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推荐 >> 关山诗歌论坛好诗是熬出来的读毛菁
编者按:毛菁文老师三十三年前写的《姑嫂俩》(外一首)反应农村实行责任制后给农村带来了大好形势、给农民带来了实惠的佳作,三十年后重读引起了社会很大的反响,特别是引起了马维忠老师的高度重视与大加赞扬,并引发出了精彩的诗评。这篇诗评写得文彩飞扬,美不胜收,使我拜读再三,美味未尽。说是诗评,更是一篇短小精悍的优美散文,如果,当年在甘报上发表《姑嫂俩》的时候,能有马老师如此精彩的诗评同时刊登,那更有一番天地与酽酽淳香的韵味。今在《张家川视线平台》发布出来供读者重温诗歌佳作的同时欣赏诗评《好诗是熬出来的》散文佳作,真可谓是两篇珠联璧合的文学佳作,畅游其中,其乐悠悠,美不胜收,回味再三,酽酽的飘香!
[关山诗歌论坛]好诗是熬出来的
——读毛菁文《晚归》有感文/马维忠
最近,在“张家川关山诗社”看到毛菁文先生发表于年1月19日《甘肃日报》(百花)文艺副刊的诗作《姑嫂俩》(外一首),马聪先生以《重读毛菁文老师姑嫂俩有感》为题,给与了高度的评价:“诗作发表至今33年了,我还能记得那情那景,它是歌颂农村实行责任制取得成果的一首难得的好诗!(马聪年2月18日写于西关大院)”马聪先生毋容置疑地提出了“好诗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之看法。毛菁文、马聪,他们两位可称得上是伯牙与钟子期,子期说伯牙的琴音“巍巍乎若泰山、洋洋乎若江河”;我觉得,古代也好,现代也是,真有难得的的知音知己啊!
我特别喜欢毛老师的《姑嫂俩》外一首《晚归》。
《晚归》原诗:
大山,高擎着一辆马车,
马车,高载着飘香的麦垛,
麦垛,高捧着一男一女。
男人,漫着高亢的“花儿”,
躺在蓝天的怀里;
女人,轻舒一支长鞭,
赶落半天彩霞。
流金的土地,
驰出了责任田;
梦里的炊烟,
荡进了云深处。
调皮的星星,
随风掷下余音一缕;
“民族政策象盅盅茶,
酽酽地
润活了人的五肺,
既念经来又礼拜,
顺顺地
伢走着天堂的路哩......”
(作者注,伢:张家川方言,我的意思)
第一次读到该诗,如获至宝,当即写了几句评语:“特别喜欢毛局长的晚归:每一句诗都构成一个美妙的意境,而每一个意境中又都散发着丰收、快乐、喜悦!在每一个欢快的气氛中又都充满着蓬勃向上、智慧豁达、知足乐观的积极人生态度!好久没有看到表达如此含蓄、达观、向上的思想,语言精美、凝练、丰富,意境含蓄、优美、迷人的好诗了,如饮甘醇,回味无穷!”这几天,在品味诗的同时,发现自己的评语有用词不当,逻辑混乱之嫌,只能是凑合着表达我读此诗当时的喜悦心情,不足以表达对诗情、诗意、诗境的理解。
当《晚归》把我带进非常熟悉的农村丰收季节,看到一对男女满载辛勤汗水换来的劳动果实“晚归”时,顿时被深深地感动了,作为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农民儿子,割不断的农村情结、改不掉的农民意识,浓浓的家乡观念、思乡情怀,注定了我对农村生活的特殊情感。
诗《晚归》写一对农民夫妻收获了自家责任田的小麦,赶着满载劳动果实的马车回家时的情景。特别指出的是,作者惜墨如金,把描写的重点放在了责任田到山顶的一段路程,以实写为主、虚写陪衬来刻画人物的动作、情态、浪漫、理想;而从山顶到家里的情景,则用主人公想象的虚写,设想到家后喝上润五肺酽茶、念经、礼拜、走天堂路的幸福。笔法上,采用先实后虚,实中有虚,虚实结合,相得益彰,颇具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内容上,表现新时代农民勤劳朴实,善良豁达,积极向上,不断进取,胸怀远大理想和抱负。
《晚归》诗如画,神采高飞扬!赶着满载麦垛马车回家的一对农民,身披彩霞,驶出责任田;繁星闪烁,高攀到山顶;山路昏暗,不阻前进车轮;寂寥口渴,激起不屈情趣;兴奋喜悦相随,高亢浪漫作陪;一车麦垛,如获至宝;一天劳累,消至云端;虽是晚归,精神倍增;男人漫着花儿,女人轻摇长鞭,装在马车的麦垛是现实的,高插云端的理想是浪漫的。
知足农民眼中的责任田是“流金的”,知足农民心中的“酽酽茶”能解口渴,“云深处”的理想甩掉了疲惫。真可谓“唤醒朝霞争收成,赶落晚霞贵在勤,星星点灯气抖擞,夜以继日载幸福,山路弯陡车难行,天堂路上扬精神”,天堂的路,其实就是一条奋斗的路,也是一条幸福的路!
