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推荐 >> 庄子智慧多与少,言谈见分晓庄子智慧
庄子乃是名副其实的论辩高手,他讲道理善用比喻,言无不尽;他论战时唇枪舌剑,令人信服。
在《庄子》中他对“百家争鸣”中的种种现象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剖析;对诸子百家为了鼓吹自己的言论而相互攻击的现象进行辛辣讽刺,淋漓尽致。
他对于圣人的言谈与平庸者的说辞进行的对比深刻精彩,他有话可说、言必有中,对今天的我们仍具有启发作用。
智者恰到好处,愚者喋喋不休
庄子有云: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智慧的人言辞广博,平庸的人唠叨琐碎;智慧的人一鸣惊人,一语中的;平庸的人没完没了,说个不停。先哲说:智者说话是因为有话要说,愚者说话是因为想说。《多言何益》的故事:从前,子禽向老师请道:“多说话有好处吗?”老师答道:“蛤蟆、青蛙,白天黑夜叫个不停,叫得口干舌疲,可是没有人去听它的叫声。再看那雄鸡,在黎明按时啼叫,天下振动,人们早早起身。说那么多话有什么好处呢?只有恰到好处地话才有用。”老子说:“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兑者,说也,塞其兑,为闭嘴之意。《常理举要》中教导我们:口为祸福之门,话要经一番考虑再说。此外南怀瑾先生也曾说:“开口神气散,意动火工寒。”这就证明,从养生角度来看话不宜多说。深藏不露,韬光养晦,往往能一鸣惊人。智者从不争辩,愚者不依不饶
此所谓,善者不辩,辩者不善。智者不博,博者不知。表面上在说,那些有智慧的人不渊博,不会讲话。实际上是讲,善良的人不会总得理不让人地争辩,而喜欢争执辩论的人往往是喜欢卖弄自己的愚人。《庄子·秋水》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秋天的洪水涨起来了,千百条江河注入黄河,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洪水不绝。河伯高兴极了,认为天下一切美景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他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在这个时候河伯转变了原来欣然自得的表情,面对海神若仰首慨叹道:“有句俗话说‘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况且我曾听说有人认为孔子的见闻浅陋,伯夷的道义微不足道,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看见您的广阔无边,我如果不是来到您的面前来,那就危险了,我会永远被有学识的人所讥笑。”北海神若说:“对井里的青蛙不能够与它谈论关于大海的事情,是因为井口局限了它的眼界;夏天的虫子不能够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因为它被生存的时令所限制;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道理的问题,是因为他的眼界受着教养的束缚。我在天地里面,犹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上一样,正感觉自己见到的太少,又哪里还能自傲呢?伯夷以辞让君王位置而博得名声,孔子以谈论天下而显示渊博,他们这样自我夸耀,不正像你先前看到河水上涨而自满一样吗?”越鄙陋越滔滔不绝,越浅薄越自以为是。好为人师的大都有点小聪明,但是绝不会是大智慧。有大智慧的不会逞一时之快,而是把对错交给时间。不做无谓的争辩,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这是人生的沉淀,也是豁达的智慧。智者不失时机,愚者不分场合道家常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洞悉世事,胸有城府的人,从来都审时度势,远离是非,保全自己;自以为是,不自量力的人,往往都急于卖弄,遭人厌恶,惹祸上身。三国时期的谋士杨修自诩绝顶聪明,屡次卖弄自己。当时曹操害怕被人谋害,吩咐侍卫说自己经常梦中杀人。有一次曹操睡觉,被子落地,近侍取被,曹操拔剑杀之,然后继续睡觉。半夜起来却假装吃惊地问:“谁杀了我的侍卫?”大家以实相告,遂痛哭,命人厚葬。众人以为魏王果真梦中杀人,惟有杨修知其意图,叹惜道:“不是丞相在梦中,而是你在梦中呀!”曹操听到后十分厌恶杨修。曹操想要进兵,被马超拒;又想要收兵,恐被耻笑,犹豫不决,适逢汤里有块鸡肋,遂称当日口令为“鸡肋”。杨修得知对夏侯惇说: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正像魏王当下的处境,不如我们早做打算,等待收兵回营。如此动摇军心,曹操得知,忍无可忍,杀了杨修。聪明如杨修,却难逃一死,可见这并不是聪明。生活中有很多人,讲话头头是道,但是不分场合的卖弄,不知低调做人的道理,结果轻者遭人妒忌排斥,重者则是杀身之祸。人人都愿增长智慧,成为智者,那就请从修炼我们的言谈开始!-推荐阅读道家文化
▲长按识别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路线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