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南怀瑾庄子諵譁德充符8

发布时间:2020/11/16 12:08:55   点击数:
儿童白颠疯如何确诊 http://pf.39.net/bdfyy/bdfal/190216/6872568.html

主播:林风悠悠今天是我们一起学习经典的第天

什么是情什么是性

“人之生也,非情之所生”,人生下来有生命的时候,不是因为情而生的呀!这句话提出来,什么叫做情?这是一问题。如果我们现在论辩,说男女有感情而结合才有人的话,为什么说非情之所生呢?“生之所知”,我们生来的时候,那一点灵知之性,那一点能知道的这个“能”,“岂情之所知哉!”哪里是情所能够知道的啊!

《礼记》中,始终把人分成两部分来研究,就是性与情两部分。性是人性的性,本性,灵知之性。我们人有思想,有知觉,这个不是感情的作用,这叫做性;而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这是情。能知一切的灵知之性本身,并没有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所以这两个要分开。现在郭象说的这个“性”,是“人之生”,所以说,“岂情之所知哉!”与情没有关系。

“故有情于为”,所以他说,一个人有情,被喜怒哀乐,悲欢爱恶的感情所困扰,就是我们现在讲爱,我爱你你爱我,爱得要死那个爱。这个爱就是情。“故有情于为”,这是有为的作用,心里有所为。“离旷而弗能也”,一个人被感情所困,心的那个光明伟大作用,困住在一小点上;虽然想要把它解开扩大,心境想要如何伟大,思想上要如何伟大,要空,要超出三界,都不可能!做不到的。“然离旷以无情而聪明矣。”如果我们修养到心境离开感情的困扰,心中不被喜怒哀乐爱恶欲,某一小点所困住,而非常旷达而逍遥,那时智慧就开了,这才真叫做大聪明。

“有情以为贤圣而弗能也,然贤圣以无情而贤圣也。”普通的人,只要被感情所困扰,心中有了喜怒哀乐偏见的感情,要想修行达到圣贤的境界,那是永远做不到了,就是“以为贤圣而弗能也”。那么所谓得道的圣贤,就根本是个无情的人啰!要做到无情才能成圣贤啰!

“岂直贤圣绝远,而离旷难慕哉!”因此,我们可以了解,真正的圣贤是很难做到的。圣贤之所谓无情,是没有欲界的这些情,没有世俗的小情;圣贤有的是大情,是大慈大悲圣贤的情;所以说“岂直圣贤绝远,而离旷难慕”,心境的开阔旷达,包罗天地万象,就是圣贤的境界。他说“难慕哉!”你虽然心中很仰慕,但是修养却很难到达这种境界。

“虽下愚聋瞽,及鸡鸣狗吠”,所以说,世上的一般笨人,五官不全,脑筋不好的,乃至于一般鸡鸣狗盗之徒,“岂有情于为之亦终不能也”。他们虽然想修道,因为自己心理不正常,加上情感的困扰,心里愈来愈狭小。伹是,对于修道做神仙,超出三界,他们的兴趣也大得很,也想学喔!总而言之,世间的感情也要,也要成道成圣成佛,这就是第六世达赖仓洋嘉措的诗所写的:“世间那得双全法,不负如米不负卿。”什么都想要,怎么办得到啊!

“不问远之与近,虽去己一分,颜孔之际终莫之得也。”他说,他们也不考虑考虑,修道要想超越,变成一个超人,要远近分开才行;也就是要远离私人情感的作用,亲近解脱清净智慧高远的境界。因为远近亲疏分不开,所以个人的私心,一点都没有除掉;虽然仰慕孔子、颜问的修养,“终莫之得也”。也永远不可能达到的。

“是以观之.万物反取诸身”,由这个道理看来,真正的修养,“反取诸身”,要自己求之于自身,要去实验;“耳目不能以易任成功”,光靠眼睛耳朵去找真理,是不会成功的。我们看书是靠眼睛,听课靠耳朵喔!光靠学来的这一点,靠耳目而来的一点点,是绝对不够的,所以“耳目不能以易任成功”,这是讲学理。

换句话说,你们年轻的,将来出去做事,乃至当校长,或者当什么长,前途无量,后途无穷,反正官位总是拿这两个来代表,不是员的,就是长的;至少家长你总会当到的。不管你当家长也好,当国家的大家长也好,当一个什么小主管也好,千万记住,“耳目不能以易任成功”,不要随便看到某一点,听到某一点,就判断一切事,那是靠不住的。自己的耳目都不可靠,何况下面各种人的报告呢!

