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推荐 >> 人生三重境界,王国维庄子陶渊明禅宗
王国维
有境界自成高格
王国维(年12月3日-年6月2日),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谥忠悫。汉族,浙江省海宁人。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
王国维早年追求新学,接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把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研究哲学与美学,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继而攻词曲戏剧,后又治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他平生学无专师,自辟户牖,成就卓越,贡献突出,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学等方面均有深诣和创新,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留下了广博精深的学术遗产。
他的人生三种境界,点醒了多少人: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人间词话》
人生三重境界第一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此一境:“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的。这三句虽然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悲壮,毫无纤柔颓靡。
此一境界,乃对人生的迷茫,孤独而不知前路几何。
第二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一境:词人所忧“春愁”,不外是“相思”二字。词行至此,可知满怀愁绪之所以挥之不去,正是因为他不仅不想摆脱这“春愁”的纠缠,甚至心甘情愿为“春愁”所折磨,即使渐渐形容憔悴、瘦骨伶仃,也决不后悔。
投影至人生,第二境界乃有了目标,在追逐的道路上,求之不得之后形容消瘦而却继续追逐无怨无悔。
第三境界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一境:寻觅千百次,竟然是在灯火冷落之处发现了那人。人们都在尽情的狂欢,陶醉在热闹场中,可是她却在热闹外。灯火写得愈热闹,则愈显“那人”的清高,人写得愈忘情,愈见“那人”于世间的不同境地,更是在诗人心中的不同境地。
此一境界表明立志追逐的,在足够的积累后,量变成为质变,不经意间已追逐到了。
他的“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理论,将千古诗文分析个透彻。他说作诗无外乎“以我观物”、“以物观物”: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人间词话》
他不只对国学有深刻的认识,对于读书也有自己体会:
读书的三重境界,符合古学的小学,大学的通义。
古人治学讲究“厚积薄发”,所以第一阶段,重点在于“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看,要博览;其次的阶段就是要思考,论语中讲“学而不思则罔”。看了那么多东西,就会互相比较,和自己的经历比较,就有所得,就外显“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然而,最终的成就要返璞归真,也是大学中说的“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也是老子中的“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学习的最后是体悟自然的规律,顺应于这个规律“随心所欲不逾矩”。
初能望文生义,死记硬背,可小成。
进能变通运用,能说会道,有一得。
终能深入浅出,知行合一,方大就。
——《读书的三重境界》
重温经典诗词
蝶恋花
阅尽天涯离别苦,
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
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与天俱莫。
待把相思灯下诉,
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逝者如斯夫,一切尘埃落定的时候,瞪大眼睛仔细一看,花已不是花,草已不是草,残红遍地,枯粳满目,这世界连底色都变得彻彻底底。
满庭芳
水抱孤城,云开远戍,垂柳点点栖鸦。
晚潮初落,残日漾平沙。
白鸟悠悠自去,汀洲外、无限蒹葭。
西风起,飞花如雪,冉冉去帆斜。
天涯。
还忆旧,香尘随马,明月窥车。
渐秋风镜里,暗换年华。
纵使长条无恙,重来处、攀折堪嗟。
人何许,朱楼一角,寂寞倚残霞。
?那沾染着落花芬香的尘土,被走马扬起缓缓随行,初升的明月偷偷地窥探着车中的佳丽。可是,经历过几番秋风秋雨,偶然揽镜自照,不禁暗惊大好的年华已换。即使是长长的柳条依旧,但重来攀折,已令人无限叹嗟了。尽是无我之境语,但处处映衬有我之影。
采桑子
高城鼓动兰釭灺,睡也还醒,
醉也还醒,忽听孤鸿三两声。
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飘零,
悲也飘零,都作连江点点萍。
?人的一生只不过如风中的飘絮,沉沉浮浮,进进退退,闻达或是无名,得志抑或失落,又有什么区别呢?到头来还不是如柳絮浮萍一般消逝在历史的烟河之中吗?
玉楼春
今年花事垂垂过,明岁花开应更亸。
看花终古少年多,只恐少年非属我。
劝君莫厌金罍大。醉倒且拚花底卧。
君看今日树头花,不是去年枝上朵。
?静安先生这阙《玉楼春》写得有点俏皮,但是俏皮之中隐藏着悲凉与惨淡。人生更像是造物者编好的程式:生(肇始)——病(磨难)——老(懈怠)——死(寂静)。“君看今日树头花,不是去年枝上朵”寓意今岁之我不同于去岁之我,要想不虚度这有限的时光,就得花酒相伴,这是孤独者最佳的俦侣。
虞美人
弄梅骑竹嬉游日,门户初相识。
未能羞涩但娇痴,
却立风前散发衬凝脂。
近来瞥见都无语,但觉双眉聚。
不知何日始工愁,
记取那回花下一低头。
?“娇羞之态”是姗姗少女的特权,也是豆蔻年华的自由情态,以前有,而今只剩下“双眉聚”,念念不忘“那回花下一低头”,往深一层,是对“真理之美”的一往情深。
文图来源唐诗宋词古诗词
庄子三只鸟,人生三种境界文
儒风君
来源:儒风大家(ID:rufengdajia)
第一只鸟:海鸟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
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
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庄子·外篇·至乐》
一只很大的海鸟,从海上来到鲁国。
鲁国的君臣都很高兴,用隆重的音乐,盛大的宴会,来款待这只远道而来的鸟儿。
宴会上有猪有羊,舞女伴舞,琴师弹琴,让人眼花缭乱。
结果这只鸟很快就死了。
它没见过这种场面,不吃不喝,几日后就死在了鲁国。
好好的一件事,为什么搞成这样呢?
