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山河处处展新颜中央驻甘及省属媒体张掖采访

发布时间:2018/7/2 9:04:29   点击数:

“经过一年的整治,巨龙铁合金公司新上环保设施效果如何?”“祁连山核心区农牧民群众有哪些诉求,如何实现和谐搬迁?”“生态基流如何实现常态化下泄,保证下游青山绿水?”5月24日至27日,省委宣传部组织中央及省属主要媒体采访团深入张掖市甘州区、肃南县、山丹县和山丹马场,聚焦祁连山生态修复治理、脱贫攻坚、农村“三变”改革及“一园三带”生态示范建设。

采访团由人民日报社甘肃分社、新华社甘肃分社、光明日报甘肃记者站等13家中央驻甘主要新闻单位,中国国土资源报、中国水利时报和中国经济时报等12家中央行业类媒体,人民网甘肃频道、新华网甘肃频道、光明网甘肃频道等5家中央重点新闻网站,甘肃日报、省广电集团、中国甘肃网等9家省属主要新闻媒体组成。

连日来,各路媒体八仙过海,神通各显,充分发挥各自平台的优势,“长枪短炮”齐上阵,新媒体传统媒体共发力,《张掖:祁连山生态恢复步入加速期》《张掖:用高科技打造“天眼地网”为祁连山生态保驾护航》《甘肃省张掖市:戈壁滩上的“绿色产业”》等一系列重头稿件形成的“新闻云”的刊播,不仅让人们重新认识了祁连山,也使得张掖脱贫攻坚、农村“三变”改革及“一园三带”建设等“淡妆浓抹”进入公众视野。

“祁连山生态问题整改彻底令人信服”

“截止目前,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项中,由张掖市负责整改的项问题已全部完成现场整治任务,矿业权和在建水电项目退出补偿工作加快推进,保护区旅游项目得到有效整治,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已进入全面修复保护、全面巩固提升、全域监测监管的新阶段。”中国甘肃网的“现场云”直播,让人耳目一新。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6.4%的面积在张掖境内,这里由此成为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的主战场,同时也是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重点整治整改区域。

去年以来,张掖市痛定思痛,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展开了一场全社会动员、全民参与的生态环境整治、保护、修复攻坚战。

巨龙铁合金公司因违规直排污染物事件成为媒体聚焦焦点。24日下午采访团一抵达张掖,就直奔这个公司。

采访中了解到,去年8月起该公司投资万元增加了平方米的空冷器,用每小时32万立方米的旋风处理器处理一号炉烟气,新建一套每小时处理34万立方米的旋风除尘器处理2号炉烟气。新建一套主风机风量每小时为15万立方米的布袋除尘器净化处理出铁口及铁水浇铸过程中产生的无组织烟尘,排放小于国家标准规定的50毫克每立方米。原料堆场建起了8米高面积达平方米的钢结构封闭仓库,堆放的石油焦、焦炭、硅渣几乎无处遁形。硅石堆场则围设了7米高的抑尘网,一丝扬尘都不见飘散。上料系统采用小布袋除尘器,将原料仓产生的粉尘全部吸入布袋处理,原料输送缆道则采用彩钢进行全封闭输送。还投资近百万元对厂区进行绿化美化,栽植国槐、油松、馒头柳等近株……

这些实实在在的整治,让媒体记者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表现在笔下和镜头中:中国工业报《甘肃张掖:“铁腕治污”拔掉了祁连山下冒烟的烟囱》、中国环境报《“天眼”守护祁连山》、每日甘肃网《张掖:“天眼”监控让污染无处遁形》等几十件新闻作品,通过各自媒体得以广泛传播。

矿山整治是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的重点。白泉门矿区原来是一个砂金矿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高峰时期,每天有两万多人在这个河道里采砂淘金,把河道都翻了个底朝天。当再次来到这里时,清粼粼的河水顺流而下,沿河两岸新植的青海云杉在轻风吹拂下扭动腰肢翩翩起舞……白泉门矿区大湾治理区的巨大变化,让记者们切切实实感受到了什么是沧海桑田。

和白泉门一样,地处大河乡的肃南县九个泉选矿厂修复治理区的废渣山已被移除,房屋被拆除,平整覆土后的草滩上,数万株云杉焕发着勃勃生机。

一年多来,我市多措并举,对保护区内项探采矿项目全部实施关停,撤离人员、拆除设施、封堵矿井,然后平整覆土、种草造林、加固护坡、围栏封育,矿山矿点生态得到充分的治理、修复。

