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于丹庄子心得之坚持与顺应

发布时间:2020/11/12 15:26:50   点击数: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同时也是社会中的一部分。庄子认为,在人的内心,应该坚持自己的秉性,而不要随波逐流。而面对外在的世界,则应该通达和顺应,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内心的坚持和外在的顺应呢?庄子的人生价值观是外化内不化。这是什么意思呢?内不化就是不要受变化万千的外部世界的影响;而在我们的内心有所坚持,否则我们将被纷繁复杂的社会所左右,而丧失了自我。庄子在他的书里面就提出这种人生的价值观。一个人之所以为他自已,有他独特的价值观,有一个人的风格,有一个人内心的秉持,就在于他的内心是不是真正有他的不化,也就是说生命要有所坚持,而生存可以随遇而安(于丹心语)。

我们外在的大千世界,每天都在变化着对每个人来讲,都是一种新的尺度,新的坐标。我们是食古不化,我们坚持着自己一种保守,循规蹈矩、墨守成规的准则呢?还是能够与时俱进,调整自己呢?

庄子在《秋水篇》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他假托为孔子。他说,孔子有一天出去游学,那么游于匡地的时候,突然之间遭宋人的围攻,大家一层一层地包围起来,越围越多,越围越多。孔子一个人坐在那儿,耳听着外面的兵刃之声,弦歌不辍,唱着歌。这时,他的大弟子子路慌慌张张进来,一看老师还这样,就问他说,何夫子之娱?孔子淡淡地说,吾与汝。孔子说,子路,你看看我这个人啊。讳穷久矣,但是我没有躲开,这是为什么呢?这是我的命。我也求通达,我求通也久矣,但是也没得到,为什么呢?这是时运不好。在真正的治世,清明太平之中,是没有穷困可言的。而在暴君当道、虎狼之道的时候,也没有个别的通达之士,可以显赫出来。他说,这一切是我们躲不过去的。孔子还说,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的勇敢:一个人在水中穿行不避蛟龙,这是渔夫之勇。一个人在陆地行走不避猛虎,这是猎人之勇。而一个在白刃相交于前,能视死若生,这是烈士之勇。临大难而不惧,这叫圣人之勇。孔子说,穷困或通达,有它自然的道理,你要知道时运如何,心中有所秉持,这样才能够突然之间有大难当前,能做到泰山崩于前而不瞬,心中有镇定的勇敢,这就是圣人的勇敢。过了一会,果然有带着兵甲的人进来了,对孔子说,对不起,我们搞错了,我们围的是一个叫阳虎的人。用这个故事的寓言,是为了告诉人,只有内心的安静,勇敢,在外在上,才能处变不惊(于丹心语)。这就是内心有所秉持,视为“不化”。

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太容易受外在言论的干扰,外在世界在这样一个丰富的物质时代,我们在年轻的时候,内心都是有所坚持的。庄子所说的内不化是指无论外界如何变化,一个人的内心,不要受外界的影响,一定要有所坚持。而庄子所说的外化,则是指在与外界的相处时,要使自己的行为与社会相顺应。但一向超脱的庄子,为什么会提倡顺应外在世界呢?

庄子在他的《人间世》里,说了说什么是人间世,他说人间万事,有很多的潜规则,有两种东西是必须遵守的,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子女事亲,对父母尽孝,这是你的命,命定你必须要这么做。第二,作为人臣事君,在国家尽一份忠诚,这叫义。这与我们了解的庄子,有一点点理解上的不同。其实我们想想看,在当今世界,哪一个人跟他人没有关系呢?我们哪一个人,光凭内心的骄傲,光凭着内心的一种秉持,没有无生存上的迁就,可以安身立命呢?仅凭内心的秉持,而无自下而上上的造就,就无法安身立命(于丹心语)。有一个典故,说有一个使者,他去考察天堂和地狱。他下到地狱的时候发现,被罚到这里来的这些人一个个面黄肌瘦,大家都像饿死鬼一样,嗷嗷的每天都非常痛苦。说是不给他们吃的吗?吃的是给的,问题是每个人都拿着一个一米长的勺子,勺子上装满食物,怎么也放不到自己嘴里去,所以地狱的人越想吃东西,内心越受煎熬,久而久之,就形容槁枯。