所以当一个主管,如果亲信的人告诉你,老张不对,老李不对,那不一定!千万要记住,这就是圣人做领袖的道理。“手足不能以代司致业”,你不要相信自己的手与脚喔!你如果相信自己左右的人,乃至于相信自己手与脚,手足有时候都会错的。有时候自己拿杯子都会打破,所以做人的道理也是一样,尤其做一个伟大的人,一个伟大的领袖。你认为某人是我的耳目,那并不一定可靠;某人是我的手足,也不一定可靠;所以,当了皇帝,才自称寡人。只有自己的头脑,只有自己一个人,能真正地判断;任何人的是非报告.都有问题,都掺了感情的水,连那个酒都变成水了,所以你喝下去,都存问题,变成毒药了。这就是道家与儒家不同,看东西,看世间的事务,道家就透彻得很。

“故婴儿之始生也,不以目求乳,不以耳向明,不以足操物,不以手求行,岂百骸无定司,形貌无素主,而专由情以制之哉!”所以他举了一个例子,什么叫做不用情呢?人的心境能够修养到婴儿的状态,一百天以内婴儿,勉勉强强说一岁以内,头顶囟门还在跳,还不会讲话才算婴儿。婴儿长大一点,有了一点意识就不算了。“不以目求乳”,婴儿刚生下来,他不用眼睛看妈妈的奶,用眼睛看是后天的作用,婴儿是用人性天生那个灵感,晓得妈妈的奶在那里,就会偏过来吃奶,这就是灵府。“不以耳向明”,婴儿不需耳朵看东西;“不以足操物”,用不着脚当手用拿东西;“不以手求行”,不用拿手来当脚用;换句话说,婴儿他全身都是功能。

所以一个人,修养到心中没有杂念,没有妄念;情是妄情,佛家叫做妄想,意识没有这些后天加上的思想,究全恢复到婴儿清净无为的状态,这时生命的功能整个发出来了。《楞严经》讲六根都可以互用,那么鼻子可以当眼睛看,耳朵可以当眼睛用了,全身各种各样都是功能,这个就叫做神通。神通也就是神,生命的精气神,恢复到原始完全的状态,就是神通。

这一段文章,都是郭象的注解,这是千古的名注喔!对于庄子的道理,发挥得最好,别家都不如他。历代道家各家注解《庄子》的不少,始终以郭象的注解占第一,确实是有他的道理。现在恢复《庄子》的原文,庄子跟惠子的谈论。

有情感情妄情无情

惠子曰:既谓之人,恶得无情?庄子曰:是非吾所谓情也。

惠子说,既然是人,怎么会无情!庄子就骂惠子说,所谓情,不是说人无知;知是知,情是情,那是两回事。前面提到婴儿吃奶,天生能够知觉的即是性,那是知;情是后天加上的意识,是第六意识所形成的,佛学的名称叫做染污,就是现在人说的污染;情就是后天加上去的污染。我们的思想,我们的学问,都是后天的污染。现在的人说得很妙,把佛学名词倒转来用,就变成最新的名词了。后天的染污越多,我们生命的天性就越少。现在庄子对惠子说:你不懂,我讲无情的这个情,不只代表了普通的感情,也包括了后天的妄情,一切后天加上的观念思想,都是妄情。

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

我所谓人要做到“无情者”,不是无知啊!他告诉惠子,你搞逻辑,完全把我的名词弄错了。我之所以讲,人须修养到无情,是不要偏见,不要后天加上的好恶,以免伤害到自己的本身。后天的好恶、情感、妄情加上去,是最伤害生命本身的。人要怎么样用知用情呢?“常因其自然而不益生也。”就是很自然地活下去。我们人天生眼睛会看,耳朵会听,手会抓东西,脚会走路,一切都天生自然的,不要加一分第六意识和后天的观念;那就是佛学所讲的,没有分别心。换句话说,就是佛经上经常讲的,不增不减,一切都是很自然的。惠子听了以后说:

惠子曰:不益生,何以有其身?