请看,有马车上高载着的飘香麦垛作证,男人漫着高亢的“花儿”;女人摇着手中人的长鞭!
请听,有调皮的星星传话,他们丰收不忘党恩,放声高唱:”民族政策象盅盅茶!”
这一对朴实的农民,把责任田看成“流金的土地!”
这一对浪漫的农民,幸福地“沉浸在晚霞的梦里!”
这一对理想的农民,“把梦里的炊烟,荡进了云深处!”
这一对勤劳的农民,以收获自己的劳动成果为幸福!
诗人在劳动,农民在写诗!
写诗的诗人,转化成劳动劳动场景中的一个农民;劳动的农民,变幻成诗的世界里的诗人;诗人在劳动的场景展开无限遐想的翅膀,农民在诗的王国里用麦垛、马车构思辉煌的篇章;这一对“农民男女诗人”,在高高的大山上,用马车这支比诗人手中的钢笔、毛笔不知要大多少倍的大笔,写下了从播种到收获时无比喜悦的动人诗句!
诗人赞美农民,是因为农民身上散发着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
诗人赞美劳动,是因为劳动能够创造财富,劳动能够改变贫穷!
诗人赞美农村,是因为中国农村是一片广阔而有无穷潜力的天地!
我赞美农民,是因为我和农民有着割不断的千丝万缕联系!
我佩服诗人,是因为诗人独具慧眼,塑造了平凡而高尚的农民形象!
感谢诗人,展现了一段如此美好、迷人的农村生活场景!
赞美诗人,塑造了一对如此纯真、圣神的农村青年男女!
崇拜诗人,刻画了一个如此有意境、有活力的劳动瞬间!
敬佩诗人,描绘了一幅如此美不胜收,令人陶醉的劳动画面!
这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这是一个劳动的季节;这是一个动人的画面,这是一个喜人的画面,这是一个收获的画面,更是一个胜利的画面------这就是晚归的画面!
诗人能写出如此高质量的好诗,我的结论是:好诗是“熬出来的”。
一、好诗是用精当的词汇“熬出来的”。
山顶的马车,“高擎着”;马车上的麦垛,“高载着”(或满载着);男人唱花儿,用“漫着”(或漫吼着);耀眼的动词,就像魔术师手中的道具,使人物的动作、情态随之变换;画面情节,错落有致,人韵相容;“赶落”、“驰出”、“荡进”、“掷下”、“润活”一系列动词,触景生辉,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静画,美不胜收;动画,活灵活现!赶落彩霞、星星呈现,是上天的动作姿态,预示着风调雨顺,天公作美,又是一个丰收年。
麦垛前的“飘香”,花儿前的“高亢”,彩霞前的“半天”,土地前的“流金”,星星前的“调皮”,使这些本该司空见惯的景象,前面加上如此有深意的形容词,广阔景物又披上了一层具体、形象、生动的外衣,顿时香味浓郁,色彩诱人!
两个副词:“酽酽地”、“顺顺地”;两处拟人:男人“躺在蓝天的怀里”、“调皮的星星,随风掷下余音一缕”,又是多么的贴切、动人。一种欢快、喜悦、浪漫、迷人的景象跃然纸上,真是盛情难抑!