庄子说:因为不把鸟当鸟。
鸟儿应该吃虫子、吃鱼,活在大海或者森林。
达官贵人喜欢的玩意他不喜欢,它喜欢的玩意,达官贵人们也不喜欢。
夫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而实际上,己所欲,也勿施于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不要横加干涉,无端指摘。
对鸟儿而言是这样,对人也是如此。
父母子女之间,同事朋友之间,夫妻之间,都要保持这样的尊重和界限。
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凌驾在别人的意志之上。
这是鸟的自由,也是人的自由。
第二只鸟:凤凰鸟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庄子·秋水》
庄子的朋友惠子当了梁国的宰相,有人传播谣言,说庄子要来梁国抢宰相之位。
惠子很害怕,于是下令整个梁国搜捕庄子。
庄子亲自去见惠子。
庄子说南方有凤凰鸟,遇到梧桐才会休息,只吃竹米(竹子开的花),只喝清泉。
猫头鹰得到一只死老鼠,凤凰路过,猫头鹰发出‘吓!’的声音。
你今天也要为了梁国的相位来吓唬我吗?
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鶵,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表明自己鄙弃功名利禄的立场和志趣。
在庄子看来,人生于天地之间,摆弄金钱,汲汲于名位,实在是无聊。
自古以来,欲望太多的人,多半不能成事。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人心是有限的,装得下功名利禄,就装不下志向和抱负。
金钱地位,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懂得知足,学会简单,才是一个人真正的高贵。
第三只鸟:大鹏鸟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庄子·逍遥游》
北冥有条很大的鱼,能变成一只大鹏鸟,遨游千里。
但是就这样的大的鸟,也需要凭借风才能飞行。
庄子说:人生最大的痛苦便在于此,只要“有待”,便不能自由。
依靠的东西越多,想要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发不得自由。
这只大鹏鸟在后世被李白当做自由的图腾,而实际上,在庄子眼里,大鹏还远远没有自由。
庄子说:物物而不物于物。
人应该做物的主人,而非奴隶。
控制自己的物欲,学会享受精神的富足。
就是少一些欲望,少一些心机,多一些灵魂的自得其乐。
当然要想真正求得自由,人还需要放弃“我执”。
人所有的痛苦,无非是因为有“我”。
我所求,我所爱,才有我所恨,我所怖。
庄子在《逍遥游》的最后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至人”忘掉自己,“神人”没有功绩心,“圣人”没有名望心。
人有自己的意志,自然有自然的意志。
舍弃个人的荣辱得失,舍掉自我的执念,尊重天道,顺其自然,才能真正的自由。
人生,不过是陶渊明的三杯酒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尤其以《饮酒》二十首组诗著称。
陶渊明的饮酒是越饮越明白的,饮着饮着就看破了人生的真相。
他的饮酒诗里不仅融入了对生活的热爱,还蕴含了面对人生的智慧。
你要饮哪杯?
第一杯给人生: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古今中外,有太多文人志士做过思索。
尼采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木心说:“生命好在无意义,才容得下各自赋予的意义。假如生命是有意义的,这个意义却不合我的志趣,那才尴尬狼狈。”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做到听从内心真实的声音,发现、享受自然与生活中的美,随心所欲,快乐而活,大概就算不负生命。
在这首诗歌中,陶渊明记录下日常生活的一个场景:
黄昏将尽,结束一天的田间劳碌,陶渊明回到家,一边喝酒,一边欣赏门外景致。
眼下已入秋,菊花开得恰好。他端着酒杯来到花丛前,静静观赏了会,发了会呆,不觉露水滋生,沾湿了花瓣。
看着花瓣在酒水中,上下浮漾,他忽然觉得,自己仿佛离世俗嘈杂更加远了些。
虽然物质贫困,却因心灵的平和安宁而感到踏实。快乐,原本是很简单的一件事,世人只因欲求不满,心思复杂,快乐才会变成奢侈,正如这两句话:
小时候,幸福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长大后,简单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看清名利荣辱,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保持内心的安宁,才能抵达自己的方向。
人心是一个有限的容器,能装的下欲望,就装不下其他。
减少干扰,人才能专注,才能笃定。
第二杯给自己: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行行失故如,任道或能通。
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
陶渊明一生,都在贫困中学习着如何坚守自己,如何让自己不被外界带走,而是让世界跟着自己走。
与其辛苦一场,去当争名逐利,不如回归田园,自由自在、安安心心地做真实的自己。
我们习惯说,当你无法改变环境的时候,就该试着改变自己。为了迎合环境,为了更好地生活,违背意愿地改变自己,这属于大部分人的活法。
陶渊明反其道而行,所处环境不适应自己时,他宁可选择离开,也坚决不改初心。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部分人都在成长的过程里,以适应社会为借口,渐渐地失去了自己,只成为一个社会性的标签。
