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推荐 >> 姜丹丹以皮埃尔阿多的精神修炼对话庄
作者简介:姜丹丹,目前任教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欧洲文化高等研究院,特别研究员,博士导师、硕士导师。兼任国际哲学学院(CIPh,巴黎)的通信研究员与国外科研项目主任。《轻与重》文丛法文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六点分社,自年7月创立,迄今出版五十余种)。曾出版译著十余本,其中包括《观看与书写》、《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等。近年来专攻中法哲学比较和跨文化对话。曾获上海浦江人才()、法国学术教育骑士棕榈勋章()等荣誉称号。
论文原题《“不知之知”:以皮埃尔?阿多的“精神修炼”对话庄子》,刊于乐黛云主编:《跨文化对话》第32期(“庄子与世界文化”专号),北京:三联书店,年。
法国当代哲学家皮埃尔?阿多(PierreHadot,-,另译英文译为哈道特)将哲学作为“生活的方式”的选择与实践来领会,从而在重新梳理西方古代哲学的谱系时把哲学史提升到哲学思考的层面,将西方古代哲学的不同学派所提倡的自身修行的生活方式以及所对应的诸种“精神修炼”作为典范重新提倡。皮埃尔?阿多从重写哲学史的角度思考精神修炼的可能性原则以及与生活方式的体认,在其中涉及到对自我的认识与限定以及看待生命、外物、自然界的态度,实际上均与认知的问题息息相关。这种哲学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与道家的修养工夫产生对话的可能性,而皮埃尔?阿多在例如《何谓古代哲学》一书里非但引用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而且直接引用《庄子》的两处法文译文1,他也在对话录《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里三次引述《庄子》的文本2,可见这种切近性并非出自偶然。
一、情乎,无情乎?
在《庄子?德充符》里设想了一段惠施诘问庄子的对话,围绕“人”之“情”与“无情”,惠施问:“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庄子曰:“是非吾所谓情也。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3。在此处的“无情”对应一种祛除“好恶”情绪倾向的工夫修养,祛除任何人为追求增益人生而背道而驰的方式,对应一种自然而然不损害生命的“无为”方式。4这种观念近似在皮埃尔?阿多重新界定的在古代希腊、罗马哲学的“精神修炼”5里对“激情”(passions)、“个体的情欲”的克制工夫。阿多尤其借助对斯多葛派学说的诠释来说明这种修炼,比如,在阿多对奥尔留斯(MarcAurèle)的诠释中,强调认知真我、限定真我的必要性。这首先在于限定自我对事物、对他人的“主观再现”,包括在主观态度的影响下的情绪发生,摈弃对事物再现中的主观情绪的投射部分,发现、规限“真我”,放弃与自我没有关系的那一部分,让自我无法决定的东西不再困扰自身,与其说不受到外物的异化,不如说不要受到自我再现的异化。在此基础上,强调在“内心的城堡”中保持“主导性的原则”,从而不会用情绪来影响自身内在的平和与完整性。在庄子关于“彼”与“我”的一段讨论中,正是涉及到人与外界的关系的认知问题,在其中,可隐见对一种“主导性原则”的提问:“非彼,无我;非我,无可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朕”6。随后,庄子描述人心茫然而无主宰的状态,即在欲求“役物”的占有性的心态下终被物奴役而不自知的“异化”状态:“一受其形,不化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荼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不哀乎?”7如果人受局限于定形,而在身心方面不加以修炼升华,不参与宇宙生成之变化,那么,就会产生可悲的三种境况:其一,人始终在与外物的斗争之中,始终在行途之中追求外物,而不知“止”;其二,终生在苦干,却不知精神归处;其三,人虽未死,心先随外形老去,也是庄子感叹的“哀莫大过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8。庄子进而指出:若心中没有形成“真宰”之师,却形成“成心”之主观的是非认知,乃至于把“无有”当成“有”9,满足在虚假的逻辑性认知的幻觉之中,就会陷入茫然无措之境地,也就会造成“丧己于物、失性于俗”10。这里指的不是说要有先验之见,而是要抛除私心成见——以主观心知构成的“分别心”,从而对“真宰”有体会,依循不可见的、却可作为“可行、已信”准则的真宰,即将自然界的无形之“道”,作为自身行动的主宰原则。庄子在探问与外界之间的“真宰”之后又回到身体内部的范畴,在“百骸、九窍、六藏”所建构的肉身世界,提问“其有真君存焉”?所谓未加明确界定、藏于无形的主宰,暗示主体所要形成的主导性原则,同时又要符合宇宙间的“真宰”。
对斯多葛派而言,“主导性原则”的保持,旨在要有判断的自由,面对外物的冲击保持内在的纯粹与平衡。阿多认为,这种主导性的原则有接近“伦理意识”的方面,但最终是要对应自然的普遍性法则。虽然也近似庄子对符合自然之道的“真宰”的表述,但是,在斯多葛派所白殿疯症状初期图片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好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tj/14280.html