””“萧散简远”、反对“雄放”而力求“平淡”的审美情趣,对后代的文人画家影响巨大,而苏轼这些文艺观点的提出,以及其对诗画艺术的追求、文人精神的传达都与其个人跌宕起伏的个人经历与儒释道各家宗教的影响密切相关。苏轼在宋代绘画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其画作和画论都得到了当时人的推崇,被后代画家继承下来,极具研究价值。
书法
苏轼擅长行、楷书,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存世作品中最为精彩的代表作,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三行书”。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一、苏轼的书法特点
1、用墨丰腴。苏轼书法给人第一直观感就是丰腴。
2、结字扁平。与殴体字形的修长相反,苏轼书法的结字,多呈扁平。这一特点,在其《赤壁赋》、《洞庭春色赋》等作品中,都有突出体现。
3、横轻竖重。这一点充分表明,苏轼书法明显受到颜体的影响。这一书法特点,在其作品《归去来兮辞》中有明显表现。
4、笔画舒展。习过黄庭坚书法的人,都对他的书法中的撇捺的舒展有很深的体会。而黄庭坚曾经是苏轼的学生,被称作是“苏门四学士”之一。
5、轻重错落。轻重错落,主要是指苏轼的书法,特别是行书中,字与字之间,经常会出现用笔一轻一重,致使字体一大一小错落分布的韵律感。
6、大小悬殊。用笔有轻重,字体有大小,几乎是很多名家书法的一大特点。但同一幅作品中,字体大小悬殊之大者,苏轼书法可谓独树一帜。
7、妩媚天真。黄庭坚在《与景道使君书》中称“翰林苏子瞻书法娟秀,虽用墨太丰,而韵有余”。这种娟秀的韵味,让人看起来觉得自然率真甚至天真朴拙,毫无狂怪做作之意。加之丰腴的用墨,扁平的结字,观之犹如视敦厚贤淑之贵妇,望之未觉生疏,反而顿生一股亲近温暖之意。
只有经历了这些风浪的洗礼,才有充满激情的各式诗文及书法,或悲愤,或平和,或喜悦。这种情感随着人生波动而形成的变动,不仅通过他的诗文反映出来,也通过他的书法体现了出来。又只有通过这些经历,才能把人生看得如此透彻,体现在文章上,才写得如此大气豪放,感悟良深;体现在书法上,才能如此的丰腴跌宕,天真浩瀚!
美食造诣
色香味俱全的东坡肉
东坡肉是杭州传统风味菜肴中的一朵奇葩,以色泽红艳,汁浓味醇,肉酥烂而不碎,味香酥而不腻为特点。说起“东坡肉”,还流传着一段有趣的故事。北宋文学家苏东坡于元丰二年(公元年)触犯了皇帝,被贬到黄州,常常亲自烧菜与友人“品味”。宋神宗驾崩后,苏东坡重新被起用调到杭州作官时,西湖已被葑草淹没了大半。他发动数万民工除葑田、疏湖港,把挖起来的泥堆筑了长堤,后来被称为苏公堤。老百姓为了赞颂苏东坡的功德,到了春节时就给苏东坡送猪肉,以表示自己的心意。苏东坡收到了猪肉,就叫家人把肉切成方块,用自家的烹调方法烧制,连酒一起按照民工花名册送给每家每户。但家人烧制时,把“连酒一起送”领会成“连酒一起烧”,然而烧制出来的红烧肉,更加香酥味美,食者盛赞之,此后被人们命名为“东坡肉。”
东坡鱼(五柳鱼)的来历
相传,苏轼让厨师做道鱼肴开开鲜。厨师送来后,只见热腾腾、香喷喷,鱼身上刀痕如柳。东坡食欲大开,正欲举筷子品尝忽见窗外闪过一人影,原来是好友佛印和尚来了。东坡心想:“好个赶饭的和尚,我偏不让你吃,看怎么办?”于是顺手将这盘鱼搁到书架上去了。佛印其实早已看见,心想:你藏得再好,我也要叫你拿出来。”东坡笑嘻嘻地招呼佛印坐下,问道:“大和尚不在寺院,到此有何见教?”佛印答道:“小弟今日特来请教一个字?”“何字?”“姓苏的‘苏’怎么写?”苏东坡知道佛印学问好,这里面一定有名堂,便装着认真地回答:“‘苏’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边左是‘鱼’,右是‘禾’字。”佛印又问:“草头下面左边是‘禾’右边是‘鱼’呢?”“那还念‘苏’啊。”“那么鱼搁在草头上边呢?”苏东坡急忙说:“那可不行。”佛印哈哈大笑说:“那就把鱼拿下来吧。”苏东坡这才恍然大悟,佛印说来说去还要吃他的那盘五柳鱼。
后来有一次,佛印听说苏东坡要来,就照样蒸了一盘五柳鱼,心想上次你开我玩笑,今日我也难难你。于是就顺手将鱼放在旁的馨里。