人生路漫漫,走着走着,一不小心就会迷失。虽说不管走哪条路,结果都是殊途同归,不一样的在于沿途风景。
只要觉悟,还是得听从本心,回到属于自己的那条路上来,没必要浪费时间去做为名利而博弈。
第三杯给生活:
忽而一樽酒,日夕欢相持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
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
这是陶渊明《饮酒》(其一)中的两句,意思是说,既然不期然而然地获得一壶酒,那就啥也别想,只管痛快畅饮,一醉方休。
看似在说喝酒,甚至有些今朝有酒今朝醉的颓废意味,其中却包含着一种正能量的处世哲学:顺境也好,逆境也罢,人都应该活在当下,学会享乐生活。
人活在世上,最怕的不是穷困潦倒,也非众叛亲离,而应是希望的泯灭,自我的放弃。
人生不可能至始至终一帆风顺。陷入逆境时,有人哭天抢地,捶胸顿足;有人灰心丧气,坐以待毙。
陶渊明潇洒得很,他认为:忽而一樽酒,日夕欢相持。
人生虽苦,睿智的人懂得苦中作乐。
陶渊明看破梦幻泡影的人生,自然也就放得下功名利禄。只要能维持一家老小的基本生存,然后小酒喝喝,诗文写写,悠哉自在,便是人生。
真正的英雄,既有死里逃生的英勇,也有视死如归的坦然。真正的希望,并非来自别人,而是源于自己。
哪怕山高水远,天遥地远,哪怕厄运将来,弹尽粮绝,还能怀有一颗平静心,该吃吃,该睡睡。
人只要活着,当下这一刻已然被拥有着。不管发生什么,每一个转瞬即逝的当下,始终被我们拥有,直到生命终结。难道不是这样吗?
为何知道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因为存在一个最大的问题:知易行难。而陶渊明,真正做到了四个字:活在当下。
文图来源诗刊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佛家讲究入世与出世,于尘世间理会佛理之真谛。人之一生,从垂髫小儿至垂垂老者,匆匆的人生旅途中,我们也经历着人生的三重境界。
人生第一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涉世之初,还怀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新鲜,对一切事物都用一种童真的眼光来看待,万事万物在我们的眼里都还原成本原,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对许多事情懵懵懂懂,却固执地相信所见到就是最真实的,相信世界是按设定的规则不断运转,并对这些规则有种信徒般的崇拜,最终在现实里处处碰壁,从而对现实与世界产生了怀疑。
人生第二重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是水。红尘之中有太多的诱惑,在虚伪的面具后隐藏着太多的潜规则,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一切如雾里看花,似真似幻,似真还假,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很容易地我们在现实里迷失了方向,随之而来的是迷惑、彷徨、痛苦与挣扎,有的人就此沉沦在迷失的世界里,我们开始用心地去体会这个世界,对一切都多了一份理性与现实的思考,山不再是单纯意文上的山,水也不是单纯意义的水了。
人生第三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是一种洞察世事后的反璞归真,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这一境界。人生的经历积累到一定程度,不断的反省,对世事、对自己的追求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认识到“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要放弃的是什么,这时,看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只是这山这水,看在眼里,已有另一种内涵在内了。
文图来源网络
追赶不上的不追,不属于自己的不要,挽留不住的不留,生活哪有那么复杂,简单甚好。
——丰子恺
民国有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头。他长相清秀,画的画童真童趣,文章也是写得极其清雅质朴,句句至理。他的漫画,也如他的心地一样,善良、温润、有趣。他就是丰子恺。丰子恺不仅带给世人风格清新的漫画,也带给世人最真诚的处事话语。“追赶不上的不追,不属于自己的不要,挽留不住的不留,生活哪有那么复杂,简单甚好。”这是丰子恺的人生哲学。
对于人生,丰子恺总结了三重境界:
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
“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懒得(或无力)走楼梯的,就住在第一层,即把物质生活弄得很好,锦衣玉食,尊荣富贵,孝子慈孙,这样就满足了。这也是一种人生观。抱这样的人生观的人,在世间占大多数。其次,高兴(或有力)走楼梯的,就爬上二层楼去玩玩,或者久居在里头。这就是专心学术文艺的人。他们把全力贡献于学问的研究,把全心寄托于文艺的创作和欣赏。这样的人,在世间也很多,即所谓“知识分子”“学者”“艺术家”。
还有一种人,“人生欲”很强,脚力很大,对二层楼还不满足,就再走楼梯,爬上三层楼去。这就是宗教徒了。他们做人很认真,满足了“物质欲”还不够,满足了“精神欲”还不够,必须探求人生的究竟。他们以为财产子孙都是身外之物,学术文艺都是暂时的美景,连自己的身体都是虚幻的存在。他们不肯做本能的奴隶,必须追究灵魂的来源,宇宙的根本,这才能满足他们的“人生欲”。这就是宗教徒。世间就不过这三种人。
文图来源网络综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