这个使者又去天堂考察,他看到天堂里的每一个人,都是红光满面,精神焕发。有一个现象,让他大吃一惊。天堂里食物跟地狱没有多大差别,每个人手中拿的也是一米长的长把勺子,为什么天堂里的人是那么和美而精神欢畅呢?就一个奥秘,天堂里的人用长把子勺子互相喂,喂别人。其实,这就是我们的社会,我们每一个手中可能都拿着一米长的勺子,这是生命给我们的,你必须接受的一种规矩,这社会的法则。为什么要提倡人的外化呢?当你真正为他人的时候,你内心真正有所坚持的东西,才会真正实现。大家互相扶助之间,都会其乐融融。庄子也提倡这一点,也说一个人必须做到这些。但是庄子说,在处世,人外在的事情里面,有更难的事。是什么事呢?就是言语。

说话这件事,是很难的,我们经常说,言多语失。人是个主观的动物,在传话的时候,难免会带来他当时正波动的情绪。所以庄子说,什么样的话难传?叫做两喜之言和两怒之言,最难传的就是带有喜怒的。他说,这个国君的话如果带有喜怒,你去传,这就叫传溢之言,也就是说这话是淤出来的。说这种话时的情绪不是平和的,传这种话如果传不好,就会招惹杀身之祸。所以他说传这种话太费劲了。所以他说给你一个建议吧,你人说话怎么样不失呢?传其常情,无传其溢言。也就是说,平平实实,人心中所思所想,应该是怎么样的,千万不要添枝加叶,添油加醋。

顺应外在,就是要懂得如何为人处世。庄子认为外在处世中,最难做的是说话。所以我们在说话时,一定要做到实事求是,绝不夸大其辞,也不乱传闲话。庄子还告诉我们说,光靠言辞谨慎不够,一个人必须要靠心智的聪明,要能看清外在的很多东西,是在时间流程中有所变化的。庄了说,形莫若就,心莫若和,就不欲入,和不欲出,形就而入,且为颠为灭,为崩为蹶,心和而出,且为声为名,为妖为孽。一个人可以做到外化,就外化是就规则,而内心一定要有分寸。没有分寸,没有定力的人,外在也是做不好这一切的。

庄子提倡坚持内心而顺应外,于丹教授认为,只有人真正内心的安定,才可能做到外在的顺应。

那么,什么是人真正内心的安定呢?庄子在《大宗师》里曾经很清楚地写过,一个人,是个老者,他面如孩童,已经到了耄(mao)耋(die)之年,周围人很奇怪,你看起来那么年轻,为什么?他说,我一生的参悟,人生有七个阶段(人生这七个阶段并不神秘,但我们听一听,也很难做到,也就是说,他说了内与外,我们先来看什么叫做身外。):

使内心安定的第一步:身外。所谓身外,是把我们心中已有的一些经验系统,逐渐排除出去,腾出我们的心灵空间。他说,如果你把外在的一切,包括社会人际关系,这些你先都排队在你的心外,你就远离了世故,远离了外在许多约束你的规矩法度。

第二步:外物。就是把物质世界的东西,尽量剥离出去。

第三步:外生。也就是说把生命看得轻浅一点。什么叫做把生命看轻?其实,这并不是不看重人生。

第四步:彻悟。这样的一种朝彻,心中通明透亮,说明当你把一切外在的东西都腾空,你的心灵,开始有了虚灵之境,道集于虚,虚室生白。人心腾空,你就会通达,就会透彻,就会明朗。

第五步:见独。独是指唯一,也就是说,你终于能看天下万事为一体,不再孤立地去看很多事情。再去看很多东西,我们就会知道,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第六步:无古今。当你能把当下看作是一个整体时候,你就能把它贯穿古今的长河。你就会知道,人性没有国家边界,也没有时空阻隔。第七步:不死不生。追求到了一种人生的永恒,人生不会因为物质生命的陨落而真正寂灭,也不因为有这个形体在而过分放纵,而忽略生命的本真,所谓的不死不生,也就是这样一个意思。一个人只有做到这一点,你在外在表面的随和中,才能够不动摇,因为你内心的力量是坚强的。

庄子提出的外化而内不化,把我们的心灵逐渐腾空,把我们心中的各种杂念排除,让我们的心底真正能够有所秉持,而在外在小心谨慎,行莫若就,心莫若和。本着内心的宽容和洞察的清明,在外在上随遇而安,不与世争。这样的话,我们会把每一个当下活得更好,会把人生的整个流光以一种从容的姿态安详走过,少了很多的纷争,少了很多的矛盾,最后,获得一个圆融的,合乎道的,合乎天地自然的,自己的生命境界。

如何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tj/19074.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