不料苏东坡早已看见,只是装着不知道。说道:“有件事请教:我想写副对联,谁知写好了上联,下联一时想不出好句子。”佛印问:“不知上联是什么?”苏东坡回答说:“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佛印不知道苏东坡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几乎不加思索地说:“下联乃‘积善人家庆有余’。”苏东坡听完,佯装惊叹道:“高才,高才!”原来你罄(庆)里有鱼(余)呀!快拿出来一同分享吧。佛印这才恍然大悟,知道上了苏东坡的“当”。
但他还想“戏弄”一下苏东坡,一看,一条清蒸的西湖鲜鱼,身上划了5刀。便笑咪咪地说:“五柳鱼呗,这条‘五柳鱼’算给你‘钓’到了,不如叫‘东坡鱼’算了。”
来个东坡饼吧!
东坡饼又名空心饼、千层饼,是为纪念苏东坡而命名的,是湖北地区特色传统美食之一。关于"东坡饼"名称的由来,充满了人文色彩。相传苏东坡被贬海南儋县(现海南儋州)时,当地有一位卖环饼的年迈守寡老妪,她的手艺好,环饼质量高,可是因为店铺偏僻,不为人知生意一直不好。老妪得知苏东坡是著名文学家,就请他为店铺作诗。苏东坡怜悯她生活贫苦,环饼手艺又委实不错,就挥笔写下一首七绝:"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寥寥数句,勾画出环饼匀细、色艳、酥脆的特点和形似美人环钗的形象。老妪将此诗高悬门上,果然顾客盈门,生意兴隆,后来当地老百姓为纪念苏东坡,就名之以"东坡饼",并在儋州流传今。"东坡饼"不但包含着奇特的饮食文化,还蕴藏着浓郁的乡情文化,深受人们的喜爱。
六、课题总结
林语堂曾说:“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禀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确实如此,经过这次研究性学习,苏轼的一生确实是十分波折的,但他在坎坷与困难中不断追求、积极进取,永不放弃的精神是值得我们钦佩和学习的。
在读苏东坡的生平时,我们一直在追随观察-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伟人生活,这种思想与心灵不过在这个人间世上偶然成形,县花一现而已。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七、成员心得
于雪恬: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我对苏轼的了解相较以往更加全面了,让我看到了苏轼不同的一面,在阅读《鲜衣怒马少年时——苏轼篇》时,我实在为苏轼的才华所钦佩,他的诗能在当时的时代中脱颖而出,也可见其文学素养之深。在学习的过程中,还锻炼了我的小组团队协作能力,无论是在知识方面还是在实践能力方面我都收益匪浅。
金子清:经过这次课题的学习,我对苏轼的文学作品以及书画成就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资料搜集的过程中,也了解到了很多知识,通过欣赏苏轼的各类成就,我也积累了一些素材,相信对今后的学习过程中,一定会有所帮助。
林思齐:在本次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对苏轼的生平经历了解的更为细致了,还手绘了生平地图,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得到了锻炼,通过对苏轼生平相关资料的搜集,我更加全面的了解到了苏轼一生的波折与沉浮,让我收货颇丰。
黄雅暄:这次学习过程中,我阅读了一些有关苏轼的传记,其中苏轼对王弗的一往情深最令我动容,那一首《江城子记梦》真真实实地让我感受到了苏轼在妻子长眠于世之后的悲痛。在手工制作的过程中,除了欣赏了诗赋以外,我也获得了很多快乐。
八、参考文献:百度百科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tj/19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