仅从诗的成分看,这首好诗,就是用我们非常熟知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介词为原料,反复调和、变换、熬制、汇合而成。原料的数量、比例、质量,没有相当的技术,只能熬成一锅大杂烩,如果连自己也觉得食之无味,岂能得到别人的好评!由此可见,一首好诗,饱蘸着诗人的劳动、付出、辛勤、心血、汗水,体现着诗人的知识、人格、魅力、智慧、才能。
所以,好诗是诗人用词汇加超群的能力“熬出来的”。
二、好诗是用诗的体例“熬出来的”。
在所有的文学作品中,诗歌的要求是最严的,因而也是最难写的。语言要高度凝练、含蓄;形象要生动、具体;意境要优美、感人;内容要独特、充实;思想要进步、积极;感情要真挚、自然。
当然,还有很多诗歌的知识要求,删繁就简,不一赘述。仅举一例:画面要清新、靓丽,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要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能写出好诗的诗人,肯定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好诗就是具备这些能力的诗人,用诗歌的体例加高度的智慧“熬出来的”。
三、好诗是用一片痴情“熬出来的”。
《尚书.舜典》:“诗言志,歌咏言”,诗本来就是用来表达感情的,有诗必有情,无情不成诗,诗无情必无味,无味之作不算诗。《晚归》的作者,饱含着对一对农村青年男女(从浪漫情调可判断属青年爱侣)的真情实感,让他们在与劳动紧密相连的农村大舞台尽情地表演。
时间:收麦的季节;地点:责任田、山路;天幕:夕阳西下,星星眨眼;人物:一对农村青年男女;事件:赶着满载着麦垛的马车回家。对人物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心理活动,都是带着特有的感情来描写、歌颂、赞美。马车驶出责任田,高攀在山顶,彩霞散尽,星星闪烁,回家的路也许并不长,但对于满载麦垛的马车来说,已经显得够长够长。
按常理说,山路弯陡,星光朦胧,人困马乏,满是一副凄凉景象,但诗人笔锋一转,把我们带进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男人”漫着高亢的花儿”,女人摇着手中的长鞭,何等的悠闲自得!他们有心中的酽酽茶,他们有流金的责任田,他们有云深处的梦想,他们知足了,他们快乐了,他们幸福了!
这就是诗人用笔的高明之处,诗人赋予人物丰富感情的同时,与人物同甘共苦,一同欢乐,一同兴奋、一同幸福!
好诗《晚归》,是诗人用一片痴情加非凡的才能“熬出来的”。
四、好诗是用亲身经历“熬出来的”。
《晚归》是诗人眼睛向下,亲民爱民,深入农村,深入劳动的产物。大作家孙犁能把农村妇女写得那样细致入微,不全靠高超的写作才能,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有体验、有经历,有农民的生活。可以说,是他和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的结晶。《晚归》的作者,不仅具备了写诗的所有才能,更重要的是,他有劳动者的生活,有劳动者的经历,他和劳动者融为一体,农民的所思所为就是他的所思所为。
好诗《晚归》,是诗人用亲身经历加综合的能力“熬出来的”。
好诗是“熬出来的”,但不是人人都能“熬出好诗来”。因为要“熬”出好诗,必须具备多方面的才能。所以,要想当一个诗人,就得吃尽苦中苦,练就一身真本领,才能写出好诗。
同理,能写出好诗的诗人,也是“熬出来的”。殊不知,大凡有成就的诗人,几乎游遍了古今中外的知识海洋,他们从古游到今,从中游到外,他们穿越时空,周游列国,和孔子、庄子对过话;他们梦游世界,漂洋过海,和泰戈尔、普希金交谈过。他们凭着丰富的阅历、多彩的人生、旷达的胸怀、饱满的激情,在诗的王国里自由驰骋,书写绚丽的篇章!
(马维忠,年2月24日)
文学顾问:毛菁文编审:马聪文学编辑:马彩红铁迟执行编辑:丁一
v信:
文/马维忠赞赏
人赞赏
长按为白癜风患者健康保驾护航北京哪个医院专业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tj/14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