生态流量是水电站在运营中必须要保证的河道生态用水的最低量。整改前,祁连山张掖段的水电站生态流量的管理很不规范。目前,除关闭退出外,实验区内允许保留的17个引水式电站都已经建起了科学有效的生态流量下泄保障措施。

为保证生态流量下泄,龙首二级水电站对溢洪道的闸门进行了改造处理——在闸门下面间隔安装了多个相同高度的金属垫块,从而保证了24小时持续放水。同时,在生态水闸门处安装了视频监控,所有实时动态数据第一时间同步传输到张掖市祁连山保护区水电站生态流量市级监控平台。

这个平台除了对保护区内的17座水电站进行监控外,还接入了保护区外52座水电站的引水流量实时监测数据。如果实时生态流量低于标准,系统就会自动报警。

张掖市还对保护区内8项旅游设施进行了整改,对位于核心区、缓冲区的拆除设备、完全关停退出,对实验区的全部停业整顿、规范运行。

与此同时,张掖市构建了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监管网络,实现了对张掖市生态环境的科学有效管理。

《“春风”又绿祁连山——甘肃省张掖市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整治见闻》《守护“绿色水塔”——甘肃省张掖市加快推进生态环境修复治理》《甘肃张掖:重拾生态理念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等新闻,以细腻的笔触,翔实记录所见所闻,让公众更多地从“正面”了解祁连山生态现状。

“核心区农牧民搬迁顺利让人满意”

“从前进山放牧,现在搬出山干啥?”52岁的兰永胜从祁连山保护区核心区搬迁下来后被聘为生态管护员,成为众多媒体采访的对象。

“以前在山里放牧没意识到生态环境的破坏,自从搬迁下来,当了生态管护员,才知道自己该干啥了。我在白庄子、喇嘛坪、海牙沟租了亩地,今年5月初又从青海买了云杉苗,不再放牧,咱就种树!”兰永胜介绍,今年他共育苗30亩,约3万多株。

去年以来,张掖市积极推进祁连山保护区核心区农牧民搬迁,拆除房屋及生产设施等地面附属物3.61万平方米,拆除区域已全部平整覆土,植被正在恢复,3.06万头只牲畜已于年10月底前全部被出售。核心区农牧民房屋及附属设施拆除补偿资金万元已全部发放到户,95.5万亩草原全部落实禁牧,禁牧补助资金共计.9万元已全部发放到户。

和兰永胜一样,在祁连山保护区肃南段的户名牧民,已全部从核心区迁出,其中被确定为生态管护员的有人、在保护区外从事舍饲养殖和贩销的有53人、从事旅游及个体经营的有25人、就近就地务工的有44人、外出务工的有34人……搬迁后的牧民,基本解决了转产就业的问题,实现了安居乐业。

马蹄乡正南沟村牧民徐向举搬出后,以每年元的价格,租赁下甘州区安阳乡一个濒临倒闭的养殖场,正雄心勃勃地利用养殖场的现有条件大搞舍饲养殖。

39岁的大河乡西岭村牧民安雪琴在县城租了房,和5名从核心区搬迁出来的姐妹一道,在高达民族服饰有限公司找了一份工作,边伺候儿子读书,边在打工养家。“现在,我们的生活,一点不比城里人差!”安雪琴脸上写满了幸福。

“搬出大山,天地更宽,生活更美。”从大山中搬出后由八一村牧民变身为祁连山林区一名护林员的马万录说。

这些“活鱼”,在记者的妙笔下个个生花:中新社《甘肃张掖:祁连山核心区农牧民“出山”安家》、中国工业报《张掖肃南生态移民保护祁连山政策兜底解农牧民后顾之忧》、中国绿色时报《张掖祁连山牧民搬迁转向护林》、丝路明珠网《肃南牧民生态“乔迁”舞出梦想收获希望》。

“‘一园三带’建设成效初显引人注目”

5月27日,中国经济导报、中国水利报分别以《甘肃张掖:“一园三带”构筑绿色生态走廊》《守护“绿色水塔”——张掖加快推进生态环境修复治理》为题,报道了我市“一园三带”示范建设取得的初步成效,受到社会广泛







































治疗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北京有没有专治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tj/15614.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