人总想给自己加一点,就是“益生”,今天办事多了,赶紧回去,把多种维生素吃一点,不然恐怕受不了。要不然这两天不对了,吃补吧!多炖一点什么当归鸡呀,麻油鸡呀,要进补。其实,越补越糟糕,会把人补死了的,所以也不可益生。惠子听了庄子反对的说词,生命同身体一样“不益生”,要不加妄情,不加意见,不增不减,顺其自然,就可以长寿。惠子一听,那活着的身体“不益生”怎么行!我们对身体要补充的啊!不加上东西,不多吃维生素,“何以有其身?”这个身体常常用,不补充是会坏的。

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

庄子说,你不懂!我说生命活着要顺其自然不增不减,是指心里没有妄念,没有妄想,清清明明,这样活下去才是神仙之道,可以长寿。要懂得上天给我们的道,这个道,就是我们的性,本性,自性。上天给了我们生命、形体,这已经很好了,人就要活得很自然,要一天到晚头脑清清楚楚,和蔼地活下去,不要加上后天的人情世故。因为一加上后,就有喜怒哀乐,和后天的爱恶欲望,而“内伤其身”,这个身体就受伤害而有病,所以活不长。

今子外乎子之神,劳乎子之精,倚树而吟,据槁梧而瞑。天选子之形,子以坚白鸣。

庄子骂惠子,也就是骂一般人,“今子外乎子之神”,你呀!把自己的神用到身体外面去,没有内养其神。“劳乎子之精”,这个精,不是精虫卵脏的精,是身体的精神。一天忙到晚,把这个精都外用了,就是把你生命的电能,都向外放射完了。所以像你又爱弹琴,像孙老师一样,弹古琴专家;“倚树而吟”,倚靠在树上吟诗;“据槁梧而瞑”。总之作好诗好文就用思想。那个七弦琴在手里,听到那个声音,精神都到了琴弦上去了,自己也忘了自己,你这不是跟自己生命过不去吗?

惠子当然不光弹琴作诗,那还好,那个伤害还没有太厉害:伤害最厉害的是用脑筋、搞思想、搞逻辑、搞哲学。“天选子之形,子以坚白鸣。”结果明明人生是很自然的,活着就活着,学逻辑的人偏偏要问,什么叫做活着?你给活着下个定义!等你定义下完以后,因为活着要吃饭,又问怎么样叫吃饭?有人也可以吃面呀!并且饭也可以变成米粉!面也可以变成面包啊!学逻辑的人,搞思想的人,一路追到底,你不是自己活得不耐烦了吗?故意说什么坚石非石,白马非马,拿逻辑来研究;你去逻吧!慢慢逻到底,一定把你逻死了为止。

《德充符》这一篇,庄子用自己跟惠子的辩论,作一个结论。本篇开始就是讲一个外形残废、内心有道的人的故事,对不对?中间描述的都是残废的人,他主要带领我们,不要看人的外形,要看内在道德的修养:扩大一点讲,不要被外面的境界,现实的环境困住,要修养到自己精神的升华。最后告诉我们,千万要精神升华到不制造麻烦的程度。像惠子一样,自己认为学问好,知识高;学问愈好,知识愈高,烦恼愈多,痛苦愈深。换句话说,跟自己生命过不去,自己往死路上走,所以那不是《德充符》。要真正道德的充沛,达到道的境界,就是顺其自然,心境很和平,滋养内在的精神,这个生命道德自然充沛了;身体的内在也充沛了。

现在《庄子》的内七篇,《德充符》是第五个阶段;由《逍遥游》开始,一路下来到《齐物论》,到《养生主》、《人间世》,一直到了《德充符》,就是道德的充沛。这七篇都是一步一步连着的工夫!道德内养充沛了以后,第六篇《大宗师》,这才可以称为大师了。现在世界上大师太多了,都是要别人叫他大师的!什么叫大师?大宗师的名称是从《庄子》来的,内外修养到了,内在道德修养充沛了以后,才是大宗师。大宗师成功了以后,才是师道的成就,就是佛家所讲的天人师,然后可以《应帝王》,才可以入世;入世而出世,可以为王者师,所以这七篇是连起来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tj/19129.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