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庄子语录囊括人生天地,暗藏大道玄机

发布时间:2020/11/14 12:09:19   点击数:
白癜风的危害有哪些 http://m.39.net/pf/a_8115689.html
无题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所谓的江湖,亦无非是你撑着一把佛家的伞,他佩着一把儒家的刀,我背着一把道家的剑,然后在茫茫的人海中散散聚聚,聚聚散散,都各自演绎着一段神秘的传奇。然而,当人生拉下帷幕的时候,我们都会同时发现:人,拼尽一生在刀光剑影中追逐的,不过是一场浮名!

风雨人生,

有谁伴我闯荡?

弱水三千,

与君共饮一瓢。

——唯一

庄子语录

囊括人生天地,暗藏大道玄机

一、宇宙——悟道的眼界与目标

何为“宇宙”?《尸子》中说:“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宙,即是时空之总体。“宇宙”作为一个完整的词汇,初始于《庄子·齐物论》的“旁日月,挟宇宙”。那整句话的意思是说:圣人同日月并明,怀藏宇宙,与万物合为一体,不问是非淆乱,没有尊卑贵贱。

庄子说的,是一种眼界、境界,一种气度、气象,一种广度、高度。但,这只是庄子指给我们的悟道路径的开始,它给予我们这样一种启示——欲得大道,先明大道;欲明大道,先见大道;欲见大道,先要有囊括天地宇宙的眼界和胸怀。

佛家言,修行之前先立正见,悟后起修。有了这等眼界和胸怀,就可进入下一阶段。

二、造化——悟道之所行与方向

《庄子·大宗师》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意思是把天地作为大熔炉,把造化看作大铁匠。

世间万物,不过同是造化所锻造之物,同出于大匠之手,同具有造化之用,根本上没什么不同,皆是道之化现,皆寓于天地无尽之中。“造化”和“宇宙”的概念,含义却已经趋同。但在庄子这里——至少是此处,虽有相通却仍不同——宇宙是总体,造化是创生;宇宙是寂静深邃,造化是生生不息;宇宙是“地势坤”,造化是“天行健”;宇宙趋于完成,造化是其中环环无尽的过程。

那么,对于悟道,具备宇宙视野是起步,造化之旅便是正式踏上悟道征程。老子言:“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对于悟道,宇宙是目标,造化则是方向。闻一多说,庄子遥望的,是久违的故乡。尘世之人,都是离乡的迷途游子。所以,需要打破藩篱、隔阂、局限与障碍重归大道母体。

三、众生——大道之修,不离世间

如何回归大道,路在何处?世间。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言:“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世间又是什么?众生。

对于天地,“众生”是造化之一隅;对于人,“众生”则是悟道之下一程——观世间。道家的路数,本就是凭靠天地,以观人世。天地向着大道,人世指向人心之明。

《庄子·德充符》中,庄子借孔子之口言“幸能正生,以正众生”。能自正性命,才能引导众生。如同佛家的自渡与渡人,由哪入手仅仅是路径、角度与个人的不同。智者可先自渡,仁者可先渡人;自渡后自能渡人,渡人亦可成自渡。庄子选择的,是前者。观世间,要紧在观人;观人,要紧在观心;观心,所求的是心明。看似由大到小,实则由小入大,是由心入道的不二法门。

如何自明?《庄子·逍遥游》言:“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老子》第二十二章言:“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说到底,人心的不明,都离不开一个“我”字,于是作茧自缚、画地为牢。而人心的迷妄、出离与检验,哪一个离得开世间这道场?哪一处不需要众生的助缘?能创出“众生”一词的人,心中必有一份大悲悯。只有大悲悯之人,才可堪悟道。因为,悲悯关系的,本就是心的容量。大道不离世间,因唯有这世间才生得悲悯。

四、江湖——人间种种,入道资粮

老子有言:“致虚极,守静笃。”庄子有言:“心斋”“坐忘。”都是佛家那样的修心功夫。但,这不是道家的重心。

《庄子·大宗师》中最为人知的一句,是“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人们以为这是两情不能久长、有缘而无分的无奈与悲哀,其实全错了。庄子本要说的,是两条暴露在地面上的鱼儿,互相吐泡沫呵湿气湿润对方,与其这样辛苦,不如回到江河湖海中自在游弋,而彼此忘记对方。他念念不忘的不过仍是逍遥,仍是自在。

所以,“江湖”一词,如今被用来指代人心叵测、复杂纠葛的世间,是又一重误解。但把鱼所生存之境搬到人身上,江湖不是社会又是什么?这相悖与合理凸显出庄子内心的冰冷悲寂——人间是人的江湖,可是水是那样的浊。而庄子是有办法的,所以他有很多心得——安时而处顺,无用之用,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因为明道,所以从不乏术。

王阳明言:“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五、游戏——自带桃花源,净土只在心

其实,《庄子》一书中并没有“游戏”二字,只是“游”字在庄子书中出现太多,在庄子心上分量太重,后世造出“游戏”二字后又以他为鼻祖。

没有游戏,庄子又游了什么?游心,游世。先看“游心”——“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能超脱于万物之上的是心,心因这种超脱而在天地间自在遨游、不受拘束,世间的不得已和无奈太多,却正好可以拿来修自己出离世间的混沌冲和之气与性。再看“游世”——庄子直说时少,而喜欢变着法子说——游无穷,游乎四海,游乎尘垢,游于形骸之外,游乎天地之一气,游无何有之乡……说法虽不同,内涵却是一致,所游的“世”,都是无限之时空、广袤之道境。此境在心外,也在心内;在眼中,也在心中。游心与游世,其实通着。特别在“游乎尘垢”时,更是心游。

世人难觅桃花源,因真正的桃花源,本在心中。世人皆欲往净土,却不知真正的净土,也本在心中。

六、天籁——得闻天籁,得道境界

《齐物论》一开始,就点出三个概念——人籁、地籁和天籁。南郭子綦对颜成子游说:“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

何谓人籁?无非人心发之于口的叽叽喳喳、是非纷扰;什么是地籁?庄子用“刮风时大地上不同窍穴的万窍怒号,与风停后众窍回复到虚空寂静”作了比喻。这种大开大阖、大动大静,足够让人震撼,似乎逼近天地造化之态,却仍非天籁。

天籁是什么?庄子未作直接回答,而只是站在问题之外,作了不答之答。这个答案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我想到六祖那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万窍怒号,怒号的并不是窍,而是风。窍,仍然是本然的虚空寂静与如如不动。这本然与不动的,正是大道。天籁,原来是无声的,超越于音声之上,随顺于风来则号、风停则息的自然,即所谓“大音希声”。

图:源于百度

文:源于博客之道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tj/19100.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